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紅樓 重悟真諦(二十三)

康熙皇帝和《紅樓夢》(二)

作者:宋闈闈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時,經過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寧織造府。曹寅的嫡母孫氏,當年小玄燁的奶娘,出來給康熙磕頭。康熙當時拉著她的手,對周圍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當時正是春天,廳堂前有萱草盛開,康熙手書「萱瑞堂」,賜給他的孫氏奶娘。清 錢維城《夏華十二種(冊)·萱花》。(台北故宮博物院)
font print 人氣: 2301
【字號】    
   標籤: tags: , , ,

接前文

到康熙二十九年,曹寅子承父業,離開了紫禁城,下江南做官,先任蘇州織造;康熙三十一年,轉任江寧織造。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時,經過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寧織造府。曹寅的嫡母孫氏,當年小玄燁的奶娘,出來給康熙磕頭。康熙當時拉著她的手,對周圍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當時正是春天,廳堂前有萱草盛開,康熙手書「萱瑞堂」,賜給他的孫氏奶娘。所以,在《紅樓夢》中,賈府除夕祭祀的祠堂,就寫得筆墨詳盡,且接連兩處提到,此處有先皇御筆的匾額,還有御筆的對聯。注意!康熙皇帝御筆親賜的「萱瑞堂」,被曹雪芹幻影移形,寫到了《紅樓夢》裡,就是原著第三回提到的榮禧堂的原型!

紅樓夢第三回《金陵城起復賈雨村,榮國府收養林黛玉》,關於榮禧堂的描寫,是以黛玉的視角描寫的。金陵十二釵,真正第一個出場的人物,是林黛玉,可謂金陵十二釵之首。黛玉投奔賈府,拜見賈母和一干舅舅、舅母等長輩,經她的眼界打量,鄭重其事地寫了榮禧堂。

原文是這麼寫的:

「一時黛玉進了榮府,下了車。眾嬤嬤引著,便往東轉彎,穿過一個東西的穿堂,向南大廳之後,儀門內大院落,上面五間大正房,兩邊廂房鹿頂耳房鑽山,四通八達,軒昂壯麗,比賈母處不同。黛玉便知這方是正經正內室,一條大甬路,直接出大門的。進入堂屋中,抬頭迎面先看見一個赤金九龍青地大匾,匾上寫著斗大的三個大字,是『榮禧堂』,後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書賜榮國公賈源』,又有『萬幾宸翰之寶』。大紫檀雕螭案上,設著三尺來高青綠古銅鼎,懸著待漏隨朝墨龍大畫,一邊是金蜼彝,一邊是玻璃醢。地下兩溜十六張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對聯,乃烏木聯牌,鑲著鏨(zàn​​)銀的字跡,道是:

座上珠璣昭日月,
堂前黼黻煥煙霞。」

黼黻是什麼呀?華美禮服上的紋理!這句非常巧妙地點明了——織造家的身分和職業。大清聖祖學問之淵博,對臣下的親和體貼,躍然紙上!

曹寅在江南,除了繼續兢兢業業於皇家織造事務,還多了一項風雅去向,他和文人墨客交往甚廣。在此,插敘一個關於曹寅身世的軼聞。

曹寅和前明遺民顧景星,常常以舅甥身分詩文酬答,顧景星被曹寅稱為舅舅。顧景星出生於湖北蘄春,其祖籍屬於崑山大族顧氏,族中英才輩出,包括和顧景星同時期的顧炎武,從血脈上屬於同宗,這顧家一族人皆為前明死忠粉。老曹家是東北瀋陽那旮沓的,顧家怎麼會有女子嫁給曹老爹呢?於是就有一種說法,說《紅樓夢》一開篇,甄士隱家丟失的那個小女孩英蓮(也就是後來嫁給薛蟠的丫鬟香菱),這個女子的命運暗藏了曹寅生母的身世,因為顧景星在戰亂時期,曾經攜家口從湖北蘄春回到祖宅,崑山千燈的顧家,以躲避戰火。那麼這個期間,家裡也許就有小女孩被亂兵擄走,流落到了曹家,做了曹璽的妾室,生下曹寅。這個說法呢,也沒有DNA驗證,姑且存這麼一說吧。

但從顧景星的《白茅堂全集》裡,收錄的和曹寅的詩文酬答,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情親何繾綣,餞別倍踟躕。老我形骸穢,多君珠玉如。深慚路車贈,近苦塞鴻疏。」(《懷曹子清》)曹寅贈送過顧氏路費、藥資,又在其過世後,出資出版了顧景星的詩文全集。無論其中是甥舅之情,還是文人之間的情分,都反映出了曹寅在江南,和文人墨客交際深廣,愛好文學這一點,也使得他被南方文人廣為接納,相處得格外融洽,為朝廷起到了安撫地方,穩定人心的作用,對康熙大帝收服南方民心,可謂功不可沒。

點閱【細說紅樓】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李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