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竊的林布蘭唯一海景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

Michelle Plastrik撰文/吳約翰編譯
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局部),1633年創作。(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73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加利利海上的風暴》(Christ in the Storm on the Sea of Galilee)是傳奇藝術家林布蘭‧范賴恩(Rembrandt van Rijn)創作的一幅引人入勝的《聖經》畫作。這幅波濤洶湧充滿震撼力的畫作,是他職業生涯的早期作品,也是他唯一一幅描繪海景的畫作。這幅作品公認是林布蘭重要的作品之一,收藏在波士頓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然而,作品今已消失不見。1990年,這件作品與其它12件藝術品,在一次明目張膽的竊盜中被盜,至今尚未找回。

(左圖)丹尼斯‧米勒‧邦克(Dennis Miller Bunker)的肖像作品《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1889年創作。收藏在波士頓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右圖)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內的庭院和花園景觀。(Mark Zhu,Shutterstock/大紀元合成)

藝術贊助人

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是一座粉紅色灰泥粉飾、威尼斯風格的宮殿,由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Isabella Stewart Gardner)贊助建造,她以獨特的策劃視野,在館內展示提香(Titian)、波提且利(Botticelli)、約翰‧辛格‧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和林布蘭等藝術家的傑作。

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Isabella Stewart Gardner)是鍍金時代一位熱衷藝術贊助的名媛。出生在紐約富裕家庭,與波士頓一個古老家族成員締結婚姻。由於伊莎貝拉的藝術品味,這對夫妻成為熱衷的藝術收藏家,從世界各地收購自古代至19世紀重要的繪畫、雕塑、家具、善本(rare books)(註)、掛毯和裝飾品。

丈夫去世後,加德納監督建造了一座博物館,以實現夫妻倆想永久展示收藏品的夢想,「兼具教育和供大眾欣賞」之用。現今博物館還剩一幅年輕的林布蘭自畫像展出,其它三件珍貴的林布蘭藝術品(兩幅畫和一幅蝕刻畫)在失竊34年後仍下落不明。

林布蘭的作品《黑衣淑女與紳士》(A Lady and Gentleman in Black),1633年創作。油彩、畫布;131.6×109.1公分。照片是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裡一幅失竊的林布蘭畫作。(公有領域)

博物館竊盜

這起(美國)現代史上最大的藝術品竊盜案發生在1990年3月18日凌晨。兩名竊賊佯裝警察騙過值勤的保全人員進入博物館。竊賊將保全人員反拷在博物館的地下室,然後砸碎林布蘭畫作的防護玻璃,將畫布從畫框上割下來帶走。此外,他們還盜走了一幅罕見的維梅爾(Vermeer)畫作、五幅竇加(Degas)的紙作品、一幅馬奈(Manet)畫作、林布蘭學生的一幅風景畫、一個中國古代青銅酒杯和一個拿破崙青銅鷹尖頂飾物(eagle finial)。

盜賊作案時間長達81分鐘,直到上午約8點15分左右,輪班的值勤人員到達現場才發現博物館遭竊。這起竊盜大案一直圍繞著博物館馬虎的安全管理以及可能有內賊內應的爭議。

林布蘭戴著軟帽的的自畫像,約1634年創作。蝕刻版畫;5.2×4.8公分。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Cleveland Museum of Art)。另有一類似畫面上這幅林布蘭的蝕刻版畫,1990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遭竊。(公有領域)

林布蘭唯一海景作品

林布蘭(1606─1669年)是公認的荷蘭黃金時代最重要的藝術家。出生於萊頓市(Leiden),1631年左右搬到繁華的港口城市阿姆斯特丹,這個城市提供了這位年輕志向遠大的藝術家更多的機會。林布蘭以歷史畫、肖像畫和自畫像嶄露頭角,這些畫作的特點包括運用光、影、雕塑紋理產生戲劇性的畫作效果,晚期作品則採用較粗略的筆觸。

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1633年創作。油彩、畫布;160×128公分。1990年在波士頓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遭竊。(公有領域)

《加利利海上的風暴》於1633年創作,具備林布蘭早期作品的特色,例如色彩明亮、注重細節、筆觸優美、各種不同表情的人物等。《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也都有關於基督和加利利海的故事。加利利海是今日以色列北部的一個湖泊,也是許多重要《聖經》故事的背景所在。這幅畫描繪了《馬太福音》第8章第24─27節中耶穌平息湖上風暴的故事。

大尺寸垂直的構圖,透過波濤洶湧的海浪瞬息萬變,還有不祥的黑色天空等強烈的描繪,把觀畫者帶入戲劇性的場景中。林布蘭為了讓畫面環環相扣,同時在服裝和漁船上設定了場景。藝術史學家邁克爾‧澤爾(Michael Zell)在著作《旁觀者之眼: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的傑作》(Eye of the Beholder: Masterpieces From 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中提到,「接著我們注意到門徒驚恐的反應,每一個人的表情動作都是精心設計,令觀畫者佇足欣賞作品,感受畫面所要傳達的意涵」。

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局部),1633年創作。(公有領域)

