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從命運:《神的羔羊》表現犧牲的姿勢

在貫穿千百年的藝術想像中,溫馴的羔羊一直象徵著犧牲、純潔與謙卑地接受命運。
作者:Mari Otsu  吳約翰 譯
《神的羔羊》(The Lamb of God),6世紀拜占庭馬賽克,位於意大利拉溫納(Ravenna)聖維塔教堂(Basilica of San Vitale)聖壇的圓頂。(Katarzyna Uroda/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533
【字號】    
   標籤: tags: , , ,

施洗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裡,說道:「看哪,神的羔羊,背負世人罪孽的!」(約翰福音 1:29)。基督教藝術經常用羔羊來描繪基督。

位於拉溫納(Ravenna, Italy)聖維塔教堂(Basilica of San Vitale)聖壇的圓頂就是這樣一個早期的範例。在那裡,華麗的馬賽克裝飾匯聚成一幅「神的羔羊」,由樹葉、花朵、公羊、雄鹿、水果、鳥類和星星組成了生動的花飾,使得十字肋狀拱頂充滿活力。馬賽克鑲嵌成的裝飾熠熠生輝,彷彿散發著光芒。四位天使撐起圍繞著中央的「神的羔羊」的無花果桂冠。聖維塔教堂的馬賽克屬於希臘羅馬風格,活力十足、色彩豐富,體現了典型的古典時代晚期珠寶風格。

祖巴蘭的作品《神的羔羊》

法蘭西斯科‧德‧祖巴蘭(Francisco de Zurbarán)的作品《神的羔羊》(Agnus Dei),1635至1640年。布面油畫;37.1×61.6公分。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The Prado Museum)。(公有領域)

拉丁語標題「Agnus Dei」,意為「神的羔羊」,通常出現在天主教彌撒中,也是路德教會和英國聖公會(Anglican churches)舉行傳統禮拜儀式中的聖餐禮(eucharistic rite)祈禱文。(譯註:在分餅禮的同時,當作祈禱文唱或說出,內容是向神的羔羊耶穌祈求和平。)

西班牙油畫家法蘭西斯科‧德‧祖巴蘭(Francisco de Zurbarán)以靜物畫和描繪殉道者、修女和修道士的宗教畫聞名,他在1635至1640年的畫作《神的羔羊》中融合了上述兩種體裁。祖巴蘭能令人折服地運用明暗對比(chiaroscuro,一種運用陰影與光線形成鮮明對比的藝術技巧),讓他有「西班牙的卡拉瓦喬」(Spanish Caravaggio)之稱。他也運用該技巧創作出此幅構圖簡單卻風格鮮明的作品。

這隻美麗諾(merino)品種羔羊約莫8到12個月大,溫馴地躺著,四足被繩子綁住,毫無抵抗,接受命運的安排。它目光溫順、視線朝下,沉浸在另一個世界裡。祖巴蘭精緻細膩地描繪了羔羊的質地,從羔羊蓬鬆的毛皮、白色睫毛到濕潤的粉紅色鼻子。羔羊平靜地接受自己的命運,毫無疑問地象徵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默默受苦。之後耶穌勝利地復活。

聖則濟利亞的犧牲

斯蒂法諾‧馬代爾諾(Stefano Madern)的雕塑《聖則濟利亞》(Saint Cecilia),位於羅馬特拉斯提弗區(Trastevere)聖則濟利亞聖殿(Basilica of Santa Cecilia)內。(Conchi Martinez/Shutterstock)

斯蒂法諾‧馬代爾諾(Stefano Maderno)1576年出生於意大利,以大理石雕塑《聖則濟利亞》(Saint Cecilia)聞名。祖巴蘭描繪羔羊順從的姿勢和馬代爾諾雕塑殉道聖人犧牲的姿態,兩者明顯存在相似之處。

聖則濟利亞(Saint Cecilia)是基督教的羅馬聖女殉道者、音樂家和音樂的主保聖人。她因為替羅馬同胞施洗而遭處決。她的形像後來成為犧牲、音樂的神聖力量,以及面對迫害時能戰勝仇恨的象徵而流傳至今。在她被迫舉行的婚禮上,據說她仍「在心中歌頌上帝」(sang in her heart to the Lord)。

