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清明節俗展現生命力 蘊藏哪些歷史文化?

作者:容乃加
清明節有哪些歷史悠久的習俗?圖: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1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到來,此時天地萬物清淨明潔,所以稱「清明」。到了宋代,清明節氣成了重要的民俗節日——清明節(寒食節的一部分),掃墓也成了清明節重要的行事。清明掃墓的民俗比起其它的中華古民俗算是形成得較晚的,除了上墳掃墓的孝思表現,自古以來清明融合了節氣、歷史的內涵,形成古老又豐富多元的節俗!其中不少節俗傳自僅相隔一二天且節俗意義又相近的寒食節。

春日插柳辟邪 戴柳保青春

戴柳、插柳是古人過寒食節、清明節的一種習俗,傳說追溯到春秋時代晉文公紀念忠臣介子推。漢朝時有民俗,人們為了紀念介子推,在他的忌日不舉炊,僅吃寒食,並且插清明柳。

柳樹生命力強盛,古人說柳枝具有辟邪功能,宋代時民間上墳掃墓之後,往往折下墳墓邊的柳枝插在墳上,也把柳枝帶回家,插在門楣上以辟邪。陸游說的「人家插柳記清明」就是這般表現(《春日》)。宋朝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加入了戴柳保青春的含意。清代俗諺說「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帝京歲時紀勝》),那時的兒童們戴柳祭掃墳塋(《燕京歲時記》)。

清明舉春天的新火

古人鑽木取火,在周朝就有四季改用不同的木材取用新火的制度,一直延續到後代。唐宋時,按例於清明前一日(寒食節或寒食節的次日)禁火寒食,到清明這一天,再取用新火頒賜百官。清明取榆柳柴作新火,稱為「柳之火」,是為春天之火。

為什麼古人在四季要改火?徐頲《改火解》說:「蓋四時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須改火以去茲毒,即是以救疾也。」就說四季都有適宜的柴火,如果換季不改火,繼續使用不合時令的木材便有毒,容易使人生病,所以要改火以救疾。

據唐人《輦下歲時記》卷中記載,清明節這一天清晨,宮中舉行點燃新火和隆重的賜火儀式,表示去舊迎新。清明賜火的儀式,先在宮殿前舉行鑽木取火的競賽,由宮中尚食內園官(供奉禁苑膳食)小兒參賽,第一名鑽著火的人可得到皇上賜給的重禮——三疋絹和金椀(碗)一口。然後皇帝頒新火。杜甫《清明 二首其一》詩句「朝來新火起新煙」,蘇軾《徐使君分新火》詩句「三見清明改新火」,都反映了清明改新火的風俗。據宋人《春明退朝錄》卷中記載,宋朝也因襲了唐制。

踏青春遊

清明節也稱踏青節。清明時節出遊踏青,起源於古代的「祓禊(音同「福系」)。這種到河邊祓禊潔身的習俗是源於周朝的香草淨身的禮制。春天祓禊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上巳)舉行,這時天地清明,是一年中最好的除穢健身時機,周朝人用香薰草藥來沐浴潔淨身體,稱為「釁浴」。

春秋時代的鄭國人在黃曆三月上巳日到河邊踏青,在溱洧兩水之上用蘭草驅除身上不祥之氣。(見《韓詩》記載)後來各地演變為曲水流杯之飲(見南朝《荆楚歲時記》),以及踏青的風尚。孟浩然詩句「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還有唐詩人李嘉祐的詩句「清明桑葉小,度雨杏花稀……相將踏青去,不解惜羅衣。」就是在清明節前後踏青風尚的寫照。

清明節近,踏青舒活身心。(容乃加/大紀元)

打毬蹴踘 允文允武

《荊楚歲時記》記載,南北朝時人們在寒食打毬(一種皮球,外皮內毛),就是「蹴踘」遊戲,也就是蹴毬。有一說,蹴踘是黃帝所設計的一種兵勢訓練法,也有說是起於戰國時代。《輦下歲時記》記載,唐代新進士於清明日在長安月燈閣設置打毬之宴。登科進士一起來打毬,散發一種允文允武的氣象。唐代宰相詩人張說的詩句「從來禁火日,會接清明朝。鬬敵雞殊勝,爭毬馬絕調」,唐末詩人韋莊詩句「雨絲煙柳欲清明……隔街聞蹴氣毬聲」,都反映了當時人在清明時節風行打毬的情景。

