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習俗:臘月到正月 22天不重樣!

文/愛麗Ally
傳統的中國新年到底有多少天?每天應該做什麼?從臘八節開始一直到晦日結束,咱們來看看古人過年和今天有多少差別。(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53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傳統的中國新年到底有多少天?每天應該做什麼?這些在網上有很多說法,但是呢這些信息大多都沒有出處,真假難辨,所以沒辦法,我只好又去翻古籍了。在古籍裡記載,不同朝代和不同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過年方式,但是總的來說大同小異。

所以我今天就把古代傳統過年的一些重點習俗挑出來,整理了一下,從臘八節開始一直到晦日結束,咱們來看看古人過年和今天有多少差別。

臘月

傳統的新年是從臘八節,也就是臘月初八開始的,因為古代的物資有限,不像現代很多東西隨時都能買到,甚至可以直接網購到家。在過去,人們都要早早就開始縫製新衣,準備年貨和祭祀的用品等等。

臘八節最早是帝王和百姓們祭祀答謝神明和祈求豐收的節日,佛教傳入中國後,演變成慶祝佛陀開悟成佛的節日。在這天人們會喝臘八粥,泡臘八蒜,製造臘藥、臘酒和臘肉等等。

臘月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最早是從戰場上的「祭旗」發展到後來的「牙祭」,再到今天的「尾牙」。在過去,商人們會把祭拜土地公之後的肉類供品分給夥計們飽餐一頓。發展到現代,變成公司和老闆會宴請員工們吃大餐,叫尾牙餐會,來犒勞員工過去一年的辛苦和付出。

臘月二十三是我們俗稱的過小年,也叫祭灶日或者送神日。過去民間認為灶王爺會在這天上天庭去匯報每家在過去一年的善行與惡行。為了能讓灶王爺在天上多說點好話,人們在祭灶的時候會放很多糖果或者甜食,哄得灶王爺嘴甜,好讓來年多點福報。

臘月二十四是大掃除日。家家戶戶都要把裡裡外外、犄角旮旯的地方都清掃乾淨,還要洗被子洗褥子,房梁上的灰都要撣下來,象徵除舊迎新。而且到了大年初一就不能再動掃帚了,要清掃就必須趁年前。

臘月二十五要做豆腐和吃豆腐。過去認為玉皇大帝會在這天親自下界來查訪人間善惡。於是家家都吃豆腐渣來表示自己過的清廉儉樸。

臘月二十六燉大肉。過去肉食比較稀少,但是就算一年吃不上肉,過年也要燉個豬肉牛肉或者羊肉來吃一頓好的。

臘月二十七殺公雞。和燉肉一個道理,雞肉也是年夜飯上必不可少的菜餚,而且大年初一不能殺雞,這個禁忌我們一會再來解釋。

臘月二十八要做兩件事。第一件是發麵做各類麵食。第二件是貼各種新年裝飾,包括從桃符演變成的春聯、貼福字、年畫、還有窗花等等。

臘月二十九是祭祖的日子,在家供牌位或者上墳上供,感謝祖先的保佑。

臘月三十號,大年三十也叫除夕,辛辛苦苦準備了大半個月就是為了這天。

全家人聚在一起準備年夜飯,包餃子吃餃子,餃子諧音「更歲交子」象徵辭舊迎新,年糕象徵年年升高,魚象徵年年有餘,麵條象徵長壽等等。

在古代,人們往往會在這一天進行擊鼓驅儺的儀式,來驅除散播瘟疫的疫鬼,燃燒爆竹就是其中的一項活動,後來演變成了今天的放鞭炮。

除夕晚上吃完飯,人們不會去睡覺,會聚在一起守歲,有些到半夜,有些會人一直到新年的早上。

正月

大年初一,也就是元旦,人人都會換上喜慶的新衣服,家裡再窮也至少會換上乾淨衣服。因為新年的第一件事是要焚香祭祀天地,然後祭祀祖先,感謝神明和祖先過去一年的看護,同時祈盼來年的幸福安康。

再然後大人小孩會依次拜尊長,最後出門和親戚街坊相互拜年。長輩遇到小輩們磕頭拜年還會給他們紅包,過去叫壓祟錢,諧音壓住邪祟的錢,用意是保佑小孩的平安。要注意的是,從這天起,嚴禁一切掃除、灑水或者丟棄物件的行為,避免破財。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帶著女婿一起回娘家。回門的時候記得要帶雙份的禮物。

正月初三,不宜出門、不宜拜年,所以可以在家睡到飽。

正月初四,接神日。古代一般會在除夕或者元旦當天就迎接灶王爺回家,後來接神的時間拖得越來越晚,近代變成大年初四才迎神回家了。人們會揭下舊的灶神像,換上新的像,象徵灶王爺從天庭回到人間,同時提醒自己要積德行善,祈求善有善報。

