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一葉知秋立秋到 秋季養生三心法和好食材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933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天人合一之道,是最好的養生之道。「一葉知秋」,掌握立秋來到的時點,秋季養生就從立秋開始。《黃帝內經》指示什麼秋天養生心法?秋天怎樣睡個好覺?秋天養生「五白蔬果」是什麼?秋天「平補」選擇什麼食材為上選?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約在陽曆8月7~8日之間交節。從年初的立春到立秋,一年剛好過半。悄然間陰陽輪遞,春花無蹤、夏日斂炙,立秋登場,天之氣也漸轉為急而肅殺。

「秋」有多重意義,賦予文化多重的內涵:
《說文》:秋,禾穀熟也。
《釋名》:秋,就也,言萬物就成也。
《禮·鄕飮酒義》:秋,愁也。
《春秋·繁露》:秋之言猶湫也。湫者,憂悲狀也。

秋天天氣變化也大,給人的感受也是多變的,秋讓人喜收成而歡暢,也讓人感時而愁憂,形成秋天的文化底蘊,如同紅葉一般展現多彩的面貌。

立秋的節令物侯 立秋至寒蟬鳴

《逸周書‧時訊解》:「立秋之日,涼風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寒蟬是蟬中體形較小的,也叫寒蜩,寒螿,「生於盛陽,感陰而鳴」,它多在秋天日暮時分鳴叫,叫聲幽抑,俗稱「都了」[1] ,像似表現了萬物都在收合的意含。

秋氣感知萬物梧桐葉先落

《黃帝內經‧素問》云:「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歲半」,即立秋之日。立秋之後陽氣漸縮,陰意出地,盛陽薰暑轉為陰氣侵人,萬物應節氣而變,感時而漸漸凋零。

中華文化有句成語「一葉知秋」,就是立秋來到的寫照。《卜歲恒言‧卷四》說梧桐:「立秋之日,如某時立秋,至期一葉先墜,故云:梧樹一葉落,天下盡皆秋。」就是說梧桐這種樹對秋氣很敏感,立秋一到就開始落葉。

《夢粱錄》記載,宋朝時宮廷殿下種植梧桐,立秋當天,朝中舉行「報秋」儀式,一到交立秋的時分,太史官即稟報「秋來」,此時殿下梧桐樹正應聲飛落一二片樹葉。唐代杜牧有詩吟:「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也就是「一葉知秋」的另一種描寫,「驚秋」也展現了悲秋的內涵。

梧桐。(容乃加/大紀元)

秋季養生

面對秋天的肅殺之氣,傳統中醫學講:秋天養收。秋天是秋收的季節,而人體氣血也從外放轉為往內部走,所以養生也要養收、滋陰,不讓身心神勞累、津液耗洩。《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綜合而言,秋季養生有三點心法:

一、安寧心志

《黃帝內經》說:「使志安寧,以緩秋刑」。「志」就是指意志、思想活動,「志」會影響人體之氣的流通;「秋刑」是指天地的肅殺之氣對萬物的摧折。秋氣急而帶殺氣,所以人的各種情志和頭腦的思考都要放緩些,讓身體與天氣協調。中醫講天人合一,秋天時人體的氣血自然地從向外轉而向內,這時候人的「志」也要內收,以免犯了肅殺之氣。

二、收斂心神

《黃帝內經》說:「收斂神氣,使秋氣平」。心神多勞會讓志意迷亂,耗竭精氣。在夏季精神活躍外放,到了秋季,要收斂奔放的精神回到平和狀態。精神的調節和修養對養生來說最是關鍵。保持心神平靜寧和,為而無求成、成而不居功,淡泊面對順逆,那麼就能緩解肅殺之氣。有實驗證實一些有效的增強正能量的作法,例如打坐,或是欣賞優雅的神韻音樂、古典音樂,能舒緩心神,讓人平靜寧和,並且增強免疫力和正能量。此外,懷抱善心善念對人事物,能量也很強大。

