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67):無終食之間違仁

作者:薛馳
《論語說》(公有領域/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五》)

【注釋】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有人分別這麼斷句: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亦通。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有的版本另作一章。

惡乎:惡,音wū,怎樣。

終食之間:吃完一頓飯的時間,比喻時間短促。

造次:匆忙、倉猝。

顛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頓,社會動亂。

 【討論】

孔子上章概括講了一句話「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本章就此展開闡述,核心點在「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一旦「志於仁」,就要把仁放在心中,時時「不違」(不離開的意思)。

如果抽象這麼講,乾巴巴。孔子非常了解人心,先舉出富、貴、貧、賤這四種人生狀態。人之常情,都是喜好富、貴而厭惡貧、賤的,但對於一個誓做君子的人,就不能這樣,必須以仁為原則、有所取捨了。只要不違背仁,你發財了(如子貢)、當大官了(如子路),都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從這兒來的。反過來講,如果人遭遇貧窮,出身低賤,也要安之若素,不怨天不尤人,安貧樂道,如顏回、原憲。此外,不也有很多古人「不食嗟來食」麼!

就本章這個意思,儒家經典《中庸》講了這麼一段話:「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大意是:君子安於目前的地位做他所應該做的事,不羨慕自己地位以外的東西。地位富貴,就做富貴人做的事;地位貧賤,就做貧賤人應該做的事;處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應該做的事;處在患難的境地,就做患難時應該做的事。如此,君子無處不感覺到悠然自得。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下面一句「君子去仁,惡乎成名?」是要人不慕虛名,踏踏實實修行,最終實至名歸。

怎麼叫「實至」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會離開仁。匆促急遽之時如此,顛仆困頓之時同樣仍是依於仁。舉例而言,曾子臨終易簀,也是為不離開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真應是座右銘。後來,孟子作了如下發揮:「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非常激動人心。

本篇第一章講「里仁為美」,本章的反覆申述,仍本此意。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語集注》(朱熹,載入《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樊登講論語:學而》(樊登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