正月初五也叫破五,這一天起,新年內的各種禁忌全部破除,包括不能掃除的規矩。所以這一天北方人會扔垃圾扔舊物,名叫送窮,南方人會請財神。

正月初七是人日。傳說女媧娘娘創造蒼生的時候,第一天造了雞,所以初一不能殺雞,第二天造了狗,第三天造了豬,第四天造了羊,第五天造了牛,第六天造了馬,第七天造了人。所以正月初七是所有人的生日。為了慶祝人日,人們會用七種蔬菜做成羹湯,還會用彩紙剪人形戴在頭上或者貼在屏風上。

正月初八是穀日,因為傳說女媧第八天創造了五穀雜糧。這天也叫順星節,因為這是群星下界的日子,所以人們會祭拜星星,還有夜觀星象來預測來年是多旱還是多水。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這一天人們有「拜天公」的習俗,天公就是玉皇。人們會去廟裡,或者在家裡擺供桌,表達對神明的敬仰。

正月十五元宵節,也叫上元節。這天最早是道教的節日,佛教傳入中國後,漢明帝崇尚佛法,於是下令在宮內和民間都燃燈禮佛,後來就逐漸發展成了一個規模盛大的民俗節日。這天男女老少都出門逛燈市,猜燈謎,贏花燈。而且一定要吃元宵,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

古代的燈市前後三到十天不等,一般燈市結束了,過年的熱鬧氣氛也就漸漸淡了。

不過老話說「不出正月就是年」,對古人來說,元宵節過後到月底還有幾個很重要的日子,估計這些節日咱們大部分人聽都沒聽過了。

正月二十叫補天穿。傳說女媧在這天補天,於是後人會在這天做麵餅放在屋頂上,紀念女媧補天的神蹟。不過這個習俗從明代往後就不再盛行了。

正月二十五叫填倉節,或者添倉節。在這天人們會用灶灰擺出穀倉的形狀,用糧食填滿,期盼新年大豐收。人們自己也會飽餐一頓,這個習俗一直到近代還有保留。

正月三十,也叫正月晦或者晦日,這一天夜晚沒有月亮。晦日在古代也是個重要的節日。唐代以前送窮的習俗都是在晦日進行的,只不過清朝之後大家都改成正月初五送窮了。

過了晦日正月就結束了,這個年也算徹底過完了。

對中國人來說,中國新年是所有節日裡最受重視的,所以不僅說道講究特別多,人們慶祝的時間也很長。

但是你知道嗎,在近現代史上,中國新年竟然被封禁過三次!是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不讓老百姓過年呢,這又是為了什麼呢?這段歷史可以在我之前的視頻裡找到答案。(我們竟然過了一百年的假「春節」?!

還有關於臘八節元宵節更詳細的歷史和起源,感興趣的也可以看看我以前做過的視頻。

那麼,今天關於新年習俗的總結你還滿意嗎?你家有什麼特別的慶祝方式呢?歡迎你在留言區和大家一起分享。

最後祝各位龍年大吉,心曠神怡,咱們下次再見!

─點閱【愛麗話五千】系列─

乾淨世界頻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7ckQslcxWceIfl1oh0c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 「六代樂舞」之首,就是黃帝的《雲門大卷》。據《史記》等典籍記載,黃帝以「雲」命名百官,軍隊也稱為「雲師」。 雲門即是天門,世上人都來自天上,《雲門大卷》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 在商紂王時代,殷商朝廷和各諸侯國都設有禁獄,只西岐才有畫地為牢的事出現。這是因為管理西岐的文王是位聖人,他通曉先天八卦,知道法律的設置本質是為了規範人心。
  • 《論語》中,退隱的賢人不少,如「楚狂接輿」,如「長沮」和「桀溺」,如「荷蓧丈人」等。但是,只有儀封人對孔子完全認同,知道孔子的歷史使命所在,可以說是孔子的千古知音。
  • 那麼,實際可以把音樂分為四如之境——翕如之境,純如之境,曒如之境和繹如之境。這四如之境,又可對應元亨利貞或者春夏秋冬四象。所以,孔子語魯太師樂,所談的是天地之道,是天地之大樂,是政通人和之樂,是為萬世開太平之樂。
  • 元月十五日元宵節,最早稱為上元節,又稱燈節、元夕、小過年,這個花燈流光極為輝煌的中華傳統節日,自漢代以來已經傳承二千餘年。元宵夜是一場燈火輝映下的情人盛會,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其實,元宵不僅是中華情人節,更具有深刻的內涵,那是什麼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