驚慌失措的船員奮力與大海搏鬥,避免船隻撞上畫面左前方的岩石。構圖中央遭扯裂的船帆增添不祥的預感。沿著中央軸線往下看,一名身穿紅衣的弟子在船舷嘔吐。旁邊站著唯一一位直視觀眾的人物,他用一隻手抓住繩子來穩定自己,另一隻手則抓住帽子。從臉部特徵暗示判斷,此人應為藝術家林布蘭的自畫像。然而,當中唯一保持冷靜的人物是基督,在畫面右側,他的頭部有光圈圍繞著,準備平息風暴,防止悲劇性的海難發生。

林布蘭的創新和充滿情感的藝術作品,不但成為當時年輕藝術家的重要靈感泉源,持續至現代仍有著深遠的影響。收藏家無不覬覦他的作品。。

博物館裡曾展示林布蘭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現只剩下一個空的畫框。聯邦調查局。(公有領域)

畫作多次易主

18世紀末以前,《加利利海上的風暴》一直保存在阿姆斯特丹,由不同的所有人持有。其中很長一段時間是由英荷銀行霍普家族(the Anglo-Dutch banking Hope family)收藏。霍普家族曾擁有以家族名命名的神秘「希望鑽石」(Hope Diamond)。隨著林布蘭畫作世代承傳,輾轉到了英國。1898年畫作離開王朝後,被著名的藝術畫廊收購。同年,畫廊透過美國著名藝術史學家伯納德‧貝倫森(Bernard Berenson)將這幅海景畫出售給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貝倫森是鍍金時代許多收藏家重要的首席顧問。當時這幅畫的售價是6,000英鎊(約7,200美元),現今約120萬美元。

19世紀末以來,這幅畫的貨幣價值持續上漲。以1990年被盜的13件作品來看,至今總價值估計高達5億美元。博物館懸賞1,000萬美元,希望能找回林布蘭這幅海景畫。

2013年,聯邦調查局宣布兩名竊賊的身分,但兩人均在博物館竊盜犯案後一年內死亡。 兩名死者與另一名波士頓黑幫同夥,據說是這位黑幫策劃這起竊案。然而他現在也已去世。最後一名涉嫌的黑手黨成員於2021年死亡。調查人員懷疑失竊的藝術品有些被轉移到康乃狄克州,有些則被帶到費城。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蹤跡可尋。

加德納在遺囑中規定,她的博物館不允許有任何改變,如果要進行永久性的變動,所有的藝術品都必須運到巴黎拍賣,然後將所得捐贈給哈佛大學。因此,遭竊藝術品的畫框仍繼續懸掛在博物館原來的位置。儘管作品已經不在,卻仍令人難以忘懷。正如《加利利海上的風暴》耶穌展現奇蹟,林布蘭的這幅作品也需要現代奇蹟返回其原來的位置。

註釋:善本指的是古籍、手稿、文獻等紙質出版物,是珍貴稀有的古籍版本,尤其經過名家校正的善本,更是讀書人、藏書家爭相搜購的珍品。

原文:Rembrandt’s Sole Seascape and the Great Heis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擔任藝術顧問,現居紐約市。寫作主題廣泛,包括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特別展覽等。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德國的視覺藝術,相較其哲學文學音樂,是較少被德國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國藝術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卻深深影響著其它領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為什麼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對色彩與構圖的運用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特色,他賦予風景畫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意義。他將靈魂注入風景裡,而風景裡被照亮的空氣是「靈體」,讓每一幅畫作充滿個體性與內在連結
  • 馬德里擁有世界上最[ascii]著[/ascii]名的博物館之一——普拉多博物館。而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貴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畫《宮娥》(Las Meninas)是其鎮館之寶。
  • 斯皮諾拉對敵軍的武藝充滿敬佩,遂允許荷蘭軍隊如閱兵遊行一般地撤出布雷達——他們手持武器,鼓聲震天,旗幟飄揚;他也嚴禁部下對敗軍幸災樂禍。當尤斯蒂努斯以傳統方式向他走來示降時,斯皮諾拉下馬與他平等相見。兩人一見面,斯皮諾拉便對這位荷蘭指揮官及其部隊大加讚賞。
  • 在16、17和18世紀,職業女畫家非常稀少,更不用說取得成功的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朱迪斯‧萊斯特(Judith Leyster)和阿黛拉依德‧拉比耶-吉婭爾(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三位畫家都創作了多幅自畫像,其中包括突顯其職業的版本。
  • 藝術家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約1397-1475年)所處的年代正好是中世紀末國際哥特式藝術進入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當口。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史學家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的記載,烏切洛對透視法非常著迷。透視在當時是相當新穎的概念,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已成了畫家的必備技能。
  • 長久以來,在人們的集體意識中,神祕的無名女子一直是令人著迷的存在。在古代世界,女性形象代表著各種美德和藝術領域,發展出了如五感(Five Senses)、自由(Liberty)、四季(Four Seasons)和勝利(Victory)等可識別的擬人化形象。
  • 秋天是最能代表美國的季節,尤其美國東北部,那裡的樹葉特別壯麗。樹葉會變幻成畫家顏料盒裡的典型色彩,像是青銅、深紅、金、紫、紅褐、棕褐和鮮紅色。所以在19世紀美國藝術運動中,秋天自然就成了專攻風景畫的哈德遜河派最喜歡的題材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