盪鞦韆尋找良人

年輕女子們盪鞦韆是鍛鍊矯健身手的一種體能遊戲。傳說盪鞦韆起源於北方民族,後來傳入中原,成了女孩兒們最愛的遊戲。從《藝文類聚》集錄《古今藝術圖》中可以看到這一段記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以習輕趫者。後中國女子學之。」

傳說盪鞦韆在春秋時期就傳入中國,因為設備很簡單,又容易學會,故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到了漢代以後,盪鞦韆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的民間體育活動,流行在女孩和仕女之間。清淨明潔的春陽下,女孩們穿著炫亮的服裝立在鞦韆懸木上,迎風晃盪,那鞦韆綵繩和衣裾飄飄,成了春日的一道明媚的風景。唐代王建《鞦韆詞》描寫:「少年兒女重鞦韆,槃巾結帶分兩邊。」明媚的春天,青春女孩們走出閨門盪鞦韆也是尋找良人的一條途徑。

盪鞦韆是古時青春女孩們走出閨門玩的遊戲之一。(Shutterstock)

拔河遊戲比賽 增強國力

拔河是一種團體比力氣的遊戲比賽,在戰國時代就有,稱為「拖鉤」「牽鉤」,相傳本是楚國的一種教戰訓練,到了唐代稱為「拔河」。北宋王讜《唐語林》描述「拔河」是「以大麻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繫小索數百條,掛於胸前,分兩棚,兩向齊挽。當大繩之中,立大旗為界,震聲叫噪,使相牽引」。

一說「拔河」能祈求豐穰,所以受到歷代帝王的提倡。拔河怎樣祈求五穀豐登?拔河遊戲配合擊鼓的節奏進行,加上觀眾們大聲唱歌謠,呼聲動地,震驚遠近,宛然是一場祈豐年的祭典。《隋書.地理志下》有這般記載:「(南郡、襄陽)二郡又有牽鉤之戲,……鉤初發動,皆有鼓節,群噪歌謠,振驚遠近,俗云以此厭勝,用致豐穰」。

唐中宗很愛看拔河比賽,《談徵‧事部‧拔河》記載:「唐中宗景龍三年春正月,幸元武門觀宮女拔河。」次年清明日再次「幸梨園命侍臣為拔河之戲」。由此也看到,當時拔河是男女皆宜的遊戲比賽,「以大麻繩兩頭繫十餘條小索,每條數人執之以挽,力弱為輸」。當時宰相和駙馬都來參加拔河,盛況空前。

清明掃墓 慎終追遠

唐代時以寒食掃墓為庶民百姓的五禮之一,到了宋代寒食後第二天或第一天的清明日成了寒食節假中一天,並且成了人們上墳拜掃新墳的日子。北宋遺事《東京夢華錄》記載:「清明節……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墳」、「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賣紙馬紙錢的店舖都當街用紙錢疊成紙樓閣,都人多在此日出城,四野如市。從宋代以來,清明節和掃墓祭祖的習俗相連,同時城市人也在此日出城踏青春遊,歷代相沿成俗。

清明斷鷂放災病

清明節「放風箏」是一種遊戲兼具禳災的民俗活動,源於清朝。清朝習稱風箏為紙鳶、紙鷂。當時人有「清明斷鷂放災」的說法,「斷鷂」諧音同「斷藥」,寓意放掉災病。人們出城掃墓時帶著風箏上墳,掃墓祭拜後就在墓地放風箏。人們將要禳除的災禍、病情寫在風箏上,然後將風箏放上天際,等到風箏隨風飛遠之後,就剪斷絲線,意為讓災病隨著風箏(紙鷂)消逝。清人潘榮陛所著的《帝京歲時紀勝》就記載時人在清明祭掃時玩放風箏比賽的風氣,達到了「傾城而出」的盛況。

古來的節日在中華民俗中可能蘊含多元的文化意象,清明節充分體現了這樣的文化精神與豐富的內涵。從歷史悠久的清明節俗中,我們能明顯體會到人間與天時地氣合一的文化表現。@*#

責任編輯:李梅

看更多 中華文化300問 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臘月裡虔誠祭灶神。圖為 清代周鯤繪高宗御題范成大祭竈詞 軸局部。(公有領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歷史時間長河中曾經發生過改變。這要從祭灶的歷史說起,先看一下祭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風俗有過怎樣的變遷?哪一種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傳遞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節氣的氣候與物候特徵有哪些呢?小寒補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來探一探,提供我們,歲末補冬的精神與物質之寶。
  •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哪些事適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