《論語》說(40):人而不仁,如禮何?

作者:薛馳
《論語》編次以「仁」為中心。(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10
【字號】    
   標籤: tags: , , ,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三》)

【討論】

魯國季氏、三家,以大夫而用天子禮儀,是僭越,破壞禮的。在前兩章的痛斥、諷刺之後,本章既可視為孔子繼續質問僭禮樂者,亦可視為孔子對禮的一個概括性闡釋:「人心若沒有了仁,把禮來如何運用呀!人心若沒有了仁,把樂來如何運用呀!」也就是說,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禮樂。

《禮記‧儒行》也講:「禮節者,仁之貌也;歌樂者,仁之和也。禮樂所以飾仁,故惟仁者能行禮樂。」以此而論,季氏八佾舞於庭、三家者以《雍》徹,絕不能起到「禮主敬、樂主和」的作用,不過是滿足於驕傲之心、耳目之娛罷了,對其本身有百害而無一利。愚昧至此,可惜呀!

到了孔子的時代,禮壞樂崩,孔子要救世,怎麼救?只能從歸正人心著手。怎麼歸正人心?首先釐清禮樂的本源。這個本源就是人心,要有仁。仁是什麼?從某個方面講,就是真心真意、全心全意。這是孔門教學的真髓。現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倡「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可謂得此三昧。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仁」怎麼表達出來?這就離不開禮樂了。仁心蘊蓄於內,禮樂表達於外,相應相和,正所謂「先王之道斯為美」。

如果仁心俱在,禮雖隨時而變,如夏、商、周相繼,亦皆為禮樂文明也。反過來講,沒有仁心,雖禮樂猶在,亦不過虛文也,並且不能長存,而終滅絕。

本章為八佾篇第三章,也是點睛之筆,把全篇推到最高潮,並與第二篇(為政篇)相溝通。在為政篇,孔子講「為政以德」,並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推崇禮樂治國。

然春秋以降,禮壞樂崩,回到周禮的時代已無可能,但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高蹈興「仁」,給人心確立一個基準,讓禮樂雖隨時演變而不失其內核,無論人存人亡政舉政息都有其鏡鑒,用心良苦也。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說話方面趾高氣揚的人誇誇其談,在行動方面趾高氣揚的人自我炫耀。從臉色上就能知道他有才能的人,是小人啊。所以君子知道了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是說話的要領;會做的就說會做,不會的就說不會,這是做事的準則。
  • 子張之問干祿,可以說是孔子教學的要點之一。孔子這段話有三個要點。首先,要多聞多見,即博學;其次,要闕疑闕殆,即審慎、精擇;再次,要慎言慎行,即守之約。如此,言寡尤,行寡悔,祿將不求而自至。
  • 孔子尊賢容眾,並不主張除惡務盡。事實上,善惡相對,是人世常態,世界上不可能全是君子而沒有小人、惡人,對小人、惡人也要給條活路。孔子建議舉用正直之人,置之於邪枉人之上,則邪枉之人也能化為直,而不是說廢置邪枉之人。
  • 對於本章,明代大政治家張居正如是說:「季康子之問,專求諸民。孔子之答,專求諸己。蓋人同此理,吾能自盡其理,而人豈有不感化者哉!」其實呢,孔子是要季康子以身作則、以上帥下、率先垂範。
  • 儒家對孝的重視,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歷朝歷代都說「本朝以孝治天下」。甚至西漢皇帝的諡號裡都有個「孝」字,其它王朝皇帝的諡號也多有「孝」字。所以,中國正統之政,重點是講「教化」、「王化」,而非暴力統治,皇帝是「作之君、作之師」,官員是「父母官」,家國同構。從家庭到朝廷,孝是主導性的倫理。
  • 錢穆對本章的解說,則非常高妙。他說:人類社會,有法律契約,有道德禮俗,所以為指導與約束者縱甚備,然使相互間無信心,一切人事仍將無法推進。信者,貫通於心與心之間,既將雙方之心緊密聯繫,而又使有活動之餘地,正如車之有輗軏。
  • 孔子百世可知,其依據就在於中華文化,在於道統。漢代董仲舒說了個非常著名的話「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注意,孔子這裡說的「繼周」,有特定的含義,是指繼承周禮、周的文化。只要行在中華文化的軌道上,有「因」有「損益」,「雖百世可知也」。
  • 本章前句是評一不當做而做的事,後句是評一當做而不做的事。有人認為,從意義上講,應當各自為一章。但既然作為一章,編者應有苦心。就「為政」而言,有所不為,有所必為。無論「不為」還是「必為」,都上循天理,內懷仁心,而勇於擔當。
  • 本次中華文明,從黃帝開始,到夏商西周,是為禮樂文明。所謂「六代樂舞」,一般指黃帝《雲門》、堯《大咸》、舜《大韶》、禹《大夏》、商湯《大濩》,以及周武王《大武》。又分為文舞和武舞。前四代,因禪讓得天下,故稱文舞,表演者手持樂器與雉雞尾羽;後兩代,因靠武力奪天下,故稱武舞,表演者手持干戚。
  • 魯國文化最盛,在中華文明的傳承中還有一個獨特的意義。大家知道,一朝文化精華俱在宮廷。然而,西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鎬京,西周滅亡,文化亦遭浩劫。幸而有魯,許多文化精華得以保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