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羅‧波提切利:美與德之縮影

作者/Da Yan 嘉蓮 譯
美術館工作人員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師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帕拉斯與半人馬》(Pallas and the Centaur)一畫旁。(Justin Tallis/AFP/Getty Images)
font print 人氣: 119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對熟悉西方藝術的人來說,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約1445—1510年)這個名字如今幾乎家喻戶曉。然而人們可能會驚訝地發現,文藝復興後的幾個世紀中,藝術家們大多不重視他,視之為畫風原始、未脫中世紀傳統、無法與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所達到的完美境界相提並論。

波提切利作為早期文藝復興巨匠而聲名鵲起,其實不過才一百年,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意大利社會中希臘羅馬文化與基督教文化之間的錯綜關係。

帕拉斯與半人馬

桑德羅·波提切利,《帕拉斯與半人馬》(Pallas and the Centaur),約1480—1485年作,畫布蛋彩畫,207×148 cm,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這幅通常稱作「帕拉斯與半人馬」(Pallas and the Centaur)的不朽神話題材畫作,是波提切利傑出的經典作品之一:在嶙峋的懸崖之下,背襯著杳遠的風景,兩個真人大小的人物在前景中姿態隨意地佇立。左側是一個半人馬(centaur),這是古代神話中的半神造物,其獸性往往和放蕩的激情和色慾聯繫在一起。右側是一位衣袍華美的女子,她抬起手臂抓住半人馬的一縷捲髮,冷靜地看著他。

一個多世紀以來,這幅奇畫的主題一直是人們熱烈討論的話題,但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根據流行的說法,畫中的女性形象咸認為密涅瓦(Minerva)或帕拉斯‧雅典娜(Pallas Athena)──希臘羅馬的智慧女神。她手持長長的禮戟,半人馬則握著一張鬆弛的弓,二者沒有任何打鬥的跡象。女神明顯控制了半人馬,這通常詮釋為人類的獸性激情服從於神聖的理性。

如此複雜的圖像誌(iconography),很好地反映出波提切利那個時代的思想氛圍。在整個15世紀,佛羅倫薩的人文主義者一直在基督教神學和古代哲學的背景下討論這些有關人性的問題。這種討論在洛倫佐‧德‧美第奇(Lorenzo de’ Medici,1469—1492年)統治時期達到高潮,美第奇是政治家、銀行家,也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最有影響力、最熱心的藝術贊助人。

這幅畫繪製於15世紀80年代,即波提切利從羅馬歸來之後,很可能是受美第奇本人委託而創作,作為送給其表親的結婚禮物。大概是異教神話主題吸引了他們對古代文化的人文主義興趣,半人馬的順服也可視為婚姻承諾的浪漫象徵。

東方三賢士來拜

桑德羅‧波提切利,《東方三賢士來拜》(Adoration of the Magi),約1475—1476年作,畫板蛋彩畫,111×134 cm,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作為佛羅倫薩商賈與精英階層的畫家,波提切利不僅是一位活躍的藝術家,也是活躍於這個圈子中的一員。他為同代人畫了很多肖像,也受託為贊助人「量身」作畫。1475年他為商人加斯帕雷‧迪扎諾比‧德爾拉馬(Gaspare di Zanobi del Lama)繪製的祭壇畫《東方三賢士來拜》(Adoration of the Magi),將他的贊助人描繪成佛羅倫薩美第奇王朝的一位密友。波提切利還滿懷自信地納入了他的自畫像,確立了自己作為畫家和美第奇王朝傑出公民的身分。

自中世紀以來,東方三賢士前來朝拜在馬厩中降生的耶穌基督,是《聖經》中最耳熟能詳的故事之一。在這幅祭壇畫中,他們圍聚於聖家族的腳下獻上禮物,兩邊站立著一大群服飾考究的觀眾。

不過,波提切利並沒有對三位智者進行刻板式的描繪,而是賦予他們以美第奇家族的形象特徵。帶領家族走向繁盛的老科西莫(Cosimo the Elder)化身黑袍博士;下面身著鮮紅長袍的人物是其子皮耶羅(Piero)──美第奇家族第二代。其它家族成員及友人散布在人群中,包括洛倫佐、其弟朱利亞諾(Giuliano),以及詩人兼古典學者波利齊亞諾(Poliziano)。而這幅祭壇畫的贊助人加斯帕雷‧德爾拉馬也被認定為現身畫中:在畫面右側,他身披藍色斗篷,手指自己,面向觀眾。波提切利本人也轉過身來,以專注的目光面對觀眾,似乎在邀請我們觀看並思考他所創造的世界。

波提切利作《東方三賢士來拜》(Adoration of the Magi)局部。(公有領域)

這幅祭壇畫中有大量同代人的肖像,堪稱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社會的縮影。此畫是迪扎諾比為他在新聖母大殿(Santa Maria Novella)中的個人墓堂而委託創作的,很方便供公眾參觀。繪畫主題的選擇,對美第奇家族成員的描繪,表明這位贊助人想向世人宣明自己與權貴銀行家家族的關係。事實上,迪扎諾比的私人小禮拜堂是在1月6日主顯節(譯注1)時落成的,每年這一天,美第奇家族成員都會裝扮成東方三賢士參加慶祝遊行。

