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神般的大山──范寬《谿山行旅圖》

文/鄭行之
宋朝 范寬《谿山行旅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023
【字號】    
   標籤: tags: ,

記得初看北宋范寬(約950-1032後)的《谿山行旅圖》時,不自覺在心中喊道:「哇!好雄偉、巨大的山啊!」

閒來瀏覽台北故宮網站,忽地想起記憶中的這座大山,一番搜索後,巨神般的大山再次映入眼簾。

它的構圖容易使人產生這樣一種聯想,好像就只這樣一座山,就能把這個世界填滿了。

西元一千年左右,北宋畫家范寬完成了曠世鉅作《谿山行旅圖》。古畫經過千年流轉,1958年,前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在圖的右下角「樹叢中」發現了據說是范寬的簽名,就隱藏在兩個大鬍子男人驅趕一隊驢子的右上方樹葉中。你找到了嗎?(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可能因山體太龐大了,畫家特地在山體的右邊安排了一道瀑布,水從山頂稍下方緩緩湧出,把山體一分為二。

可想見這水瀑滙集了多少山頂的暗流、伏流,經年累月無休止地滲漏,刷出一道深淺不一的凹槽,最後諸水順著這個凹槽岩溝汩汩而下,蜿蜒到了平地形成一條河流。牲口、旅人到此地都可補給生息、清洗。有了這道水瀑,好像整個山區都活了起來。

除了主山山體占了畫面將近三分之二以外,這張畫的構圖還有一個特色。在下方約三分之一的部分,橫著一片平地,其中有隨瀑布而下的,由奔騰而漸次平靜的河道,還有商旅隊正迤邐前行中的羊腸小路。這兩者夾在陡峭的小山、雜樹和低矮的岩塊中,融和成一片狹長但顛簸的平面。

這些鋪陳在下方的物事形成的橫向趨勢,造就出的空間感、平衡感無與倫比,再怎麼龐大的山體都被這片平地穩穩撐住了。

這傍著峻偉崇嶺的平地看來還天寬地濶,一派諧和。畫家把商旅一行人畫得很小,映襯出前路的開濶寬敞。人、驢雖小卻又畫得活靈活現。宋代畫評家劉道醇在《聖朝名畫評》中評其為「遠望不離座外」,意思是看似遠觀,卻彷彿景物就在身旁一般。

范寬以短促的中鋒,如雨絲般的線條密密麻麻地勾勒於巨大的山壁上,千絲萬縷。猜想畫家準備畫畫時,定然要求自己保持心境寧和安詳,心態平穩,有雷打不動的決心,一筆一筆慢慢地畫,以同等節奏,不許急,也不能燥,就像老僧入定般,畫到最後,心空了,什麼都沒了,還繼續點畫著……

網頁上的高清圖讓我再次重溫初看此畫時的感動。看著以不起眼的雨點皴營造出渾厚大氣、高偉如巨神的山,也讓人不禁感到人類的脆弱渺小。@*

參註:

范寬向來被視為山水成立期的大師,可惜生平不詳,只知他曾隱居終南、太華,晚年來往於開封、洛陽間,但未入朝任職,大約西元1025年時還在世。

本幅被公認為他的真跡,甚至視為宋代山水畫的代表形象。畫中山水並非模仿真實空間為目標,而是巧妙的在近、中、遠三段式的基本構圖中,藉推遠主山、拉近中景、突顯近景渺小行旅與主山巍峨崇高的對比等手法,創造了一種如臨其境的壯碩山水之趣。

畫幅右下角樹蔭中藏有「范寬」二字款,左下角則有「忠孝之家」印,為錢勰所有,他也是蘇軾的朋友。(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 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鎮(Cesky Krumlov),距捷克、奧地利、德國三國交界處不到50英里,是該地區建築遺產的傑出代表。小鎮歷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許多普通建築,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更大型的建築,包括兩座宏偉的修道院在內,更為小鎮增添了美感和歷史氣息。
  • 克拉約瓦藝術博物館(Craiova Art Museum)是羅馬尼亞的[ascii]著[/ascii]名景點,收藏著該國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繪畫和雕塑,時間跨度從中世紀到現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