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載香港】

香港電車120年(中)——穿越時光的經典:戰後古董電車

《叮叮與我》作者張順光、柴宇瀚專訪
文/曾蓮
今期繼續講述百年電車發展歷程,尤其是當下仍然活躍在電車軌道上的古董派對電車以及仍載客中的古董120號電車,有幸搭乘,宛如穿越時空,回到舊時光。(大紀元製圖)
今期繼續講述百年電車發展歷程,尤其是當下仍然活躍在電車軌道上的古董派對電車以及仍載客中的古董120號電車,有幸搭乘,宛如穿越時空,回到舊時光。(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56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叮叮——叮叮——」香港電車以特有響鈴聲得名「叮叮車」。自1904年來,在港島區特定的電車軌道行駛至今,見證著香港的歷史變遷與城市發展,今年適逢香港電車120年,「紀載香港」欄目專訪香港電車歷史專家暨收藏家張順光先生聯同歷史學者柴宇瀚博士,分享新作《叮叮與我——香港電車120周年圖片集》背後故事。

120號電車。(天地圖書提供) 120號電車。(天地圖書提供)

上期分享「從電車軌跡看城市變遷」,欣賞了電車駛過昔日香港的歐陸風情建築。今期繼續講述百年電車發展歷程,尤其是當下仍然活躍在電車軌道上的古董派對電車以及仍載客中的古董120號電車,有幸搭乘,宛如穿越時空,回到舊時光。電車的形態在百年間也有不同的型號,從張順光收藏的明信片、舊照片中可以欣賞到電車不同的面貌。戰後1950年代延續至今的雙層墨綠色電車,迄今行走中的最古老電車120號,已經消失的電車拖卡,還有派對電車、千禧電車等。

收藏家張順光與120號戰後古董電車。(天地圖書提供) 收藏家張順光與120號戰後古董電車。(天地圖書提供)

2021年,香港電車獲健力士世界紀錄認證,為全球現役最大的雙層電車車隊,合計共有165輛雙層電車,每天有約135至140輛載客電車投入服務。一個世紀以來的演變中,哪部電車是你的心頭好?

120號上層車廂。(天地圖書提供)120號上層車廂。(天地圖書提供)

行駛中的古董電車——120號

「要搭上120號,真的要看緣分,因為至今只剩下一輛,也不是每天都出車。」張順光提起120號,總有說不完的故事,「要說我最喜歡的電車,就是這架至今還在行駛的第五代戰後電車120號了,我家甚至收藏了它的藤椅!」在第五代電車退役之際,張順光詢問電車公司能否收藏一張座椅,當時電車公司正在拆卸一百多輛車,欣然答應,特別用工程車運來送給他。與如今電車上的膠椅不同,當時的座椅是木製框架,並嵌以藤編,方便疏氣,讓乘客坐得更加舒適。

張順光與120號木藤椅。(天地圖書提供) 張順光與120號木藤椅。(天地圖書提供)

要追溯120號電車的歷史,要從1949年說起,那時候二戰剛剛結束,香港也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10月19日,120號正式投入服務,由時任總經理兼總工程師的莊士敦(CS Johnston)設計,這款電車採用英式機械式控制台,鎢絲燈照明,尾門設有樓梯暗格,是售票員的專屬座位。這款電車行駛了42年,直至1991年,電車老化,電車公司決定更換新車,僅留下一台修復版的120號繼續行駛,車內保留一塊銅製水牌以示其歷史。在電車內部的構造上,駕駛室內仍使用是古老的英式機械式控制台,如今新車的控制已經改成電子式操作了。在橘黃色的鎢絲燈下,尤其夜間行駛時帶給人濃濃的昔日情懷。

在香港中環駛過的單層拖卡。(天地圖書提供) 在香港中環駛過的單層拖卡。(天地圖書提供)

