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4d网上投注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洛可可繪畫中的即興喜劇

洛可可風格的畫家創造出輕鬆俏皮的戀愛場面 其中包含即興喜劇中的典型人物
作者: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嘉蓮 譯
《小步舞》(The Minuet),喬瓦尼‧多梅尼科‧提埃波羅(Giovanni Domenico Tiepolo)1756年作,巴塞羅那加泰羅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4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Commedia dell’arte」意即職業演藝家的喜劇,作為音樂劇在16至19世紀的歐洲極為流行。它起源於15世紀意大利北部,反「博學劇」(commedia erudite,一種學術性的精英戲劇)之道而行之,隨後迅速傳遍歐洲大陸和不列顛群島。

洛可可風格的畫家們創作了輕鬆俏皮的戀愛場面,通常位於田園詩般的戶外環境。法國藝術家安托萬‧華托(Antoine Watteau)和尼古拉‧朗克雷(Nicolas Lancret)以及意大利藝術家喬瓦尼‧多梅尼科‧提埃波羅(Giovanni Domenico Tiepolo)的一些著名作品都是風俗畫,因畫中的即興喜劇人物而引人入勝。

洛可可之父

《安托萬‧華托肖像》(Portrait of Antoine Watteau),羅莎芭‧卡里埃拉(Rosalba Carriera)1721年作,紙上粉彩畫,意大利特雷維索的路易吉‧拜洛博物館(Luigi Bailo Museum)館藏。(公有領域)

那時巡迴劇團在外國宮廷中備受青睞,尤其是法國,畫家們紛紛拿起畫筆,將這些場景描繪出來。即興喜劇入畫,最著名的推廣者是華托(Antoine Watteau,1684—1721年),他是18世紀法國舉足輕重的藝術家之一,譽為洛可可繪畫之父。

洛可可風格起源於巴黎,名稱源自法語「rocaille」,意為岩石或碎蚌殼。其特色包括柔和淡雅的色彩、曲線優美的不對稱線條、迷人的花卉、優雅的題材以及小幅畫面。作品在頌揚休閒和風情活動之時,也在裝飾性和自然主義之間取得平衡。

華托在這個時代開創了一種新的畫作類型,稱作「雅宴畫」(fête galante)。這些畫作專門描繪蔥鬱的虛構風景中高雅的貴族與戲劇人物。儘管後來的風俗藝術家描繪了氛圍喜慶的畫作,華托的作品卻以莫名的憂郁氣息著稱。

《梅澤汀》(Mezzetin),安托萬‧華托約1718─1720年作,布面油畫,55.2×43.2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華托畫風與氛圍的絕妙典範,見於其創新性的傑作《梅澤汀》(Mezzetin),此畫曾為俄羅斯的凱薩琳大帝珍藏,現存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畫中的梅澤汀是即興喜劇中的一個滑稽角色,總是被刻畫成愛搞惡作劇、干涉別人戀情,但他其實也渴望愛情、充滿感性。遠景中背對梅澤汀的女性雕像,突顯了他單相思的特點。他身著這一角色傳統的服飾——軟帽、短披風、條紋外套、拉夫領(又稱輪狀皺領)、及膝褲,這些都繪製得非常精美。衣服的質料是藍灰色、玫瑰色和白色的絲綢。

畫面中,梅澤汀坐在建築外的石凳上,四周是繁茂的花園。他歪著頭,一邊彈著吉他,一邊悵然若失地憧憬著愛情。華托細膩地描繪出梅澤汀長滿鬍鬚的臉和一雙大手。華托捕捉到的逼真細節,在這幅動人的畫作中很好地保存至今。他的藝術創作,習慣以對模特觀察入微的寫生為基礎。大都會博物館也收藏了這個人物頭部的素描圖。

《男子頭像》(Head of a Man),安托萬‧華托(Antoine Watteau)約1718年作,紅色和黑色粉筆,14.9×13.1 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關於華托的生平,許多部分依然是謎。儘管他出身貧寒,但藝術天資和獨創性推動了他的事業發展。他28歲時被羅馬王家繪畫雕塑學院接納為成員,並擁有顯赫的私人客戶。

