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五》)
【注釋】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有人分別這麼斷句: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亦通。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有的版本另作一章。
惡乎:惡,音wū,怎樣。
終食之間:吃完一頓飯的時間,比喻時間短促。
造次:匆忙、倉猝。
顛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頓,社會動亂。
【討論】
孔子上章概括講了一句話「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本章就此展開闡述,核心點在「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一旦「志於仁」,就要把仁放在心中,時時「不違」(不離開的意思)。
如果抽象這麼講,乾巴巴。孔子非常了解人心,先舉出富、貴、貧、賤這四種人生狀態。人之常情,都是喜好富、貴而厭惡貧、賤的,但對於一個誓做君子的人,就不能這樣,必須以仁為原則、有所取捨了。只要不違背仁,你發財了(如子貢)、當大官了(如子路),都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從這兒來的。反過來講,如果人遭遇貧窮,出身低賤,也要安之若素,不怨天不尤人,安貧樂道,如顏回、原憲。此外,不也有很多古人「不食嗟來食」麼!
就本章這個意思,儒家經典《中庸》講了這麼一段話:「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大意是:君子安於目前的地位做他所應該做的事,不羨慕自己地位以外的東西。地位富貴,就做富貴人做的事;地位貧賤,就做貧賤人應該做的事;處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應該做的事;處在患難的境地,就做患難時應該做的事。如此,君子無處不感覺到悠然自得。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下面一句「君子去仁,惡乎成名?」是要人不慕虛名,踏踏實實修行,最終實至名歸。
怎麼叫「實至」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會離開仁。匆促急遽之時如此,顛仆困頓之時同樣仍是依於仁。舉例而言,曾子臨終易簀,也是為不離開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真應是座右銘。後來,孟子作了如下發揮:「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非常激動人心。
本篇第一章講「里仁為美」,本章的反覆申述,仍本此意。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語集注》(朱熹,載入《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樊登講論語:學而》(樊登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