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施塔特畫筆下電影般的美國西部風光

作者:鮑勃‧柯奇曼(Bob Kirchman) 蘇雯 譯
《落基山脈的暴風雨,羅薩利山》(A Storm in the Rocky Mountains, Mt. Rosalie),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66年創作,布面油畫,現藏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59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帶給我能與我的山峰相配的男子,

帶給我能與我的平原相配的男子,

他們心懷帝國藍圖,

腦海孕育新紀元。」

「Bring me men to match my mountains,

Bring me men to match my plains,

Men with empires in their purpose,

And new eras in their brains」

美國詩人薩姆‧沃爾特‧福斯(Sam Walter Foss)在其詩作《即將到來的美國人》(The Coming American)中如是寫道。

在19世紀中期,美國西部的大山相對來說還無人涉足。遠離那些鋪展在自然世界之上的城市,這些未被玷污的原始風景吸引著美國的浪漫主義者和超驗主義者。在橫貫大陸的鐵路於1869年建成之前,人們必須穿越險峻的地形,騎馬涉水渡河:這是連通東西兩岸不無艱辛的必經之途。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比爾施塔特的靈感來自西部未受污染的荒野,他的風景畫光影通透、氛圍獨特,為他贏得了聲譽,使他成為19世紀中葉美國著名的藝術家之一。

《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拿破崙‧薩羅尼(Napoleon Sarony)攝於約1870 年,相紙印刷(鹽印相片),現藏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圖書館。(公有領域)

一位藝術家的養成

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年1月7日出生在威斯特伐利亞(Westphalia)的小鎮索林根(Solingen,現屬德國)。他1歲時,父母移民到美國馬薩諸塞州南部的新貝德福德(New Bedford)。年少時,他就以精湛的繪畫技巧而聞名。1851年,比爾施塔特開始學習油畫,僅僅兩年後,他就回到歐洲,希望能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Dusseldorf Academy)深造。

比爾施塔特申請進入該學院未果,但他並未氣餒,轉而成為友人沃辛頓‧維特里奇(Worthington Whittredge)的學徒。他在杜塞爾多夫畫家們非正式的指導下,磨練繪製阿爾卑斯山風景畫的技藝。杜塞爾多夫畫派是德國浪漫主義運動的產物,對哈德遜河畫派(Hudson River School)的畫家產生了很大影響。該畫派強調精細描繪風景,許多成員都大力提倡戶外寫生(plein air)──在自然環境中作畫。

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創作於1870年的《落基山風景》(Rocky Mountain Landscape),布面油畫,華盛頓特區白宮收藏。(公有領域)

1857年,比爾施塔特回到新貝德福德,成為一名繪畫教師。這一年,波士頓圖書館買下了他的畫作《羅馬屋大薇門廊》(Portico of Octavia, Rome,1855年),這筆資金讓他得以開始全職畫家生涯。

1858年,他在美國藝術家的榮譽協會──位於紐約的國家設計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簡稱國家學院)展出了一幅巨幅的瑞士風景畫。這幅畫作不僅為他帶來了聲譽,也得到了國家學院的認可。比爾施塔特作為美國畫家的生涯,始於描繪新英格蘭和紐約上州的景色,尤其是哈德遜河谷的風光,從而牢固地確立了他作為哈德遜河畫派畫家的地位。

西行探險

1859年,比爾施塔特被美國西部阿爾卑斯山脈般的風光所吸引,加入了弗雷德里克‧蘭德(Frederick W. Lander)的美國政府勘測隊。他在旅途中創作了大量習作,日後成為他在紐約第10街工作室大樓內創作宏偉畫作的素材。

1860年,他正式被選為國家學院院士。他在歐洲山區磨練出的繪畫技巧,為他成為許多人眼中的「美國西部風景首席畫家」打下了堅實基礎。

1863年,他再次踏上西行之路。這次,他與多才多藝的美國作家、記者兼探險家菲茨‧休‧勒德洛(Fitz Hugh Ludlow)結伴同行,後者生活闊綽,惜英年早逝(得年34歲)。正是勒德洛以《紐約晚郵報》(New York Evening Post)藝術評論家的身分,為比爾施塔特建立了美國風景畫家的聲譽。

在1863年穿越加州的探險中,勒德洛首次見到了太浩湖(Lake Tahoe)。他寫道:「越過邊界,我們坐在壯麗的太浩湖岸邊……水面清澈如水晶,從雪山中蒸餾而來,水底的花崗岩即使在一百英尺深處也清晰可見。」比爾施塔特1867年創作的油畫作品《內華達山脈中的湖泊》(Lake in the Sierra Nevada)就展現了這一景致。

阿爾伯特‧比斯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67年創作的《內華達山脈中的湖泊》(Lake in the Sierra Nevada),布面油畫。(公有領域)

