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小時和黠鼠交手 他為何輸了?

作者:允嘉徽
黠鼠給了蘇軾什麼啟悟?(Shutterstock)
黠鼠給了蘇軾什麼啟悟?(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631
【字號】    
   標籤: tags: ,

宋朝大文豪蘇軾(字子瞻),被朝廷外放黃州後,自號東坡居士。他一生仕途坎坷,卻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佳作。蘇軾從小就嶄露頭角,才華閃耀。年少11歲那年,有一個晚上,他和一隻老鼠有一番「交手」,結局如何呢?真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因為這件事情,少年蘇軾寫了一篇文章──《黠鼠賦》,記錄了事情的始末,抒發自己的感悟。《黠鼠賦》的意趣濃厚,寓意深遠,誰能想像這是出自一個十一歲孩童之手呢?

事情始末——《黠鼠賦》前段(白話)

(文中的「蘇子」是蘇軾的自稱)

蘇子有一天夜裡坐在家中,忽然聽到窸窸窣窣的老鼠咬東西的聲音。
蘇子拍打了一下床几,老鼠受到驚嚇,停止了齧咬。然而,過了一會兒,他聽到老鼠又窸窸窣窣咬了起來。

蘇子感到奇怪,便叫童子拿來蠟燭照了照。發現了一只厚實的空袋子,窸窸窣窣的聲音就是從這空袋裡發出的。蘇子說:「哦,這老鼠原來是封在口袋裡不得逃脫呀!」

於是,蘇子打開袋看了看,然而,裡頭悄然無聲,好像什麼也沒有。
蘇子又舉起蠟燭往裡一照,搜尋了一下,結果發現袋裡有一隻死老鼠。
一旁,童子驚訝地說:「怪了!剛才老鼠還在咬東西,怎麼這麼快就死了?剛才是什麼聲音,難道是鬧鬼嗎?」

蘇子翻袋子,把死老鼠倒了出來。沒想到「鼠體」一落地,竟然活蹦亂跳,瞬間就消失無蹤,即使再敏捷的人都措手不及做出反應。

蘇子看著老鼠逃跑的方向,不禁感嘆道:「這隻老鼠真夠狡猾的!被關閉在厚厚的袋子中,出不來,就故意發出齧咬的聲音來吸引人;故意裝死來製造脫逃的機會!」

「狡猾的老鼠」帶來啟悟

《黠鼠賦》開篇描寫黠鼠在袋中齧咬以及墜地脫逃的經過。在這一段裡,老鼠出場不多,但是從它齧咬的聲音、裝死和逃跑的一瞬,鼠體一閃即逝,「黠鼠」的形象活靈活現,躍然紙上。蘇子的自語、和童子的對話,白描了人與鼠的「交手」的始末,生氣勃勃,跌宕起伏,意趣橫生,毫無呆板的痕跡。

蘇子並未以罵一聲「狡猾的老鼠」作結,來自我釋懷,這只是他為後半之文詠物寓理做了鋪墊。那麼他是怎樣從這一番與老鼠的交手中找出人自己「智慧」的不足呢?

蘇子先是提問:「萬物之君」的「人」,怎麼會墮入一鼠的詭計中,被它的裝死愚弄,且最終讓它逃脫得逞呢?人的智慧何在呢?

接著,蘇子墜入假寐中,找出了自己受騙於老鼠的癥結。他形象化地描寫來自內心的聲音,並幽了自己一默:

人只是多學了那麼一點點知識,但離「道」還很遠哪。一個關鍵是「心不專一,易受外物左右」,因此,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偽裝死亡就能使人被它愚弄、受它支配!

接著蘇子的智慧幽默地「刺」了人不自知的盲點:「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此不一之患也。」他並自問:難道你忘了自己說的這句話了嗎?

就是說:人能打破價值千金的寶玉不動聲色,但卻在打破一口鍋子時失聲尖叫;人能夠勇搏猛虎,但卻在見到蜜蜂、蠍子時難免臉色大變,這是人心不專一之患呀!

心失於一而役於物

這是篇意趣很濃的小故事,文章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趣味靈動。而且,文中既有「刺事」的內涵,又有佛家「萬物有靈」的佛理。

蘇子所悟「專一」之道,是不是令人警覺呢?最有智慧的人類,儘管可以「役萬物」,但若一心失於專定,還是難免被小老鼠所欺騙。換句話說,修煉本心若能致專一不為外物「假象」所動,則事成,否則,則事敗。人生的成敗亦在其中矣!寓意深刻,發人深省。
————
附錄:蘇軾《黠鼠賦》

蘇子夜坐,有鼠方齧。拊床而止之,既止復作。使童子燭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聲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發而視之,寂無所有,舉燭而索,中有死鼠。童子驚曰:「是方齧也,而遽死也?向為何聲,豈其鬼耶?」覆而出之,墮地乃走,雖有敏者,莫措其手。

蘇子嘆曰:「異哉,是鼠之黠也!閉於橐中,橐堅而不可穴也。故不齧而齧,以聲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

「吾聞有生,莫智於人。擾龍伐蛟,登龜狩麟,役萬物而君之,卒見使於一鼠,墮此蟲之計中,驚脫兔於處女,烏在其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為多學而識之,望道而未見也,不一於汝而二於物,故一鼠之齧而為之變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此不一之患也。言出於汝而忘之耶!」余俛而笑,仰而覺。使童子執筆,記余之作。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