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台灣故宮推出「皇帝的移動花園特展」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皇帝的移動花園——清代宮廷花卉畫」特展,圖為《清 蔣廷錫 畫群芳擷秀 冊 蘭花》。(台灣故宮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92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大紀元2024年07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報導)炎炎盛夏,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皇帝的移動花園——清代宮廷花卉畫」特展,展期至9月22日,歡迎民眾前往參觀。

台灣故宮表示,該院北部院區暑假強檔展覽活動熱力四射,以清代宮廷花卉畫為主題的「皇帝的移動花園」特展,搭配植物標本及花卉照片,呈現17、18世紀的清宮花園。同時,還有親子旗艦活動「故宮童樂節」,以夏日花園為題,推出展廳探索、主題套裝行程、夏令營、大型親子之夜等豐富精彩活動。歡迎大小朋友樂遊故宮,探訪皇家花園的繽紛世界。

《清 蔣廷錫 畫瓶蓮 軸》(台灣故宮提供)

台灣故宮院長蕭宗煌表示,近年故宮重視兒童及青少年族群,除了寒暑假期間推出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同時策展方向也有所調整,嘗試從多元角度探索故宮藏品的意涵。「皇帝的移動花園」特展,以故宮豐富的清代宮廷花卉畫為主題,深入探討當時如何搜集、建立植物物種資訊以及留下相關文字和圖像的過程。這些畫中的花卉原產地橫跨溫帶、副熱帶和熱帶,反映中西方文化、藝術與科學交流的多重面向。

《清 蔣廷錫 月來香 軸》(台灣故宮提供)

蕭宗煌特別感謝國立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的學者專家們通過科學的角度協助推測畫中的植物物種,並提供標本和花卉照片豐富展覽內容,從藝術、歷史、植物學、生態學跨領域的視野,展現四季花卉百變的魅力,讓觀眾在藝術的美好世界中享受愉悅的幸福感。

《清 蔣廷錫 人參花 軸》(台灣故宮提供)

台灣故宮表示,今年暑假,配合「皇帝的移動花園」特展,故宮特別為兒童和親子家庭設計「2024故宮童樂節」。

故宮副院長黃永泰形容,故宮就像一座永續多樣性的藝術寶庫,歡迎大小朋友蒞臨故宮,打造屬於自己的藝術花園,創造難忘的回憶,激發孩童對文物的興趣,同時開發對藝術的發想與思考,並在夏日享受親子遊樂時光。活動期間,每天免費提供中、英文版「花精靈的派對」展廳探索互動遊戲摺頁,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小朋友一同探索故宮繽紛多姿的花卉寶貝。

《清 蔣廷錫 畫群芳擷秀 冊 牡丹》(台灣故宮提供)

台灣故宮副院長余佩瑾為展覽引言時,提及2022年故宮觀眾意見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超過半數以上的受訪者認為來到故宮可以學習新事物。對此,故宮一方面感到欣喜,一方面認為必須謹慎回應這份期待。學習有許多途徑,展覽正是其中之一。此次展覽是故宮新一代策展人蘇雅芬助理研究員首次策劃的專題展,她以自己的碩士論文為基礎,結合故宮藏品發展出此次的展覽主題。

《清 蔣廷錫張照書畫合璧 冊 藍菊斑爛》。(台灣故宮提供)

余佩瑾表示,從學習的角度來看,策展人選件過程中必須與作品對話、學習,才能將學術研究成果融入展覽中。面對觀眾的回饋意見也是另一種學習。因此,對策展人來說,向作品學習、與觀眾交流,都是策展人極其重要的工作,期勉故宮策展人朝此方向繼續努力。

《宋人富貴花狸 軸》(台灣故宮提供)

故宮策展人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蘇雅芬表示,花卉或許僅能短暫綻放,但通過筆墨描繪,它們的美麗與盎然生機能永久延續。清代宮廷花卉畫不僅是移植花卉的視覺記錄,更是可以隨時展開或懸掛欣賞的「移動花園」,不受季節與地區的限制。展覽聚焦於喜歡觀察動植物的康熙皇帝以及熱愛題詠作詩的乾隆皇帝,探索畫家如何根據皇帝的喜好和需求創作出繽紛多彩的宮廷花卉畫。

