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49):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作者:薛馳
一個人如果得罪於天,在什麼地方祈禱都不靈!「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被稱為「聖人之言,遜而不迫。」(伊羅遜/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5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十三》)

【注釋】

王孫賈:衛大夫,當時衛國的有權勢者。

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或為時俗之語,大意:與其討好祭於奧的神,寧可討好灶神!奧,室之西南隅,古代一般為尊者所居,「其處雖尊,而閒靜無事,以喻近臣雖尊,不執政柄,無益於人也。灶者,飲食之所由,雖處卑褻,為家之急用,以喻國之執政,位雖卑下,而執賞罰之柄,有益於人也。」(《論語注疏》)

【討論】

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在衛國時間最長,而且是幾進幾出。當時衛國國君是衛靈公(前540年—前493年),尊敬孔子,卻不能用孔子。孔子的政治理想在衛國也無法實現。《論語》中,衛靈公也算個重要人物,《論語》第十五篇即名為「衛靈公」。

在這個背景下,作為衛之權臣的王孫賈,和孔子的對話就很有意思。傳統看法(《論語注疏》)是:王孫賈故意向孔子請教「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欲使孔子求昵之」,暗示孔子來走他的路子。

不過,也有人認為:孔子曾見衛靈公寵幸的夫人南子,王孫賈懷疑孔子欲因南子求仕,故隱喻借援於官閫,不如求合於外朝。此乃王孫賈代孔子謀,非欲孔子之媚於己。

王孫賈在《論語》中還出現過一次。「憲問」篇十九章記載:孔子談論衛靈公的昏亂無道,季康子問:「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敗亡?」孔子說:「他有仲叔圉主管外交,祝主管祭祀,王孫賈主管軍隊,既然如此,那又怎麼會敗亡呢?」據此,王孫賈是個能幹的大臣。

王孫賈問話的動機或可討論,但本章的重點是孔子的回答。孔子的回答,極高明,而又當機立斷、斬釘截鐵:話不能這樣說!一個人如果得罪於天,在什麼地方祈禱都不靈!

孔子是信天的。這裡說的天,既可視為比祭於奧的神、灶神更高的「天老爺」,也可視為「天理」。朱熹是理學家,認為:天,即理也,其尊無對,非奧灶之可比也。逆理,則獲罪於天矣,豈媚於奧灶所能禱而免乎?言但當順理,非特不當媚灶,亦不可媚於奧也。(毛子水則指出,《論語》中沒有「理」字。《墨子》《孟子》都已用「理」字;《樂記》有「天理」一詞。)

還需要注意孔子說話的方式。「獲罪於天,無所禱也」這八個字,被稱為「聖人之言,遜而不迫。」孔子說的是正理,堂堂正正,卻並非盛氣凌人、逼人接受,而是溫和、謙遜。「使王孫賈而知此意,不為無益;使其不知,亦非所以取禍。」(《論語集注》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語集注》(朱熹,載入《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樊登講論語:學而》(樊登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魯國文化最盛,在中華文明的傳承中還有一個獨特的意義。大家知道,一朝文化精華俱在宮廷。然而,西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鎬京,西周滅亡,文化亦遭浩劫。幸而有魯,許多文化精華得以保存。
  • 到了孔子的時代,禮壞樂崩,孔子要救世,怎麼救?只能從歸正人心著手。怎麼歸正人心?首先釐清禮樂的本源。這個本源就是人心,要有仁。
  • 蓋儉嗇無文,雖未合於禮之中,而猶不失為淳古之風,是即本之所在也。居喪者與其習熟於儀節,而無慘怛之誠,寧可過於哀痛,而少品節之制。
  • 連夷狄皆有君主,不像中國的君主已經名存實亡了。這是孔子傷時之亂而嘆之也。「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史記‧太史公自序》)
  • 成語「杞宋無徵」,就是由此而來,有前賢讀此章說了四個字「無限感慨」。張居正對本章之主旨又有解說:蓋孔子當時,欲斟酌三代之禮,以立萬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為是嘆息之詞如此。然三綱五常古今不易,所損所益,百世可知。
  • 泰山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具有崇高的位置,封禪是帝王最高的祭祀天地典禮。
  • 子夏從孔子「繪事後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質固然重要,後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學禮必須以仁心為基礎,或者說雖有仁心善意,必有禮以成之。
  • 怎麼做才叫君子呢?本章以射為例。射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傳說很多,從「后羿射日」到春秋時的神箭手養由基百步穿楊、一箭射穿重疊在一起的七副盔甲等等。不同於古希臘的體育,古中國的射是與禮儀結合在一起的。
  • 毛子水認為:孔子重人事,他的「不知禘之說」,可以說是實話,亦可以說是託詞。季路問事鬼神,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這章的話,也許有同樣的意義。
  • 祭禮本對鬼神而設,古人必先認有鬼神,乃始有祭禮。祭禮在東西方古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信奉神明。不過,信奉神明是虔誠、是感恩,而不是交換,不是說給神佛燒香磕頭就能保佑升官發財、生兒子。人禮拜時的有求之心,是褻瀆神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