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立冬養精蓄銳 補腎保養日常六招

作者:容乃加
「立冬」是藏之始,立冬一到提醒我們要讓身體閉藏、養精蓄銳了。(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5231
【字號】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節氣之一,立冬到了,冬天就開始了。從人的眼界看去,當太陽運行到天球黃經(天球經度)225°時,就是立冬節氣的起點,日期落在公曆11月7或8日,一直到下個節氣「小雪」之前的這半個月期間都是「立冬」,從黃曆來說是「十月節」。

迎立冬的精神內涵

冬天在五行上屬水,展現什麼自然相生的規律呢?《荊楚歲時記‧佚文輯錄》記載:「四時代謝,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秋金代火,火生金;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而水則是萬物之本,所以冬天是吾人固守生命之本的重要時機。

古代時的立冬日,天子要率百官於北郊舉行迎冬之祭。《禮記‧月令》有記載:「立冬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反,賞死事,恤孤寡。」在祭典之後,追賞有功殉國者、撫卹孤寡。由此可以看到,冬天就是感謝天地賜予生命、憫恤生命、敬慎修德的時節。

立冬俗諺

一些關於立冬的俗諺,大多體現了前人在立冬時觀測未來天氣的經驗。事實準不準呢?我們不妨在自己的地區加以驗證一番,古今交參,也是一種樂趣:

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北方)
立冬東北風,冬季好天空。(閩南)
立冬南風雨,冬季無乾土。(閩南)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雨防春旱。(閩南)
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乾。(贛)

節氣食俗

冬日吃餃子是古老民俗之一,餃子也是北方人喜愛的食物,應節的食物,尤其是北方的京津一帶。老天津的立冬餃子是倭瓜(南瓜)餃子,具有特別風味。倭瓜是在夏天時就買回家,存放在小屋裡或窗台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到立冬做餃子餡,並且蘸醋加爛蒜來吃,別有一番地方風味。

立冬補腎——養精蓄銳好時機

從天人合一的精神意義來看,怎麼過冬?《周髀算經‧卷下》釋義說「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指出「立冬」是藏之始,所以冬之養生重點在於閉藏、養藏。對應到我們的人體,立冬就是開始要讓身體潛藏、養精蓄銳的指標。

經過春、夏、秋的勞身、勞心,人體耗損的元氣就賴冬天休養來回補,以孕蓄來春的活力,否則來春就容易生病。從五行生剋的養生來看,冬天在五行上屬水,在人體上對應腎,腎主生命之精,主宰人體的生命力,冬天腎氣最強,利用此天時來養護生命最得時。

《內經》說「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就是說腎臟收藏了全身的精華,像是骨髓生長、子嗣生育、牙齒生長、耳聰目明都和腎功能息息相關。若在冬天不養精蓄銳,則會秏損生命的根本,容易使人未老先衰。從五行相剋的一面來看,冬水剋火,火屬心,所以冬日裡容易發生心血管、心臟方面的疾病。所以冬天養藏,不勞心傷神,紓解春夏秋三季累積的疲勞,調節身心,的確是冬天養生的要道。

黑芝麻栗子豆漿是冬季補腎良品。(胡乃文開講/大紀元)

冬天養生保養六招

春夏秋冬分別對應五行的木火金水,春是木,夏是火,秋是金,冬是水,而土是分配在四季裡的,任何時候都可以補脾胃。冬季屬於寒水的季節,水應腎,補冬要補腎,同時補脾胃。

1. 早臥晚起去寒就溫

《黃帝內經》教人在冬天三個月裡,心志要守閉藏之道,身體則早臥晚起,大約晚上九點、十點就寢,早上和日光同步起床;保暖身體,去寒就溫,不要讓皮膚裸露。
(原文:《黃帝內經》:「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

2. 溫齒

中醫認為「齒為腎之餘」,保護好牙齒就是保護好腎。用35℃左右的溫水刷牙、漱口。

3. 泡腳、按壓湧泉穴

常言道「寒從足下起」,腳是人體距離心臟最遠的部位,也是人體腎經、脾經、肝經三條陰經和膀胱經、胃經、膽經三條陽經的交接點。晚餐後約一兩個小時到睡前這段時間內泡腳為佳。每次泡腳時間不超過20分鐘為原則,用40℃的溫熱水泡腳,對氣血運轉有促進作用。

湧泉穴(大紀元製圖)

泡腳時水提升功效的作法:
*添加米酒:改善手腳冰冷、循環差
*添加粗鹽:去下肢腫、足心虛熱(即五心煩熱)
*添加乾玫瑰花:安心安神
泡腳後要馬上保暖,穿上襪子或保暖的拖鞋。

同時按摩湧泉穴,每天持續按壓可疏通腎經的經絡,調和氣血,長期下來,使人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力充沛、行走有力,還可以暢通二便。腳底湧泉穴是腎經出處,可用拇指或食指的指端來回按揉湧泉穴30次—100次。怎麼找湧泉穴?用手朝腳跟的方向扳腳趾,腳底凹下去的那個窩的深處即是,約在腳底中線的前1/3處。

4. 暖腰

寒冷季節,要切實注意對腰部的保暖,以免風寒侵襲。若配合腰部按摩,效果更佳。方法是:搓熱雙手,緊按腰部,用力搓擦30次左右,早晚各一次。可溫暖腰眼、疏通帶脈,以增強腎臟的功能。

5. 食黑

「黑色入腎」,所以食「黑」幫助補腎。黑米滋陰補腎、健脾養肝;黑豆補肝腎、強筋骨;黑芝麻滋肝養腎、明目黑髮;黑棗平胃健脾、補腎填髓;黑木耳滋陰潤肺、養胃補腎。這些「黑色入腎」的食物,都是冬天養生佳品。

6. 溫補

雖然中國民間有「立冬補冬」的傳統,不過南方不像北方那樣氣溫驟降,如果熱補恐會燥熱傷身,故而一般人的立冬補冬以溫補為宜。

飲食調養要「養陰益精不擾陽」。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說:「……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可食用一些滋陰潛陽(治療陰虛而肝陽上亢)的食物為宜,例如:冬季當令的栗子、棗子、桂圓,還有海參、羊肉,海帶、核桃、韭菜、深綠色蔬菜等等。

中醫師胡乃文表示:「人虛才要補,不虛吃東西讓身體溫熱就好。」「補腎,中醫看法分為補腎水和補腎火,水虛的人要補腎水,火虛的人要補腎火。」所以想要食補的人要先找中醫師了解自己的體質。

冬天雖然年年來,但很可能都被「忙碌」搶去了這個養生的寶貴時機!健康的身體是人生的礎石,是長遠的保障,讓我們齊來重視冬季的養生,就從「立冬」開始!@*#◇

責任編輯:李梅

推薦閱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臘月裡虔誠祭灶神。圖為 清代周鯤繪高宗御題范成大祭竈詞 軸局部。(公有領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歷史時間長河中曾經發生過改變。這要從祭灶的歷史說起,先看一下祭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風俗有過怎樣的變遷?哪一種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傳遞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節氣的氣候與物候特徵有哪些呢?小寒補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來探一探,提供我們,歲末補冬的精神與物質之寶。
  •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哪些事適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