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僕人怎得變身為太守?一介貧兒又怎成了皇帝親信呢?

作者:允嘉徽
他們的行止之善出於本心,猶如雲之出岫。(Shutterstock)
他們的行止之善出於本心,猶如雲之出岫。(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323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在《後漢書‧獨行列傳》中,記載了一些感人的人物事蹟,在亂世中,他們的精神、義行受到上天的嘉許,人生非常精彩。對我們當下的時代,當也有一些啟迪。本文講的是一個僕人和一個貧兒的人生故事。

僕人李善:忠義赤誠 積德改命

李善是一個卑微的家僕,他為何能得到皇上的青睞成為縣令,後來又升遷為太守呢?

李善,字次孫,是東漢南陽淯陽人,原本是同縣李元的家僕。在建武年間,疫病肆虐,李元一家相繼去世,只剩下一個剛出生幾週的孤兒李續和大量財產。諸奴婢們私下共謀,想要殺害孤兒李續,瓜分財產。李善對李家的不幸深感悲傷,但自身無力制止這些陰謀,於是偷偷帶著李續逃走,隱藏在山陽瑕丘一帶,親自哺育他,餵養他乳汁。李善甘願住在潮濕的地方,讓李續住在乾燥處,無微不至地照顧他。

李續雖然是個孩子,李善卻像侍奉主人一樣,有事總是長跪請示後才去做。鄰里感動於李善的行為,紛紛效仿他的義行。李續長到十歲時,李善帶他回到原籍,重整家業。他向官吏告發那些奴婢;官府將他們全部捕殺。當時鍾離意是瑕丘的縣令,他上書推薦李善,褒獎他的義行光武帝下詔,任命李善和李續同為太子舍人。

顯宗時,李善被徵召入公府,因能夠處理複雜事務而屢次得到升遷,最終成為日南太守。從京師赴任途中,經過家鄉淯陽,李善特地去祭拜李元的墓。距離墓地一里時,他脫下朝服,拿著鋤頭除草。到達墓前,哀傷深慟,哭得很傷心。他親自燒火做飯,準備祭祀的食物。哭泣著祭拜說:「主人夫人,善在這裡。」他在墓地盡情表達哀思,數日後才離去。

李善到任後,為政仁愛、惠民,安撫當地的異族。後來他又被調任九江太守。

貧兒劉茂忠孝無畏 亂世清流

劉茂,字子衛,是東漢時代太原晉陽人。他年幼時父親去世,他成了孤子,獨自一人侍奉母親。家境貧困,他以勞力養家,孝行在鄉里受到傳頌。貧困的環境,沒能壓制劉茂精進的動能,他時時不忘學習,成年後的他以《禮》經之專長,教授了數百名學生。哀帝在位時,他被推薦為孝廉,幾次升遷,最後成為五原屬國。母親去世後,他辭去官職守喪。守喪期滿後,他被任命為沮陽縣令。當時適逢王莽篡位,劉茂辭官隱居在弘農山中教授學生。

建武二年,劉茂返回,擔任門下掾。當時赤眉軍二十多萬人攻打郡縣,殺害官吏。劉茂背負太守孫福翻牆藏在洞穴中,躲過一劫。當晚,他們逃到盂縣,白天躲藏,夜晚出來尋找糧食。經過一百多天,敵人撤退,他們才得以返回府中。

次年,朝廷下詔徵求義士,孫福推薦劉茂,說:「臣在赤眉攻擊時,吏民逃竄,臣被賊圍困,命懸一線,幸得劉茂救我出城,保住性命。茂與弟弟冒著命喪賊人刀下的危險,翻山越野送糧,保住了我和家人的性命,節義尤高,應當表彰擢升,以激勵義士。」

朝廷立即徵召劉茂為議郎,升遷為宗正丞,後來升任「侍中」[1] ,直到去世。「侍中」是得到皇上信任的人,可以往來殿內東廂奏事的皇上親信(參見《通典‧職官三‧宰相》)。

李善和劉茂他們的出身或卑賤或窮苦,然而他們卻都有著不泯沒於窮困卑下的高貴精神——發揚了忠孝節義的節操,天人共感,最終他們的善行也都得到了上天給予甜美的回報。

註釋

[1] 孟康注《漢書》曰:「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等為外朝。」

資料來源:《後漢書‧獨行列傳》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伐曹魏,統一中國,這是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分析天下形勢時,所提出的復興漢室的方略。
  • 江東子弟多才俊。他們雖生於溫柔水鄉、富庶之地,卻有一股任俠好義、身先士卒的武人氣概。在三國時期,開基之主攜猛將虎臣,共同在歷史上留下了一連串飽蘸血與火的響亮名字。一對凌氏父子,便赫然出現在這張東吳英雄榜中,留下了一段段慷慨悲壯的戰爭傳奇。
  • 中平元年(184年)的陽春時節,在一個桃花簌簌、漫天飛舞的園林中,三個一見如故的青年俊傑焚香結拜,共同許下「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誓願。從此,三兄弟征塵作伴,攜手打下一片天地。
  • 塞外的大草原上,散落著大大小小的蒙古部族。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的一天,居住在斡難河畔的「黃金家族」後裔——乞顏族落,迎來了一樁大喜事,首領也速該的長子降生了。這個嬰兒一出生就不平凡,手中握著一塊堅如紅石的血塊。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