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成語典故】

年年有餘 古人期待的不是魚是什麼呢?

作者:允嘉徽
年年有餘(魚)。(圖片來源:吉祥寶寶年曆ㆍ明慧網 )
font print 人氣: 964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年年有餘」是除舊布新之際,人們喜愛聽的吉祥話之一。現代的人們一聽到「年年有餘」就容易連想到諧音的「年年有魚」,其實,古人說「年年有餘」另有所指,那是什麼寶物呢?這寶物源遠而流長,要從夏朝末年說起。

五穀皆熟為「有年」

據《史記》記載,周朝的始祖公劉(姓姬,名劉,尊稱「公劉」)在夏朝末年喪失后稷官位後,率領周人部落從邰遷到豳(今陝西省彬縣),與西戎混居。到達豳地之後,公劉領著族人營建房屋,開墾荒地,努力耕種,不久農業經營發展欣欣向榮,周人的部族也由此興盛。這段歷史見於《史記‧周本紀第四》記載「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脩后稷之業,務耕種……周道之興自此始」。

周朝人居住的豳,就是秦嶺以北、黃土高原以南的關中平原一帶,那裡土地肥沃,適合農業耕種,周族人也充分利用了那裡的地利,耕種各種穀類植物,耕稼成了他們的日常重要行事。

各種穀類總稱為「禾」,周族人用穀類成熟了來表「年」的概念。

「年」的內涵

「年」的古字寫作「秊」(字形演變看下圖),上方是「禾」的古文;下方是「千」,表示眾多的意思,另一個意思是聲音的符號。「秊 」,即穀物豐收的意思。《說文解字》解釋「秊:穀孰」之意,「從禾千聲」。《穀梁傳》說「五穀皆熟為有年」「五穀大熟為大有年」。

「年」是五穀成熟了之意。(允嘉徽/大紀元)

《爾雅‧釋天》說,夏商周三代、唐虞時代的紀年名稱各不相同,「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從中反應了不同時代的重要文化現象,在周代,五穀成熟就是生活的大事。

人民要仰賴穀物過活,君王也需要它來養民。古代《墨子》就這麼說:「凡五穀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為養也。」《禮記》就傳達了這樣的訊息:每年歲末五穀都豐收入倉廩,國家才能正常運作,國家的長官才能利用厚生(「必於歲之杪,五穀皆入然後制國用。」)。穀物都成熟豐收叫做「有年」、也叫「豐年」。所以「年年有餘」的起源指的是穀物豐收!穀物「年年有餘」,是天子與百姓心中最大的期望與喜悅。

五穀「年年有餘」,是天子與百姓心中最大的期望與喜悅。(龍芳/大紀元)

開門七件事  禾囊括六件

小小一粒禾穀,都是經過了完整的培育過程,才能成為碗中的食物,所以詩人說「誰知盤中飱,粒粒皆辛苦」「常說盤中飱,粒米同粒珠」。小小一粒穀就如同一粒珍珠一樣珍貴。五穀除了當作主食和做成點心之外,其實用途很多,只是被人忽視了。

仔細數一數,開門七件事中,五穀可以締造其中六類成績:柴、米、油、醬、醋、茶的功能都囊括。

它們的桿子可以用來當燃料;稻子的殼叫米糠,可以煉製食用的米糠油;米麥可以釀味噌作調味醬,還可以釀醋、釀酒、造麥芽糖;帶殼子的玄米,可以泡出玄米茶。五穀的用途真的是琳瑯滿目,豐富了人們日常的飲食文化。

此外,禾桿子可以用在建築上:禾桿子可以蓋屋頂;粗糠是牆壁的用材之一;糯米又是抵抗風雨侵蝕的超強牆壁黏著劑。禾桿子可以造船;禾桿子可以造紙,也可以編織生活用品,像是草鞋、簑衣、草蓆、榻榻米、墊子和各種手工藝品、玩具等等。小小一株禾,用在食衣住行育樂上,造起廣大的生活空間,真是一禾一世界!

在精神層面,人們用種種米麥點心和酒作祀品,祭祀神明,禳除凶厄。比如和過年有關的祭品,如年糕、甜糕、發糕、紅龜糕、米絡,元宵節的元宵等等,寄託了人們深奧的精神世界!@*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