大都會博物館策展人佩林‧斯坦(Perrin Stein)解釋說:「他以甜美柔和的色調,向魯本斯和16世紀威尼斯畫派對色彩的崇尚致敬,同時也巧妙地用精緻的粉彩重新演繹,使之與洛可可風格的裝飾尺度和審美觀相契合,這種風格受到廣泛仿效。」雖然華托36歲就去世了,但他對法國下一代藝術家、尤其是朗克雷(Nicolas Lancret,1690—1743年)產生了巨大影響。

即興喜劇的一幕

《自畫像》(Self-portrait),尼古拉‧朗克雷(Nicolas Lancret)約1720年作,布面油畫,私人收藏。(公有領域)

朗克雷是馬車夫之子,出生於巴黎並在法蘭西之都度過一生。他原打算成為歷史畫家,這在當時是公認最負盛名的畫作類型。在18世紀的法國,「風俗畫」(peinture de genre)指的是歷史以外的所有題材,朗克雷成為這一領域數一數二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也擁有頗具影響力的畫作收藏者,包括法王路易十五和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

雖然朗克雷沒有直接師從華托,但他深受「雅宴畫」(fête galante)的啟發。他在這一流派中留下了自己的烙印,以作品中的當代元素、機智和對色彩的精湛運用而備受讚賞。在17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創作了大量以喜劇人物為特色的作品。特別是在後一個十年,他的一些作品,如現藏於英國國家(名勝古蹟)信託沃德斯登莊園的《有小丑哈萊金和普爾奇內拉的即興喜劇一幕》(A Scene from the Commedia dell’Arte with Harlequin and Punchinello),獲得極高的評價。

《有小丑哈萊金和普爾奇內拉的即興喜劇一幕》(A Scene From the Commedia dell’Arte with Harlequin and Punchinello),尼古拉‧朗克雷(Nicolas Lancret)1734年作,面板油畫,44.5×58 cm,英格蘭白金漢郡沃德斯登莊園藏。(公有領域)

這幅作品中,時髦的女士和姑娘們在風景如畫的公園裡,與一群喜劇演員一起娛樂交流。畫中展現了多個易於辨識的角色。例如,普爾奇內拉(Pulcinella,英文轉寫為Punchinello)狡猾又暴躁,他的大肚子和高高的圓錐形帽子讓人一目了然,這個角色被詮釋為人類及其缺點的代表。普爾奇內拉身穿鑲有藍紅邊飾的芥末黃色西裝,在他容易上當的對手哈萊金(Harlequin)面前起舞。哈萊金衣服上布滿紅綠藍三色的菱形補丁,他戴著面具——大多數即興喜劇演員在表演時都戴面具,梅澤汀是例外,從不戴面具。戴面具的傳統源於古羅馬喜劇。

畫面左側,戲劇性舉起手臂的戴帽女子,可以認出是科倫芭茵(Columbine),她是哈萊金聰明又風騷的愛侶。小丑皮耶羅(Pierrot)坐在畫面另一側,身著他標誌性的白衣。他性格溫和,卻又天真無邪、痴情憂鬱。大都會博物館研究員詹妮弗‧米格爾(Jennifer Meagher)寫道:「這個角色後來受到19世紀法國文人的推崇,他們將富有創造力而又孤獨的皮耶羅視為當代藝術家的隱喻。」

畫中的封閉環境具有寫實元素,包括一段洛可可式的階梯和一面蛭石牆(一種裝飾性的鏽蝕工藝,在石頭上雕刻出弧形線條,紋理像似蟲蝕痕跡)。類似於華托的《梅澤汀》,這個特定場景完全出自想像,但並非所有的即興喜劇題材繪畫都是如此。後起之秀提埃波羅(Giovanni Domenico Tiepolo,1727—1804年)的《小步舞》(The Minuet),就是以家鄉威尼斯的嘉年華(狂歡節)為背景。

提埃波羅的《小步舞》

喬瓦尼‧多梅尼科‧提埃波羅(Giovanni Domenico Tiepolo)是意大利最偉大的洛可可藝術家喬瓦尼‧巴蒂斯塔‧提埃波羅(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的兒子。小提埃波羅作為父親的助手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雖然他的藝術成就常被父親的聲名所掩蓋——老提埃波羅以繁複而又生機勃發的寓言場景繪畫和壁畫聞名,但小提埃波羅本人也是一位有成就的畫家。他的繪畫主題是當代的,儘管加以了理想化。

