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與寒食怎麼合為一體的?古人清明節俗哪個最有意思?

文/愛麗Ally
font print 人氣: 12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家好,我是Ally,咱們今天來聊聊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

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搞明白。

時間

首先,清明原本是個節氣。

《孝經緯》
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

《燕京歲時記》
《歲時百問》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淨明潔,故謂之清明。

漢代的《孝經緯》這本書裡寫到:春分這個節氣之後15天就是清明。清代的《燕京歲時記》引《歲時百問》,萬物到了這個時候,都整齊潔淨,所以叫做清明。

我們知道一年有24個節氣,每個節氣大約15天,清明節就是清明節氣中的第一天。又因為節氣是根據太陽的運動劃分的,和我們今天用的公曆、西曆是吻合的,所以每年清明節的時間按照公曆算法都是固定的,不是4月4號就是4月5號。

那寒食節呢?

晉代《鄴中記》
并州俗,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子推斷火,冷食三日。

根據晉代的《鄴中記》記載,冬至之後的第105天就是寒食節。

冬至也是24節氣之一,古時候的節氣日期和現在相差了幾天,但是算下來呢,寒食節一般也是在清明之前幾天,後來慢慢地寒食節就都固定在了清明節的前一兩天。

不過,雖然現在的清明節和寒食節都只有一天,在古代,這兩個節日的節期都很長,有三天、四天、十天,甚至一個月這麼久。

那接下來咱們來看看清明節和寒食節的歷史和起源。

起源

我們現在大部分人都認為寒食節起源於東周春秋時期的介子推,但也有別的說法。我先簡單介紹一下介子推這個故事吧。

根據漢朝的《韓詩外傳》和《琴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重耳,也就是後來的晉文公,為了躲避禍害逃出晉國,流亡在外19年,當時有五個人跟隨他,其中就有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餓得走不動路了,介子推就割下了自己大腿的肉給重耳吃,讓他可以繼續前行,留下了一段「割股奉君」的佳話。

後來晉文公回國之後,介子推避世進了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上山也找不到他,於是晉文公讓人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出山,最後卻發現介子推母子抱著樹燒死了。

晉文公難過至極也非常的後悔,於是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

晉代《鄴中記》
并州俗,冬至後一百五日,為介子推斷火,冷食三日。

晉代的《鄴中記》就說寒食節是因為要紀念介子推要斷火三天,只吃冷食。

《後漢書周舉傳》
舉遷并州刺史,主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小不堪,歲多死者。舉既到州,乃作弔書,以置子推之廟,言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還溫食。於是眾惑稍解,風俗頗革。

還有《後漢書》中記載,東漢的大臣周舉在太原一帶當刺史的時候也發現當地百姓有為了介子推吃寒食的習俗,還一連一個月都不敢生火,只吃寒食,結果很多老人和孩子都因此病死了,這不是和紀念賢德的介子推的本意正好相反了嘛。

所以周舉就建了介子推廟,讓百姓恢復吃熱的食物,這個風俗也從此得到了改善。這樣看來,太原一帶的民眾確實有為了介子推不生火的習俗,而且這個習俗後來發展到了全部大中原地區。

不過寒食節是不是就是因為介子推而開始的呢?這是存在爭議的,因為在晉文公和介子推這段歷史發生之前,記載周朝禮樂制度的《周禮》一書中就有關於禁火的記載。

《周禮‧司烜氏》
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軍旅,修火禁。

《周禮》寫道,仲春,也就是春天中間的那個月,黃曆的二月份,要在國內搖動一種木製的大鈴來提醒人民遵守禁火的規定,軍中也要遵守。

這是因為遠古時期,人們一年四季用來燒火的木頭是不一樣的,會根據每個季節變換。每到換季的時候,就要從一種木頭改換成另一種,叫做「換新火」,在交替的時候中間要空出幾天不生火,取辭舊迎新的涵義。

所以,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種「換新火」的習俗逐漸就和紀念介子推融合到了一起,形成了後來的寒食節。

所以說,寒食節最起碼在西周就已經形成,但是相比之下,清明作為節氣,是到了西漢年間才確定下來的,所以清明節的歷史比寒食節晚了至少好幾百年。

習俗

雖然清明節和寒食節的歷史起源不同,意義也不相同,但是因為兩個節日的日期很相近,所以節日的習俗也常常會互相影響。像是寒食節的祭祖掃墓習俗就逐漸換到了清明節來做。還有唐朝朝廷賞賜大臣們新火,是在清明節,而不是寒食節,宋朝也有效仿。

所以越到後來,清明節和寒食節的習俗就越來越相近,人們一般都把兩個節日連在一起過。

那每次到了清明寒食節,人們都只有斷火和掃墓嗎?當然不是了!

