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紅樓 重悟真諦(二十二)

康熙皇帝和《紅樓夢》(一)

作者:宋闈闈
清·孫溫彩繪《紅樓夢》第一回插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789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紅樓夢》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予的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但曹家的身分,是屬於皇家的包衣奴才。曹寅的母親曾經是康熙的奶娘,奶娘的地位是很高的,曹家和康熙皇帝之間的這份緣分,這份親密關係是相當親厚的。而當時江南三大織造:蘇州,江寧,杭州,這三大織造都是皇家包衣,是康熙皇帝的親信。蘇州織造李煦的母親,也曾經在康熙幼時,擔任過他的奶娘。所以,康熙和曹寅、李煦他們彼此之間,有一層奶兄弟的關係。而三大織造年代深遠,彼此婚配嫁娶,譬如曹寅的夫人是李煦的姊妹,彼此又有一層親戚關係,所以一次康熙皇帝給杭州織造孫文成下旨傳口諭,就說過這樣的話:「三處織造,視同一體,須要和氣。」《紅樓夢》的緣起,應該說,是大清聖祖康熙皇帝賜予的這一場富貴,所以,在書中,賈家念念叨叨的金陵甄家,接駕四次,也是將曹府的榮光往事,寄情筆下。

康熙和曹寅之間,是主人和包衣奴才,也是君與臣,但更有少年知交成老友的溫情。

曹寅生於順治十五年,比生於順治十一年的康熙皇帝小四歲。他自幼就在內務府長大。生命盡頭時的曹寅,給康熙上的一道密奏上說:「臣自黃口充任犬馬。」曹寅自陳,自己還是個黃口小兒時,就進宮在皇帝身邊做內侍。曹寅做過康熙皇帝的貼身侍衛,鑾儀衛。這大清的鑾儀衛呀,沿襲自大明朝的錦衣衛,錦衣怒馬的清俊武士。

因為在宮廷裡受過最好的教育,曹寅本人是能文能武,聰敏能幹的。有一種考據說法,說曹寅在給康熙皇帝做貼身侍衛之前,還做過伴讀。想一想康熙八年智擒鰲拜,那就是16歲的康熙領著一群毛孩子做下的驚天之功。當時12歲的曹寅,是不是就是按住了鰲拜的其中一個孩子呢?想來的確是讓人浮想聯翩哈。

寫下過「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西風悲畫扇」這樣千古名句的翩翩佳公子納蘭性德,他和曹寅曾經是同事,年齡相仿,才情出類拔萃,同樣擔任過康熙皇帝的鑾儀衛,御前侍衛。納蘭容若的文集裡,寫給曹子清的詩文,就是寫給曹寅的。子清,是曹寅的字,楝亭是他的號。納蘭性德,字容若,還有個號,楞伽山人。納蘭容若雖是個地道的滿洲人,可是,當後世的我們讀他的詩文,就油然感歎,漢文化對於關外的八旗子弟浸透式的洗禮和滋養。經過兩三代人,八旗子弟已經就被漢文化浸透骨髓了。

後來的納蘭性德作為御前侍衛,護駕下江南,在江寧再見昔日的曹侍衛,曹寅就寫了一首詩《題楝亭夜話圖》:「紫雪冥濛楝花老,蛙鳴廳事多青草;廬江太守訪故人,建康並駕能傾倒。兩家門第皆列戟,中年領郡稍遲早;文采風流政有餘,相逢甚欲抒懷抱。於時亦有不速客,合坐清嚴鬥炎熇。豈無炙鯉與寒鷃,不乏蒸梨兼瀹棗;二簋用享古則然,賓酬主醉今誠少。憶昔宿衞明光宮,楞伽山人貌姣好;馬曹狗監共嘲難,而今觸痛傷枯槁。交情獨剩張公子,晚識施君通紵縞;多聞直諒復奚疑,此樂不殊魚在藻。始覺詩書是坦途,未防車轂當行潦。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曾知?斑絲廓落誰同在?岑寂名場爾許時。」

其中這一句「憶昔宿衛明光宮,楞伽山人貌姣好」,意思是,想想當初,我們同在宮裡宿衛值夜,曾經的容若公子您光彩照人,玉樹臨風。這一個個的文武全才,曹寅、納蘭性德的青春往事,可謂繁花似錦,也是康熙朝的一代風流呀!

所以,曹家後人寫出賈寶玉這麼一個多情公子的形象,是幾代人的生活閱歷做根基打底。

點閱【細說紅樓】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李樂越◇#

推薦閱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