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堡城堡:丹麥文藝復興建築瑰寶

腓特烈堡城堡(the Frederiksborg Castle)坐落於丹麥希勒勒 (Hillerod)三個小島上,四周環繞著童話般美麗的湖泊與花園,是世界上數一數二宏偉的城堡,也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Scandinavia)最大的文藝復興建築群。腓特烈堡城堡曾經是丹麥王室住所,現在開放成為丹麥國立博物館(the Danish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位於哥本哈根北部的腓特烈堡城堡最早是狩獵小屋,1560年由國王腓特烈二世(King Frederik II)購得。1600至1620年間,腓特烈的兒子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 IV)將這座房產改造成一座優雅的文藝復興風格宮殿,直到下個世紀才成為王室住所。克里斯蒂安四世委託藝術家建造海王星噴泉(the Neptune Fountain)和大理石藝廊(the Marble Gallery )等華麗的裝飾元素,用來展現他強大的歐洲君主的地位。
城堡建造期間,克里斯蒂安四世居住在湖對岸意大利風格的「遊憩宮」(Sparepenge),1720年後改建成一座講究對稱的巴洛克花園。這座英式花園的設計也名聞遐邇,亦即以田園風的湖泊和灌木叢呈現自然之美。
19世紀中葉,國王腓特烈七世(King Frederik VII )遷入後翻新城堡並安裝壁爐與爐灶,卻不幸於1859年釀成火災,燒毀大部分室內空間。幸運的是,禮拜堂(the Chapel)和接待廳(the Audience Chamber)未受波及。
1623年,海王星噴泉由阿德里安‧德弗里斯(Adriaen de Vries)設計,坐落於城堡庭院紅磚建築前。高大的青銅海王星雕塑象徵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目前這座別緻的噴泉是1888年海因里希‧漢森(Heinrich Hansen)複製原作的仿品。水池外圍裝飾著好幾尊海之信使特里頓(Tritons)吹響海螺貝的雕像。

1720年,景觀設計師約翰‧科尼利厄斯‧克里格(Johan Cornelius Krieger)沿著城堡的主軸設計了一座巴洛克風格、幾何對稱的大型花園,主要以直線和銳角,三階段高低不同的平台構成,展現人造的自然美。花園特色有對稱的箱形樹籬、修剪整齊的樹木、雕塑和花壇。最底層的花園裡設計有王室花押字(monograms)圖案,包括腓特烈四世(Frederik IV)、腓特烈五世(Frederik V)、克里斯蒂安六世(Christian VI)和瑪格麗特二世(Margrethe II),都是由修剪整齊的箱形樹籬構成。

1859年的火災雖然摧毀城堡絕大部分,但這棟兩層高的禮拜堂卻毫髮無傷,成為這座文藝復興建築群中保存最好的部分。廊道兩側有鍍金砂岩石柱形塑中殿,向上支撐著哥特式星形拱頂(stellar vaulting )。禮拜堂南端有座歷史悠久的「康佩紐斯管風琴」(the Compenius organ),1610年由埃薩亞斯‧康佩紐斯(Esaias Compenius)以黑檀木、象牙和銀飾打造。它是丹麥最古老的管風琴,配備1,001支木管,至今仍在音樂會中演奏。

大廳(The Great Hall)或稱騎士廳(Knights Hall)在禮拜堂之上的二樓,大理石地板一直延伸至西翼樓。大廳在1859年大火中慘遭嚴重損毀,後來根據海因里希‧漢森和隆德(F.C. Lund)的建築圖重建,由費迪南德‧梅爾達爾(Ferdinand Meldahl)負責修復工作,其中華麗的鍍金天花板採分段式整修。牆上掛滿格魯克斯堡(the Glucksborg)家族國王王后的肖像,以及根據卡雷爾‧範‧曼德(Karel van Mander)原創作品設計的昂貴掛毯。

玫瑰廳(The Rose Room)曾是國王和朝臣的餐廳。1859年遭火災摧毀後根據舊畫重建。玫瑰廳位在國王翼樓(the King’s Wing)的一樓,室內有許多獨立柱支撐著裝飾性雕刻灰泥粉飾拱頂。

王室巴洛克風格臥房的特色是一張鋪有王室綠軟墊與雕刻豐富的天篷床(canopy bed),臥床可追溯至1724年左右,是為克里斯蒂安五世(Christian V)和妻子夏洛特‧阿馬莉(Charlotte Amalie)所製作。牆上掛滿了價值不菲的掛毯,描繪了亞歷山大大帝進入巴比倫以及與波斯君主大流士(King Darius of Persia)的戰爭。這些掛毯是在巴黎著名的戈布林掛毯製造廠(Les Gobelins)製作。

1878年,嘉士伯啤酒(Carlsberg beer)創辦人雅各布‧克里斯蒂安‧雅各布森(J.C. Jacobsen)重建腓特烈堡城堡,改造成一座博物館。現今展出500多年的丹麥歷史文物,包括肖像、畫作、雕塑、家具和裝飾藝術品等
原文:Frederiksborg Castle: Denmark’s Renaissance Treasur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國際自由新聞工作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