人們一般去郊外祭祖掃墓結束之後,大家也會順便在戶外走走。讓鞋子踩上青草,羅襪沾上草汁。古代就叫做「踏青」,今天叫做春遊。

明朝詩人朱陽仲就寫道:「西家女兒哭未休,城東又作踏青遊。」《寒食行》

人們在郊外的時候也會順便放個風箏,風箏過去叫做紙鳶,有詩寫道:「石馬立當道,紙鳶鳴半空。」《清明日狸渡道中》。

《帝京歲時紀勝》
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擔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

清朝的《帝京歲時紀勝》也記載說,清明掃墓,全城的男女都出郊外了,他們各自拿著風箏和線軸,掃墓一結束就在墳前放起風箏來互相一較高下。而且不論男女,人們也都會在野外折柳枝,戴在頭上,取「令目清勿盲」的涵義,還有一種說法是「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白首」所以也有趨吉避凶的意圖。

除了折柳枝戴頭上之外,家家也都會插柳枝在門口。

《乾淳歲時記》
清明前三日為寒食節,都城人家皆插柳滿簷,雖小坊幽曲亦青青可愛。大家則加棗䭅於柳上,然多取之。湖隄有詩云:「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

宋代的《乾淳歲時記》就記載,當時的都城家家戶戶都把滿房檐插滿了柳枝,就連小胡同裡也一片青青綠色,非常可愛。但是你想啊,人們又折柳枝插房檐,男男女女又都簪柳枝在頭上,那柳枝不是很快就給折光了嘛。於是就有人提詩說:「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別把柳枝都折完了,明天還有出城掃墓的人呢,給人家也留點吧。

南宋詩人宋伯仁也為此寫了一首《清明插柳》,他的意境就更高了,他寫道:「清明是處插垂楊,院宇深深綠翠藏。心地不為塵俗累,不簪楊柳也何妨。」

另外,清明和寒食節最有意思也最有標誌性的習俗是兩項運動,一個是蹴鞠,也就是踢足球,一個是盪鞦韆。有很多詩句描寫了清明寒食期間蹴鞠和鞦韆的盛行。比如:

「蹴踘漸知寒食近,鞦韆將立小鬟雙。」(北宋梅堯臣《依韻和孫都官河上寫望》)

「蹴踘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唐代王維《寒食城東即事》)

「十年蹴踘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清明二首》)

連宮廷也時興鞦韆和蹴鞠

唐玄宗寫道:「公子途中方蹴踘,佳人馬上戲鞦韆。」(《初入秦川路逢寒食》)

《酌中志略》
宮中清明
清明鞦韆節,戴柳枝于髮。坤寧宮及後各宮,皆安鞦韆一座。

明朝的《酌中志略》也記載,到了清明鞦韆節,沒錯,清明節古代也叫鞦韆節,到了這個時候,宮里人都戴柳枝在頭髮上,坤寧宮和各處後宮,都會安放一座鞦韆。

但是要說誰玩鞦韆玩得最有新意,那我不得不把這個獎頒發給壽光縣的居民們,他們太有想像力了。

壽光縣

《壽光縣志》
寒食、清明二日,禁火踏青作戲場,或演梨園,或扮巫鼓,士女雲集,闐喧于道人家。植雙木于院落,繫繩板為鞦韆,唐人所謂「半仙戲」也。又或于市町廣場豎巨木高數丈,縛車輪于木杪,而垂屈板于週遭,有多至三十二索者。橫巨木于下而以人力推轉。婦女靚粧,盤旋空中,飛紅颺紫,翩若舞蝶,千百為群,蹴塵競赴。

根據壽光縣的縣誌記載,寒食清明這兩天,家裡架起一座鞦韆,這在唐朝叫做「半仙戲」。

但是這還不夠,他們會在市中心的廣場上豎起來一根巨大的木頭,上面架個車輪,在車輪一圈繫上30多條長鞦韆,下面由壯漢推動。然後女人們就梳妝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穿得花枝招展的,登上這個人力旋轉鞦韆,圍著這根巨木上下翻飛,盤旋在空中,好像成群的花蝴蝶一樣。

我說,這不就是現代遊樂場裡的那種旋轉鞦韆飛椅嘛?沒想到,古代早就有了!這些人真是超會玩的!

當然了,這兩個節日還有很多別的習俗,像是鬥雞、拔河、做杏仁麥子粥、吃青團或者草仔粿等等。

因為清明節和寒食節也代表著春天來了,天氣轉暖了,可以進行很多戶外活動了,所以在古代,這其實是兩個非常熱鬧的節日。

希望今天的視頻讓你對寒食節和清明節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你最喜歡古人過節的哪項活動呢?還有,你希望我講什麼別的內容嗎?歡迎你在留言區來告訴我。

還有現在開始,我的視頻都會在乾淨世界首發,乾淨世界是一個無暴力、無色情、無犯罪、無毒無害的影視綜合平台,非常適合全家人共同觀看。

如果想最先看到我的視頻的話,就來乾淨世界關注我吧!

今天先說到這,咱們下次再見!

─點閱【愛麗話五千】系列─

乾淨世界頻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7ckQslcxWceIfl1oh0c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 「六代樂舞」之首,就是黃帝的《雲門大卷》。據《史記》等典籍記載,黃帝以「雲」命名百官,軍隊也稱為「雲師」。 雲門即是天門,世上人都來自天上,《雲門大卷》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