馬代爾諾是貝尼尼之前的17世紀羅馬雕塑大師,他用大理石呈現遭到處決之後的聖女則濟利亞,既悲慘動人又平靜美麗。馬德諾從聖女被挖掘出的不朽肉身姿勢汲取創作靈感。聖女的不朽肉身在地下墓穴中被埋葬數百年後,後於1599年啟棺重殮聖女的遺體時被馬代爾諾目睹。

斯特凡諾‧馬德諾的雕塑《聖則濟利亞》(局部)。(Conchi Martinez/Shutterstock)

聖則濟利亞朝右側平躺,伸出右手三根手指與左手食指,即使進入永恆的沉睡依然見證三位一體。聖則濟利亞的臉朝地,劊子手在她脖子後留下很深的傷口清晰可見。儘管聖則濟利亞在被處決時受到嚴重傷害,但她仍然活了三天才離世。

位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區(Trastevere, Rome)聖則濟利亞聖殿的雕塑前方,可見委託製作雕塑的紅衣主教史豐旦(Sfrondrato)的題詞:「凝視著這尊聖則濟利亞雕塑,我親眼目睹這正是她躺在石墓中的樣子。我以大理石雕塑為您呈現她的遺像,恰如她的遺體躺在那裡的姿勢一樣。」

殉道者《聖則濟利亞》犧牲的姿勢,讓祖巴蘭得以在《神的羔羊》裡呈現美麗諾羔羊的姿勢,將這幅油畫提升至另一層象徵意義。

犧牲的羔羊

約瑟法‧德‧奧比多斯(Josefa de Obidos)的作品《犧牲的羔羊》(The Sacrificial Lamb),約1670至1684年創作。布面油畫;55.6×78.7公分。巴爾的摩沃特斯藝術博物館(The Walters Art Museum)。(公有領域)

出生於西班牙的葡萄牙女畫家約瑟法‧德‧奧比多斯(Josefa de Obidos),受到祖巴蘭《神的羔羊》的啟發,在1670至1684年間創作了自己版本的《犧牲的羔羊》,再現了這一主題。奧比多斯原籍西班牙塞維利亞(Seville),深受家鄉藝術家的影響,包括迪亞哥‧維拉斯奎茲(Diego Velázquez)、巴托洛梅‧埃斯特萬‧牟利羅(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和法蘭西斯科‧德‧祖巴蘭(Francisco de Zurbarán)

奧比多斯是17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僅有的女性藝術家,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肖像和靜物畫,而這些主題普遍被認為適合女性畫家。

奧比多斯在處理顏料上不如祖巴蘭那麼敏銳。她在明、暗之間創造出更鮮明的對比,卻使得構圖變得扁平,而不是增加了立體感。然而,作品暗指《神的羔羊》這點則明確無誤。與祖巴蘭的作品一樣,奧比多斯的羔羊也被放置在相同的灰色石板上,背景也是相同的黑色,奧比多斯的羔羊沒有螺旋狀的羊角,反而頭上有一圈薄薄的金色光環。此外,奧比多斯在她的構圖中添加了三朵花,喚起一種脆弱感,令整幅畫作增添細緻與犧牲的情緒。

在貫穿千百年的藝術想像中,溫馴的羔羊一直象徵著犧牲、純潔與謙卑地接受命運。人們將溫順和謙遜尊崇為理想,銘記為寶貴的信仰特徵,可以讓靈魂獲得永生。

原文:Yielding Gently to Destiny: Agnus Dei and Sacrificial Gesture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大津‧麻里(Mari Otsu),擁有藝術史與心理學學士學位,曾在紐約王后區藝術學校大中央工作室(Grand Central Atelier)學習核心課程古典素描和油畫。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 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鎮(Cesky Krumlov),距捷克、奧地利、德國三國交界處不到50英里,是該地區建築遺產的傑出代表。小鎮歷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許多普通建築,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更大型的建築,包括兩座宏偉的修道院在內,更為小鎮增添了美感和歷史氣息。
  • 克拉約瓦藝術博物館(Craiova Art Museum)是羅馬尼亞的[ascii]著[/ascii]名景點,收藏著該國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繪畫和雕塑,時間跨度從中世紀到現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