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秋 重溫神話《竹取物語》

作者:劉如
不管故事怎樣演變,中日如何不同,每逢中秋,仰望月亮,便會想到兔子與仙女住在月宮。這些神話不斷提醒人們人與神的聯繫。(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697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中國人過中秋節,重在家庭的團圓,關注點在人間家庭的親情。而日本,雖然在中國的唐朝引入中秋節的文化,關注點卻是天上的月亮本身,重在賞月祭月,以表達對月神賜福的感恩和對玉兔的喜愛,重點不在人這,所以叫做「月見」,要吃潔白如月的,象徵月亮的月見糰子,而非月餅。

即使到了現代,日本融入了西洋文化,也會在節日臨近期間推出「月見」漢堡,可見他們對月亮的崇敬與嚮往,文化氛圍充滿神性。因此圓圓的月宮中搗年糕的玉兔,配以作為供品的芒草和糰子,便定型成日本中秋節的標誌。

因此,同樣仰望傳統黃曆的八月十五夜的月亮,日本民族的人文情懷大不相同,他們關注的重點,是月宮的仙女和玉兔本身,感恩月神賜給秋季的豐收,傳頌玉兔善良勤勞的品德。

既然日本人喜愛賞月,仰慕月宮,喜愛玉兔,中秋節神性十足,那麼,他們是否也有類似中國的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呢?

日本神話故事《竹取物語》

《竹取物語》(たけとりものがたり),又稱為《輝夜姬物語》,是日本最古老的神話故事。故事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公主「輝夜姬」從月亮降臨到人間,再返回月宮的故事。跟中國嫦娥奔月不同的是,這位仙女,並不留戀人間的男女情愛,仿佛是來人間歷劫的,經受考驗後,圓滿返回月宮,十分耐人尋味。

輝夜姬從竹子誕生

故事發生在日本的古代,有一個名叫「竹取翁」的老人(竹取の翁)靠砍竹為生。有一天,他在竹林中發現了一根發光的竹子,像金子般閃閃發光。出於好奇,他走近一看,發現竹子的內部有一個小小的、僅三寸高的美麗的女孩。竹取翁和他的妻子沒有孩子,於是決定將這個小女孩帶回家,並視如己出,將她撫養成人。因為她從發光的竹子中誕生,給她取名為「輝夜姬」。

拒絕王公貴族的求婚

被帶回家後,輝夜姬迅速長大,變成了一個美麗無比的女子。在此之後,竹取翁開始發現,他砍伐的竹子裡不斷出現金子和寶物,這讓他的家庭變得富裕。隨著輝夜姬的美名遠揚,很多人聞訊而來,想一睹她的芳容。她的美貌無人能及,引來了許多王公貴族的求婚者。

竹取翁夫婦當然很高興,從中選出了五位最高貴的求婚者,但輝夜姬知道自己的來歷,對世間的夫妻姻緣並無興趣,不想嫁給任何人,於是她給每位求婚者提出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要求他們去尋找一些傳說中的稀世珍寶。

第一位求婚者是石作王子,他被要求去取「佛的石缽」(仏の御石の鉢)。他撒謊說找到了,但卻被輝夜姬揭穿,任務失敗。

第二位是車持王子,他被要求去取「蓬萊山上的玉樹枝」(蓬萊の玉の枝)。他製作了一個假的玉樹枝,被輝夜姬看穿,也失敗了。

第三位求婚者是阿倍右大臣——他被要求取回不怕火燒的「火鼠的皮裘」(火鼠の皮衣)。他便嘗試買了一件假的交差,結果它在火焰中被燒毀,自然被淘汰。

第四位求婚者——大伴大納言,他被要求取回「龍頭上的五色珠」(竜の首の珠)。他出海尋找,但途中遇到暴風雨,幾乎喪命,最終也放棄了。

而第五位,甚至因尋寶喪命。因此所有人都未能完成任務而放棄求婚。

更大的考驗:天王的求愛

日本的天王(御門)也聽聞了輝夜姬的美貌,並深深為之傾倒。他試圖召見她,並表達了自己的愛意。然而,輝夜姬還是不為這最大的權勢地位所動,拒絕了他的求愛,僅出自尊重保持了通信關係。最後天王放棄了逼迫她嫁給自己,儘管依然深愛她,卻選擇對她表示尊重。

輝夜姬表明真實身分

隨著時間的推移,輝夜姬知道自己很快要告別養父母,心中不忍,變得十分憂鬱。竹取翁和他的妻子非常擔心,詢問她究竟發生了什麼。最終,輝夜姬告訴他們,她並非人類,而是來自月亮的天人。她被月亮上的使者送到人間,只是為了在這個世界上度過一段時間,而她在人間生活的時間即將結束。她將在滿月的夜晚被接回月亮,這讓竹取翁和他的妻子感到極大的悲痛。

輝夜姬歸月 完成歷煉

當她即將返回月亮時,天王得知此事,派遣大量武士前往竹取翁的家,想要阻止她被月亮上的使者帶走。然而,當月亮上的使者到來時,所有的人類武士都失去了反抗的力量。輝夜姬寫了一封告別信給竹取翁夫婦和天王,並留下了永生不死的藥作為紀念。最終,她穿上了天衣,抹去了所有關於人間的記憶,了斷塵緣,跟隨月亮使者返回了月宮。

「輝夜姬重返月球」,圖片出自日本《竹取物語》。(公有領域)

天王的遺憾

天王收到輝夜姬的告別信和永生藥後,感到非常悲傷。他沒有服用那得以永生的藥,而是命人將藥帶到日本最高的山上燃燒。這個山被認為是「富士山」,而藥燃燒產生的煙霧據說就是富士山的煙霧。

這個故事很像中國的遠古神話——嫦娥奔月。但這裡的日本仙女,並未真的為塵世所迷,她知道自己是下凡歷劫的,敢於斬斷情緣,回歸天上,與人間再無瓜葛。而嫦娥飛升月宮後,她在人間的丈夫后羿,每逢中秋,便因思念嫦娥而望月祭拜,表達的是期望人間夫妻團圓的思念之情。當然中秋節因此而形成。

很顯然,日本的這個傳說,沒有團圓的內涵,是要通過這個故事告訴世間的凡人,莫要留戀無常的塵世,為情所困,真正的家並不在人間,重返天庭才是人生的目的。

為什麼兔子在搗年糕?

「兔子在月亮上搗年糕」這個說法的由來被認為與古代中國嫦娥的傳說有關,據說月亮上的兔子原本是用杵和臼在製作不老不死的長生藥。這一傳說傳到日本後變成了「兔子在搗年糕」。至於為什麼藥變成了年糕,有多種說法,也許是入鄉隨俗,日本人喜歡年糕,也許與「望月」(滿月的意思)諧音「餅月」(もちづき)有關。

結語

不管故事怎樣演變,中日如何不同,每逢中秋,仰望月亮,便會想到兔子與仙女住在月宮。那麼這些神話故事,是真的嗎?為何上到月亮,並無人跡呢?那很可能月宮不在人眼看到的月球表面的空間,就像龍宮也不在人眼看到的這個地球表面的海底一樣,月宮也許存在於月亮在另外的時空。

古老的神話,造就古老的傳統節日,節日又讓人代代不斷重溫這些神話,提醒人們人與神的聯繫。

──轉自正見網(有刪節)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