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秋分 教給人的生存之道!

作者:容乃加
秋分的:陰陽相半,晝夜均,寒暑平。教給人什麼生存之道呢?(Christopher Furlong/Getty Images)
font print 人氣: 175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秋分」是黃曆八月的中氣,這一天是秋天已到了中點的標誌,一年中天地的陰陽循環正走到轉捩點上。每年公曆的9月23日前後跨入秋分節氣,2024年的秋分日是在9月22日晚上8點31分開始。

我們從地球上觀察秋分的時點,觀察到太陽的視運行路線(黃道)由北向南與天球赤道相交之時,就是「秋分」到了,反之,由南向北相交之時就是「春分」到了。《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說道:「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又說秋分這一天「陽日損而隨陰,陰日益而鴻」,就是說到從秋分起,天地之氣漸漸陰盛而陽衰。

上天透過秋分這個寶貴的節氣,教給人哪些生存之道呢?

一、陰陽平分的調和與豐收之道

在中國古文化中,以秋分、春分這二日為天地和合之最,就是一年中最寶貴的陰陽調和的日子。《淮南子‧氾論訓》說:「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

那麼,我們要如何過好這一天,善用這一天呢?在處人、處事的方法上,以圓融調和為上。古代「從立春至秋分,不得奏決死刑。」(見《通典‧刑法八‧寬恕》),在現代的生活中,我們要珍惜陰陽和合的這一天,最好要避免處罰、刑罰,避免一切傷害和氣的作為。能以寬恕的精神來建立圓融的人際關係,定能在人間得到最大的收成。

二、「二分日」的平安之道

春分、秋分時日夜等長兩分,是為「二分日」,別稱「彼岸日」,來源於佛教。在日本佛教中講,於彼岸期間,即春分日、秋分日,善行、惡行都會增大果報,故而勸告人在春、秋分要避免惡行,精進於善行。(日蓮《彼岸抄》)此外,有的修行者,將二分日前後為期七日的期間,視為修身行善的精進週。

人間善、惡黑白二分,「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之眼不曾錯過人間一瞬,所以修持行善也不能止於二分之日。秋分之後,陽日損而陰日盛,故而行善當更精進。慈悲愛惜生命,行善積德,必能豐厚自己永續的生命。

秋分是天地間陰陽平衡和合之日。(圖:徐明義 提供)
秋分日,天地的陰陽之氣處於平衡和合的狀態,非常寶貴。(圖:徐明義 提供)

三、均平的公正不敗之道

秋分之日「日夜均、寒暑平」,日夜等長,氣溫不冷不熱,寒暑兩平,展現天地的「平衡」之象。我們的先人體悟「順天道正人道」的精神,以落實「公正、公平」的交易準則。《禮記‧月令》云:「日夜分,則同度量,平權衡,正鈞石,角斗甬(斛)。」

中國歷朝歷代在春分和秋分這兩日,都要校正市面上各種買賣用的度量衡準器,達到公平齊一的標準,以防止買賣的紛訟,維持社會的安定和合。今天經商的人能夠秉承這種誠實公道精神進行交易,必能立於不敗之地。從個人來說,為人處事能夠平和相待,不貪不求,必能紛擾不上門。

四、信仰天地神明的永續之道

古代在春、秋有祭祀日、月的祭典。周代《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年年在春分祭日、在秋分祭月,由天子領百官行大禮,感謝天地神明的造化與保祐,感謝天地神明賜予人類萬物,利用厚生。明朝《太常續考》記載:「秋分,祭夜明于夕月壇。」清朝《燕京歲時記》也記載了秋分、春分時,宮中寺廟、世家大族舉行祭祀之禮。從上古到清朝,中華民族歷朝歷代都以謙卑之心,虔敬天地,戒慎而感恩。

進入現代,我們走入現代科學領域,與崇敬天地的先人漸行漸達,對天地神明的虔誠禮敬也越來越淡。然而,在現代科學的指導下,在無神論的倡導下,人間的種種災禍並未越來越遠,反而是創紀錄的種種災難紛呈,烽煙處處。例如,當下的我們正面臨著人類歷史上最險惡的局面、最不確定的未來。對於無所不在的潛伏危機,比如戰爭、水火地震之災、通膨通縮的經濟生活變數、共產極權的中共對自由世界的野心與對人的禍害,我們的曝險程度也來到了前所未有的境況。

天地四時節氣的循環,例如秋分的「陰陽相半,晝夜均,寒暑平」的現象,年復一年在時光隧道中循環往復,準確而無窮無已,這是誰的造化呢?《史記》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從古至今,人間展現的「善惡有報」的果報從來沒有間斷過,神跡也從來沒有消失過。「萬物由造化,誰通天地心」。藉著秋分的來臨,讓我們重新思考上天教給我們的生存之道吧!@*#

──看更多【節氣與生活】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秋分過後氣溫變,一場秋雨一場寒。清潤溫補養腸胃,莫貪寒涼與肥甘。」這首打油詩道出了秋分時節的天氣變化和養生須知。
  • 9月23日是秋分。這一天晝夜均分,此後白晝愈短,黑夜愈長,是季節更替的重要標誌。秋分之後天氣轉涼,氣候乾燥。香港註冊中醫師黃國威(Wong Kwok Wai)接受大紀元訪問表示,秋燥容易傷肺,並引發皮膚、腸胃不適,養生的重點是滋潤養陰、生津潤燥。
  • 秋分、春分此二分日,在中國古文化中視為天地和合之最,避免刑罰,以免攪擾天地陰陽調和。春分、秋分「二分日」別稱「彼岸日」,來源於佛教。在日本佛教中講,於彼岸期間善行、惡行都會增大果報,勸告人要避免惡行,精進於善行。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臘月裡虔誠祭灶神。圖為 清代周鯤繪高宗御題范成大祭竈詞 軸局部。(公有領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歷史時間長河中曾經發生過改變。這要從祭灶的歷史說起,先看一下祭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風俗有過怎樣的變遷?哪一種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