《清 汪承霈 畫萬年花甲 卷 局部》。(台灣故宮提供)

策展人蘇雅芬指出,康熙皇帝在前往塞外的途中休息時,常讓詞臣留意路邊的動植物,並解說其習性和用途,就像是「皇帝導遊」。這些塞外植物,如金蓮花、金絲桃、野罌粟、翠雀、野菊等,因此成為清宮花卉畫的新題材,收錄於康熙朝所編纂的《廣群芳譜》(類似現代的花卉百科全書)中,《廣群芳譜》同時也是乾隆皇帝詠花賦詩的重要參考書。

《清 郎世寧 聚瑞圖 軸》。(台灣故宮提供)

台灣故宮表示,精彩展件如國寶《清畫院 畫十二月月令圖》,於乾隆年間以黃曆十二個月份為主題,細膩刻劃園林中的理想生活。本次選展二月、四月、六月、九月、十二月,涵蓋春夏秋冬四季。畫中按照時序盛開的花卉,象徵風調雨順、天下太平,反映皇帝心中的理想花園。

《清 惲壽平 摹古 牡丹 冊 》。(台灣故宮提供)

由宮廷畫家余省於乾隆廿二年(1757年)奉旨所作的《海西集卉》,描繪由耶穌會傳教士湯執中引進、在歐洲庭園常見的八種花卉品種,用以裝飾乾隆皇帝在圓明園修建的西洋樓花園。在傳教士逝世後,這八種洋花未有其它在宮廷中培育繁衍的記錄,因此《海西集卉》成為這些洋花在清代「曇花一現」的珍貴見證。

責任編輯:李天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新年推出「權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后像」特展,精選原藏於紫禁城南薰殿的帝后像,從夏禹王、唐太宗,一直到宋朝、元朝、明朝的皇帝與皇后。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於4月23日推出「說•古地圖」特展,仿古人說書,藉「說古」形式來娓娓道來一幅幅古地圖傳達的時代故事。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一展覽區,推出北宋大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東坡的絕筆書「江上帖」,2013年經由中華民國文化部指定為國寶。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彩繪圖籍」「阿哥養成記」兩個有趣的歷史文書珍品和古籍展覽。
  • 在台灣近代詩書畫藝壇,黃水文一生低調,作無形之畫--詩,畫有形之詩--畫,在詩書畫中自得其樂。他的畫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為郵票之畫發行;他的詩句得到故鄉諸羅山水共鳴,常被桃城(嘉義)後人選來吟唱;他的書法以隱名的姿態留存於嘉義市中山公園尊師亭。綜觀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台灣美術界在1950後期到1970前期爆發傳統國畫與本土膠彩畫路線之爭,黃水文不願捲入爭議, 從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間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漸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間,他開始將水墨融入膠彩畫中。他的書蹟留在嘉義公園尊師亭上依然可見。
  • 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1914–2010年)詩書畫三絕,但少為人知。他的處世為人自然質樸有如隱士,從不出畫冊,也未收徒,服務於嘉義縣中32年當美術教員,作品極少面世。近日(2025.1)《嘉義市文獻》第26期,刊登黃健次先生歷經幾年精心整理所撰〈黃水文詩書畫補遺〉,填補了台灣近代藝術史的一塊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黃健次先生所撰簡要版在此發表,以饗讀者。
  • 台灣故宮, 故宮, 歲時吉慶, 節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宮特展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黃曆新年應景的「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特展,「透過精選的院藏歲時文物,一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序變化、節慶習俗,陪您過個知性蛇年。」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會說故事的圖畫」特展,展期至明年1月1日,以「故事畫」或「敘事畫」為主要展件,希望呈現「圖像」能夠超越文字描述、為觀眾提供更豐富訊息的潛力與特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