萬物驚秋。保持心神平靜寧和,為而無求成、成而不居功,淡泊面對順逆,那麼就能緩解肅殺之氣。(fotolia)

三、轉向入內

《黃帝內經》說:「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秋天的天氣變化容易傷肺,咳嗽氣喘等病症好發,在秋天,人仍然多思多勞,與大自然收斂的節奏不能合一,肺就首當其衝了。立秋了,要將我們的對外的各種心志活動轉向內,內斂而靜,少思少慮,清淨肺氣。

這三點都是提示人要重視情志養生的重要,落實秋天的養生法則就是一個字:「收」。還在思考計劃尋求擴張的活動,要一個個收合起來。《黃帝內經‧素問》還提醒我們:「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就說如果違逆天人合一之道,沒做好秋季養生,首先肺就容易受傷,一到冬天就容易得到腹瀉等腸胃病,身體也無法藏精養生了!

四、秋天養生的食物

秋天養生的食物以白色食物最上選;輔以酸味食物收斂肺氣。秋天可以多吃白色和微帶酸味的蔬果、食物;同時,少吃辛味刺激性的食物,例如蔥、薑、蒜、韭菜、辣椒等等,以免傷害肺氣。維康中醫診所所長黃志遠中醫師精心推薦適合秋天養生的「五白蔬果」,但是白色食物多偏寒涼,體質偏虛寒的人要斟酌,依照自己的體質,調整進食的數量。

立秋預防秋燥,要補充滋陰潤肺的食物,它們多具有富含膠質或質地黏稠的特色。(健康1+1/大紀元)
立秋預防秋燥,要補充滋陰潤肺的食物,它們多具有富含膠質或質地黏稠的特色。(健康1+1/大紀元)

(一)「五白」蔬果
1.百合
:潤肺止渴除心煩。
2.山藥:久服耳聰目明、輕身延年。
3.水梨:梨有有「天然礦泉水」的美稱,能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若加蜂蜜、百合等一起吃,有加成效果。體質虛寒的人少吃些,寒咳的人不宜生吃梨,可以隔水蒸過,放電鍋中蒸燉也行。
4.白木耳:也稱銀耳,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白木耳加上枸杞一起食用,也是有加成效果。
5.蓮藕:俗話說「秋藕最補人」,秋天的蓮藕具有收縮血管、涼血止血的功能。簡單作法,打成鮮藕汁加上蜂蜜飲用,或是煮熟的蓮藕,拌油醋食用。

(二)秋天平補好食材
秋天養體內正氣在於「平補」,可以選擇溫性、補元氣的食物,以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雞蛋、烏骨雞、魚肉、豆漿等等,來補強體內正氣。

天人合一之道,是最好的養生之道。「一葉知秋」,提醒人由細小的徵兆,感知並掌握事物的演變趨勢,及早做好應天地之氣與時並收的準備。秋天的養生就從立秋開始。

註[1] :「都了」參見明 郎瑛 《七修類稿·天地·氣候集解》:「鳴於秋者曰寒蜩,即《楚辭》所謂寒螿也。故《風土記》曰:『蟪蛄鳴朝,寒螿鳴夕。』今秋初夕陽之際,小而綠色聲急疾者,俗稱都了是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鳥語》:「 齊俗呼蟬曰『稍遷』,其綠色者曰『都了』。」@*#

─點閱【二十四節氣】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臘月裡虔誠祭灶神。圖為 清代周鯤繪高宗御題范成大祭竈詞 軸局部。(公有領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歷史時間長河中曾經發生過改變。這要從祭灶的歷史說起,先看一下祭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風俗有過怎樣的變遷?哪一種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傳遞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節氣的氣候與物候特徵有哪些呢?小寒補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來探一探,提供我們,歲末補冬的精神與物質之寶。
  •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哪些事適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