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7+1多少钱

美國首座新古典聯邦建築:維吉尼亞州議會大廈

Lorraine Ferrier撰文/吳約翰編譯
新古典主義維吉尼亞州議會大廈(Virginia state Capitol)坐落於里奇蒙,體現了融合美國風格的古羅馬建築。(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50
【字號】    

1788年以來,參眾議員們就在里奇蒙(Richmond)的維吉尼亞州議會大廈(the Virginia state Capitol)舉行會議,這裡也是全美最早用英文召開代表大會的地方。

維吉尼亞州議會大廈締造了許多美國歷史事件。例如,1791年12月,議會批准了美國《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1861年至1865年,這裡曾是南方邦聯國會大廈(Confederate Capitol)所在;羅伯特‧李(Robert E. Lee)也曾在這裡指揮維吉尼亞軍隊,而傑佛遜‧戴維斯(Jefferson Davis)也在此就任南方邦聯總統。

宏偉的議會大廈坐落在維吉尼亞州里奇蒙的肖克山頂(Shockoe Hill),是新世界第一座以古典神廟為設計基礎的公共建築,也是美國第一座新古典主義公共建築。

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和法國建築師查爾斯‧路易斯‧克萊里索(Charles-Louis Clérisseau)以法國南部尼姆的一座古羅馬寺廟「方形神殿」(Maison Carrée)為藍圖設計了這座建築。他們用較簡單但同樣優雅的愛奧尼亞柱取代古神廟的科林斯柱和壁柱,這對當地工匠來說更易取材製作。一樓的窗戶外框採用古老的多立克柱式古典壁柱裝飾。關於室內設計,議會大廈的建築師模仿了殖民地威廉斯堡議會大廈(Williamsburg’s Capitol)的內部規劃。

這座「磚砌灰泥」的議會大廈於1785年動工,1798年竣工。1904至1906年間,東翼和西翼分別建造眾議院和參議院,位在原來傑佛遜大廈建築的兩側,同樣呈現原始議會大廈的古典風格。

走上台階後即是議會大廈廣場,迎接你的是維吉尼亞州徽章,上頭描繪著揮舞長矛的古羅馬女神維耳圖斯(Virtus)戰勝暴君,摘下他的王冠。1776年,委員會決定把女神維耳圖斯和拉丁短語字樣「SIC SEMPER TYRANNIS」(「暴君(下場)永遠如此」)同時放在維吉尼亞聯邦徽章上。

維吉尼亞州徽章描繪著揮舞長矛的古羅馬女神維耳圖斯戰勝暴君,摘下他的王冠。(Shutterstock)

議會大廈南面入口門廊原本使用松木柱隱藏在以灰泥粉飾的愛奧尼亞柱裡。古典門廊的特色還包括格子造型(凹陷的鑲板)的天花板與沿著三角形山形牆裝飾的造型齒狀簷口。

議會大廈南面入口古典門廊的特色包括格子造型的天花板與山形牆的造型齒狀簷口裝飾。(Shutterstock)

法國雕塑家讓-安托萬‧烏東(Jean-Antoine Houdon)製作真人大小的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雕像擺放在維吉尼亞州議會大廈圓形大廳裡迎接賓客。烏東在1785至1792年間創作了這座雕像。房間裡還陳列著他創作的法國貴族拉法葉侯爵(Marquis de Lafayette)的半身像。此外,維吉尼亞出身的八位總統半身像也分別陳列在壁龕中。

喬治‧華盛頓雕像陳列在維吉尼亞州議會大廈的圓形大廳。大廳裡還陳列著法國貴族拉法葉侯爵的半身像,以及壁龕裡維吉尼亞州出生的八位總統半身像。(Shutterstock)

維吉尼亞州議會大廈二樓的牆上掛滿了州政要的肖像。陽光還能透過古典風穹頂頂部的圓形開口進入建築物內。

維吉尼亞州議會大廈二樓的牆上掛滿了州政要的肖像。(Shutterstock)

維吉利亞州議會大廈裡優雅的眾議院議會廳,讓人回想起從前的古典風格,包括典雅的扁平壁柱設計,向上延伸至整排的玫瑰花飾、造型簷口和格子天花板。

照片是拍攝於2014年12月15日位在里奇蒙的維吉利亞州議會的眾議院議會廳。古典風格包括典雅的扁平壁柱、玫瑰花飾、造型簷口和格子天花板。(Shutterstock)
彩色明信片上的維吉尼亞州議會大廈原貌。底特律攝影公司在1897至1924年拍攝。(公有領域)
維吉尼亞州議會大廈占地12英畝,有英式花園造景。(Shutterstock)
位於里奇蒙的維吉尼亞州議會大廈,以新古典主義造型建成,靈感來自法國南部尼姆的古羅馬「方形神殿」。圖為古羅馬「方形神殿」。(Shutterstock)

原文:An American Classic: The Republic’s First Statehous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洛琳‧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美術和手工藝術品相關文章。關注能傳達美和傳統價值觀的作品,聚焦北美和歐洲的藝術家或工藝師。希望能為少數與鮮為人知的藝術和手工藝品宣傳,進而保存傳統藝術遺產。現居英國倫敦郊區,從事寫作。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 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鎮(Cesky Krumlov),距捷克、奧地利、德國三國交界處不到50英里,是該地區建築遺產的傑出代表。小鎮歷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許多普通建築,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更大型的建築,包括兩座宏偉的修道院在內,更為小鎮增添了美感和歷史氣息。
  • 克拉約瓦藝術博物館(Craiova Art Museum)是羅馬尼亞的[ascii]著[/ascii]名景點,收藏著該國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繪畫和雕塑,時間跨度從中世紀到現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