雖然波提切利受託創作的是一幅宗教畫,但他卻詳細描繪出了所有這些社會背景,更多傳達的是贊助人世俗的願望,而不是其內心對基督或瑪利亞的虔誠。

書房中的聖奧古斯丁

桑德羅‧波提切利,《書房中的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 in His Study),作於1490—1494年間,面板蛋彩畫,41×27 cm,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然而,佛羅倫薩社會對世俗名利的普遍追求,讓那些致力於中世紀精神生活的人越加擔憂,在他們看來,美第奇政權及相關的人文主義文化是腐朽墮落的。1494年洛倫佐去世後,多明我會(the Dominican)傳教士吉羅拉莫‧薩沃納羅拉(Girolamo Savonarola)身邊聚集了大批追隨者。他奪取城市政權,驅逐了美第奇家族,譴責其鐵腕專制、教士的腐敗和對窮人的剝削,並呼籲重建基督教信仰。

波提切利作為信仰虔誠的藝術家,深受薩沃納羅拉布道的啟示,在晚年遠離了年輕時關注的世俗和異教主題,甚至還傳說他在修士們舉行「虛榮篝火」(bonfire of the vanities,譯註2)時燒掉了自己的一些作品。

小巧精緻的《書房中的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 in His Study)就完成於這樣的動盪時期;那時,波提切利對古代異教的人文主義興趣,與他深切的基督教信仰之間似乎發生了不可調和的衝突。畫中可見,在一間簡樸的拱形密室中,坐著希波的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4、5世紀間的著名神學家與哲學家。他看似正在一本袖珍書冊上靜靜寫作,地上的廢羽毛筆和散落的碎紙片,卻透露出這位作者的內心遠未平靜。

波提切利在這裡想要表達的或許是:繪畫創作如同思考與寫作,也需要勇敢的犧牲和修正。只有不懈糾正錯誤和瑕疵,才能不斷超越自我,努力成就偉大的心靈。

【註1】主顯節,基督教重大節目之一。每年1月6日,西方基督教紀念及慶祝耶穌基督在降生為人後首次顯露給外邦人(指東方三賢士),東方基督教則慶祝三位一體的神切實向凡人顯現。
【註2】「虛榮篝火」是指焚燒被宗教當局譴責為罪惡的物品。1497年2月7日,薩沃納羅拉的支持者於懺悔星期二在佛羅倫薩的廣場焚燒了數千件搜集的物品,包括化妝品、藝術品和書籍。

原文:Sandro Botticelli: Beauty and Virtue Epitomized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Da Yan是歐洲藝術史在讀博士生,在上海長大,現居美國東北部。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德國的視覺藝術,相較其哲學文學音樂,是較少被德國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國藝術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卻深深影響著其它領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為什麼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對色彩與構圖的運用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特色,他賦予風景畫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意義。他將靈魂注入風景裡,而風景裡被照亮的空氣是「靈體」,讓每一幅畫作充滿個體性與內在連結
  • 馬德里擁有世界上最[ascii]著[/ascii]名的博物館之一——普拉多博物館。而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貴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畫《宮娥》(Las Meninas)是其鎮館之寶。
  • 斯皮諾拉對敵軍的武藝充滿敬佩,遂允許荷蘭軍隊如閱兵遊行一般地撤出布雷達——他們手持武器,鼓聲震天,旗幟飄揚;他也嚴禁部下對敗軍幸災樂禍。當尤斯蒂努斯以傳統方式向他走來示降時,斯皮諾拉下馬與他平等相見。兩人一見面,斯皮諾拉便對這位荷蘭指揮官及其部隊大加讚賞。
  • 在16、17和18世紀,職業女畫家非常稀少,更不用說取得成功的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朱迪斯‧萊斯特(Judith Leyster)和阿黛拉依德‧拉比耶-吉婭爾(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三位畫家都創作了多幅自畫像,其中包括突顯其職業的版本。
  • 藝術家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約1397-1475年)所處的年代正好是中世紀末國際哥特式藝術進入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當口。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史學家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的記載,烏切洛對透視法非常著迷。透視在當時是相當新穎的概念,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已成了畫家的必備技能。
  • 長久以來,在人們的集體意識中,神祕的無名女子一直是令人著迷的存在。在古代世界,女性形象代表著各種美德和藝術領域,發展出了如五感(Five Senses)、自由(Liberty)、四季(Four Seasons)和勝利(Victory)等可識別的擬人化形象。
  • 秋天是最能代表美國的季節,尤其美國東北部,那裡的樹葉特別壯麗。樹葉會變幻成畫家顏料盒裡的典型色彩,像是青銅、深紅、金、紫、紅褐、棕褐和鮮紅色。所以在19世紀美國藝術運動中,秋天自然就成了專攻風景畫的哈德遜河派最喜歡的題材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