曇花一現的單層拖卡

單層電車在外國見得多,雙層電車是香港電車特有的形態,還有一種介乎單層與雙層電車之間的拖卡電車,只在香港曇花一現不到20年。

單層拖卡電車自1964年從英國引入香港,在羅素街車廠安裝,拖卡列車附設於普通雙層電車後面,作為頭等車廂,設有36個由德國設計的玻璃纖維座位。在1964至1978年間,香港總共引進了22輛單層拖卡投入服務。

柴宇瀚展示一張在香港中環行駛中的單層拖卡照片,拖卡的出現主要是為了應付1960年代後人口急增,對交通的需求增加,因此電車公司增設一節拖卡車廂,以頭等車廂價格收費,並設有售票員。雖說是「頭等」,但乘客的乘車體驗並非如此,其巨大的噪音令人難以接受,而且還因車身太長,轉彎時常常阻塞交通而引發爭議。在1982年,這款電車就被市場淘汰了。

1950年代的戰後電車。(天地圖書提供) 1950年代的戰後電車。(天地圖書提供)

從古典走向現代的電車

張順光細數不同號碼的電車,原來有好幾款特定電車,從數字可以知道這是什麼類型的電車:「平時我們看到在路上行走的派對電車,一架綠色的28號,一架紅色的128號,它們除了外型和別的電車不同以外,最特別的是它們沿用舊式的控制器,跟120號一樣的,可以有復古的特色。」這兩輛派對電車,從1980年代中開始投入旅遊服務,車內設有主題房間,還有冷氣、燈光、音響、甚至洗手間,與不同的到會承辦商合作,提供多人套餐或單點美食到會,也有酒水供應,帶給客人不一樣的派對體驗。

128號派對電車。(天地圖書提供) 128號派對電車。(天地圖書提供)

另外兩輛較為新型的電車有2016年推出的「電車全景遊」的68號電車,以及88號雙層冷氣電車,「88號是目前唯一一架安裝冷氣的電車,是電車公司的試驗品,但後來就沒有再推出冷氣電車。68號是電車公司開的旅遊服務型電車,由上環西港城至銅鑼灣。」

柴宇瀚介紹,電車公司在2000年推出169號千禧電車,為電車公司首款以鋁合金建造及使用全身閘門的車款,其它電車是以柚木建造之電車使用半身閘門,車頭和車尾用全幅式擋風玻璃,但這款電車的問題就是通風效果不佳,這個設計雖是新款,但並不太實用。原來電車公司推出了4輛「千禧電車」,目前只有兩輛——169號和170號運行中。

169號千禧電車。(天地圖書提供)169號千禧電車。(天地圖書提供)

筆者問起今年電車公司120周年慶活動的「麥兜」電車數字時,張順光分享,「還有一些容易記的特別數字,例如200號、300號和400號,並不是說香港有400架電車,而是電車公司特別設置這幾個數字的車型,用來做工程車。」他笑談電車公司有很多推廣方案,今年的活動就用了特別的數字電車用來做周年慶祝活動,120號和300號都是紀念活動的焦點,將香港人情懷滿滿的麥兜角色融入電車廣告中,吸引客人「打卡」。

第一代電車文字廣告。(天地圖書提供) 第一代電車文字廣告。(天地圖書提供)

有趣的電車廣告。(天地圖書提供) 有趣的電車廣告。(天地圖書提供)

張順光提到,香港電車能夠至今都充滿活力,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電車就是行走中的廣告,他展示了第一代電車廣告的舊照片,電車駛過木球會,車身只有一行醒目的大字,是日本的廣告,足以吸引人們的目光。後來的車身廣告越來越發達,車身可以印上巨幅廣告,加上緩慢行駛的電車,人們更容易關注到廣告內容,達成很好的宣傳效果。

下期的「香港電車120年特輯」將分享張順光的車票收藏品和未公開的自製特別紀念品。

《叮叮與我——香港電車120週年圖片集》書影。(天地圖書提供)

《叮叮與我——香港電車120週年圖片集》書影。(天地圖書提供)

——原載香港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