比爾施塔特33歲時,與勒德洛和另外兩人一起踏上旅途。勒德洛想記錄下這趟旅程,比爾施塔特想為將來的繪畫積累寫生素材,而霍爾(Hall)和杜菲(Durfee)兩位先生則只是尋求冒險。他們於1863年6月8日抵達科羅拉多州丹佛市,遊覽了派克峰(Pike’s Peak)和眾神花園(Garden of the Gods)後,繼續前往猶他州鹽湖城。

他們的足跡遍及加州、俄勒岡州、華盛頓州和加拿大卑詩省。而在科羅拉多州,比爾施塔特攀登了一座後來以他命名的山峰。如今,高達14,065英尺(約4287米)的比爾施塔特山(Mount Bierstadt)成了遠足愛好者的熱門目的地。比爾施塔特在那次旅行中實現了登頂壯舉,締造了這座山峰的首次記錄。

他還登上了當時尚未命名的埃文斯山(Mount Evans)山頂,並建議以他未來妻子的名字將其命名為羅莎莉山(Mount Rosalie)。他的畫作《落基山脈的風暴,羅薩利山》(A Storm in the Rocky Mountains, Mount Rosalie)完成於1866年,其尺幅巨大,達7 x 12英尺,突出呈現了山峰上方濃密的雲層。這座山最終的命名為埃文斯山,用以紀念科羅拉多州一位州長。(譯者註:埃文斯山於2022年改稱藍天山/Mount Blue Sky。)

讓風景熠熠生輝的畫家

比爾施塔特描繪的宏大景觀,其壯闊程度需要以大型畫布來呈現:美利堅西部的平原、河流和山峰,無一不是如此。

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創作於1869年的《穿越平原的移民》(Emigrants Crossing the Plains),布面油畫,現藏俄亥俄州揚斯敦的巴特勒美國藝術學院。(公有領域)

作為光亮主義(luminist,又稱透光風格)畫家,比爾施塔特在作品中運用戲劇性的光影,凸顯那些高聳入雲景觀的活力。精湛的光影運用、細節的精緻描繪,以及空中俯瞰的視角,都讓人真切感受到美國西部的神奇。

他於1867年創作的油畫《穿越平原的移民》(Emigrants Crossing the Plains),生動捕捉了這片新大陸的精神。畫中,一群西部開拓者正朝著燃燒的晚霞前進。遠方是沐浴著夕陽的巍峨懸崖,而他們腳下的土地廣袤無垠、平坦遼闊。樹木襯托著夕陽,並勾勒出一條水道──拓荒者的牲畜可以在此飲水。

比爾施塔特生涯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與認可,乃至法國拿破崙三世授予他法國最高榮譽勳章──榮譽軍團勳章(Legion of Honor)。儘管在印象派興起之際,美國風景畫家的作品逐漸不受青睞,但比爾施塔特的畫作在他於1902年2月18日辭世之後,仍受到眾多博物館和私人所珍藏。

本文A Cinematic View of the American West Through Bierstadt’s Brushstrokes刊於《美國精華》(American Essence)雜誌。

作者簡介:

鮑勃‧柯奇曼(Bob Kirchman)是一名建築插圖畫家,與妻子潘姆(Pam)居住在弗吉尼亞州奧古斯塔縣。他在奧古斯塔基督教教育家在家教育合作組織Augusta Christian Educators Homeschool Co-op)教授視覺藝術。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德國的視覺藝術,相較其哲學文學音樂,是較少被德國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國藝術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卻深深影響著其它領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為什麼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對色彩與構圖的運用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特色,他賦予風景畫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意義。他將靈魂注入風景裡,而風景裡被照亮的空氣是「靈體」,讓每一幅畫作充滿個體性與內在連結
  • 馬德里擁有世界上最[ascii]著[/ascii]名的博物館之一——普拉多博物館。而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貴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畫《宮娥》(Las Meninas)是其鎮館之寶。
  • 斯皮諾拉對敵軍的武藝充滿敬佩,遂允許荷蘭軍隊如閱兵遊行一般地撤出布雷達——他們手持武器,鼓聲震天,旗幟飄揚;他也嚴禁部下對敗軍幸災樂禍。當尤斯蒂努斯以傳統方式向他走來示降時,斯皮諾拉下馬與他平等相見。兩人一見面,斯皮諾拉便對這位荷蘭指揮官及其部隊大加讚賞。
  • 在16、17和18世紀,職業女畫家非常稀少,更不用說取得成功的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朱迪斯‧萊斯特(Judith Leyster)和阿黛拉依德‧拉比耶-吉婭爾(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三位畫家都創作了多幅自畫像,其中包括突顯其職業的版本。
  • 藝術家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約1397-1475年)所處的年代正好是中世紀末國際哥特式藝術進入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當口。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史學家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的記載,烏切洛對透視法非常著迷。透視在當時是相當新穎的概念,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已成了畫家的必備技能。
  • 長久以來,在人們的集體意識中,神祕的無名女子一直是令人著迷的存在。在古代世界,女性形象代表著各種美德和藝術領域,發展出了如五感(Five Senses)、自由(Liberty)、四季(Four Seasons)和勝利(Victory)等可識別的擬人化形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