《小步舞》(The Minuet),喬瓦尼‧多梅尼科‧提埃波羅(Giovanni Domenico Tiepolo)1756年作,布面油畫,80.7×109.3cm.,巴塞羅那加泰羅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小步舞》是加泰羅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National Art Museum of Catalonia)的藏品,描繪的是科隆比娜(Columbina,科倫拜茵拼寫的變體)和潘塔洛內(Pantalone)在嘉年華狂歡者中翩翩起舞的場景。背景是點綴著古典雕塑的別墅花園。科隆比娜身著菱形補丁的裙子,讓人聯想到哈萊金的衣服。潘塔洛內是即興喜劇的核心角色。這位吝嗇的威尼斯老商人,身著黑色長袍、紅色及膝褲和長襪。

18世紀的嘉年華曾吸引眾多歐洲遊客湧向威尼斯。參加嘉年華的人都戴著面具,這種匿名性使社會階層得以融合。在博物館的網站上,何塞普‧普霍爾‧科爾(Josep Pujol i Coll)重點介紹了藝術家如何「藉嘉年華來描繪民間的習俗和氛圍,那是躲在轉瞬即逝的表象和娛樂消遣背後、掩蓋其頹廢的社會」。

在這幅畫創作之時,稱為小步舞的舞蹈已風靡一時。這是一種緩慢而優雅的三拍子雙人舞,即興喜劇的表演通常以小步舞收尾。小提埃波羅在另外三幅畫中也以此舞為主題。藝術家在其生涯後期致力描繪普爾奇內拉,創作了大量的素描和一系列壁畫。他的喜劇題材畫作洋溢著藝術天賦,充滿不羈的精神與諷刺的氣息。

華托、朗克雷和提埃波羅的這些畫作向即興喜劇的變革致敬,同時也展現了藝術大師們創造永恆之美的非凡技藝。

原文Commedia dell’Arte in Rococo Painting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藝術顧問,居住在紐約。她撰寫的文章涉及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和特別展覽等一系列主題。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德國的視覺藝術,相較其哲學文學音樂,是較少被德國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國藝術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卻深深影響著其它領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為什麼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對色彩與構圖的運用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特色,他賦予風景畫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意義。他將靈魂注入風景裡,而風景裡被照亮的空氣是「靈體」,讓每一幅畫作充滿個體性與內在連結
  • 馬德里擁有世界上最[ascii]著[/ascii]名的博物館之一——普拉多博物館。而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貴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畫《宮娥》(Las Meninas)是其鎮館之寶。
  • 斯皮諾拉對敵軍的武藝充滿敬佩,遂允許荷蘭軍隊如閱兵遊行一般地撤出布雷達——他們手持武器,鼓聲震天,旗幟飄揚;他也嚴禁部下對敗軍幸災樂禍。當尤斯蒂努斯以傳統方式向他走來示降時,斯皮諾拉下馬與他平等相見。兩人一見面,斯皮諾拉便對這位荷蘭指揮官及其部隊大加讚賞。
  • 在16、17和18世紀,職業女畫家非常稀少,更不用說取得成功的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朱迪斯‧萊斯特(Judith Leyster)和阿黛拉依德‧拉比耶-吉婭爾(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三位畫家都創作了多幅自畫像,其中包括突顯其職業的版本。
  • 藝術家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約1397-1475年)所處的年代正好是中世紀末國際哥特式藝術進入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當口。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史學家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的記載,烏切洛對透視法非常著迷。透視在當時是相當新穎的概念,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已成了畫家的必備技能。
  • 長久以來,在人們的集體意識中,神祕的無名女子一直是令人著迷的存在。在古代世界,女性形象代表著各種美德和藝術領域,發展出了如五感(Five Senses)、自由(Liberty)、四季(Four Seasons)和勝利(Victory)等可識別的擬人化形象。
  • 秋天是最能代表美國的季節,尤其美國東北部,那裡的樹葉特別壯麗。樹葉會變幻成畫家顏料盒裡的典型色彩,像是青銅、深紅、金、紫、紅褐、棕褐和鮮紅色。所以在19世紀美國藝術運動中,秋天自然就成了專攻風景畫的哈德遜河派最喜歡的題材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