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中華文化300問】

黃曆七月半盂蘭盆會 怎樣才得以「超度」?

作者:容乃加
在日本各地,每年八月中都有熱熱鬧鬧的盂蘭盆節。(吳麗/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78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黃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佛教稱「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道教稱「中元節」,在民間有「七月半」的叫法。

「盂蘭盆」來自梵語「UIIambana」的音譯,意為「解救倒懸之苦」,就是解救死後墮入餓鬼道、地獄中的生靈脫出倒懸之苦;「盂蘭」即「倒懸」;「盆」即「解救」之義(後來傳到了中土意義轉變成有形的盆)。這種慈悲超度的救贖情懷,隨著佛教傳入華夏中土,形成盛大的「盂蘭盆會」「盂蘭盆節」的民俗。 南宋詩人韓淲云:「盂蘭盆會日,元自目犍連。攝化應無量,追修亦有緣。」盂蘭盆會是舉行盂蘭盆齋供的法會,起源於佛陀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連地獄救母的故事。

西晉時,來自月氏的高僧竺法護翻譯了《佛說盂蘭盆經》,此經將「目犍連地獄救母」的故事傳入了中國。到了南北朝時,《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十五日,僧尼和道士都有「營(盂蘭)盆供諸仙」的做法,北齊顏之推(西元531~590後)的《顏氏家訓》中,也有記載「七月半盂蘭盆」報父母親恩的禮制,讓子輩在七月半齋供盂蘭盆。可見當時,在七月半舉行盂蘭盆會已經從宗教信仰融入民間生活,和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孝道融合在一起了。

目犍連救母 佛陀慈悲開釋

《佛說盂蘭盆經》記載,佛陀的弟子目犍連(目連)尊者修行得到大神通,就想要回報生身父母的養育之恩。他從天眼中看到母親死後墮入餓鬼道中受業報,受盡飢餓煎熬之苦。他用神通將食物送到母親面前,母親看到食物急急用左手護住食物,但當食物一送到她嘴邊就變成一團火炭,掉落地上立即變成食物,一送到嘴邊又變成火炭,吃不得。目犍連為母親的痛苦而悲傷,於是飛向佛陀請示如何解救亡母。

佛陀對他說,你很孝順,聲動天地,但是你母親罪業深重,不是你一人救度得了的,因為你受親情所擾,所以只能看到業果,不能看到前因。你的母親生前浪費食物又自私貪婪、易怒又刻薄待人、虐待家畜,而且心懷惡意,其中最嚴重的是她還褻瀆佛法,對佛陀及修行的僧侶態度怠慢無禮,因此,她死後墮入了餓鬼道。身上有這種深重的罪業要得超度,「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佛陀指示目犍連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這一天供養十方眾僧,功德最大(七月十五日是古印度僧尼結束一年一度三個月安居修行的日子),眾僧在這天集中懺悔、修善悟道,力量最為強大。以此功德迴向給母親,方能解脫她的苦難。於是目犍連按照佛陀的指示,在七月十五日,以盆裝上飯、百味、五果、世上的甘美食物和衣物、生活用具等等,供養十方眾僧。依靠眾僧慈悲的力量,解救亡母脫離餓鬼道。

《目連救母》經文。(公有領域)

如何及時盡孝

目犍連是佛陀門下神通第一的尊者,即便如此,憑著他的神通也不能為亡母解脫餓鬼道的業報折磨。佛陀也說了,「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可見業報的可怖!

當一個生命在人間做了不好的事情,欺負了別人、傷害了別人,或者欠了債未還,積累下的罪業,都是要自己去償還的。下了冥間地獄的亡靈又有多少機會能得到「十方眾僧」之力來稍解地獄中的倒懸之苦呢?即便能得到「十方眾僧」的助力,也不能超脫到純然無痛無苦的境地;釜底抽薪之方就是自己不做惡、不造業,才能遠離下地獄遭業報之苦,才是上上之策。

同樣的,對於報答親恩來說,最好的時機也是在父母在世的時候,如果見到父母行不義之事能夠適時加以委婉勸阻,或行智慧勸戒,讓父母改邪歸正,遠離倒懸之苦,那就是大孝一件!

《太平御覽》收錄《孝子傳》中一則「原穀諫父」的故事,就是這樣的大孝的實踐。原穀的祖父老了,原穀的父母很討厭他,不想贍養,就想拋棄他。原穀此時十五歲,知道後鼻涕眼淚流滿臉,苦苦勸父親說:祖父生育兒女,一輩子勤儉度日,怎麼能因為老了就拋棄他呢?父母親都不聽他的勸告,做了一輛小推車,載著老父,將他扔在野地。

原穀一路跟在後邊,就把小推車帶了回來。父親問說:你帶這個不吉利的東西回來作什麼?原穀答道:「等將來你們老了,我就不必費事再作一輛,所以現在先收起來以後就可以派上用場。」父親聽著很是慚愧又懼怕,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於是去把老父親接回來,盡己之力盡孝道。

原穀先動之以情,然後說之以理,最終運用自身的聰慧使父親易位思考,驚覺因果可怖而幡然悔悟,能在老父還在時,盡力奉養,遠離不孝之罪,也免於死後受惡業之報。
 
人間心語
黃曆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會」的傳統,在當今匆忙的日日,讓人們回顧了盡孝與慈悲救度的精神。目連以「盂蘭盆會」集結眾僧之力救度母親脫出倒懸之苦,觸發我們從原點深思解脫業報之道——唯有在人間有生之年存善念、行善事,才是遠離業報之苦,轉而積德招福的不二法門。面臨中元普渡之際,也是讓我們提昇生命精神境界之機。@*

──看更多【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元節的起源為何?黃曆七月半有什麼文化特色?不管是佛教的盂蘭盆會、道教的中元節祭拜都落在黃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中華文化圈尤其是閩南、台灣還有黃曆七月是鬼節、黃曆七月鬼門開的俗諺和「中元普渡」風俗。古人怎樣過七月中元…中元節文化節俗和救贖倒懸、慈悲赦罪、超度亡靈孤魂有關…代代形成渾厚的中華文化內涵
  • 「中元」內涵很深厚,人們在這一天供養佛僧孝親報恩、祭祀求赦亡靈罪衍、建醮普渡孤魂野鬼,有的儀式與民俗活動延續一個月…人與天地神鬼多元時空的互動。在華人圈有七月「鬼節」、七月鬼門開的說法。台灣香港的鬼月節俗很盛大…古人的中元節俗…
  • 「七月半」是指黃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道教稱「中元」或「中元節」,佛教稱「盂蘭盆節」,廟寺道觀民間有禮佛、建醮普渡、祭拜祖先、普渡孤魂等等的活動。有人對「七月半」感覺可怕,從民俗的起源來追一追,「七月半」中元節到底可不可怕?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臘月裡虔誠祭灶神。圖為 清代周鯤繪高宗御題范成大祭竈詞 軸局部。(公有領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歷史時間長河中曾經發生過改變。這要從祭灶的歷史說起,先看一下祭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風俗有過怎樣的變遷?哪一種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