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鑑】

「靠山」不可靠 皇上厚愛的駙馬爺走上不歸路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1369
【字號】    
   標籤: tags: , ,

「靠山」是指人的後台,指人事上的奧援勢力。這個詞來自唐朝歷史上一股旋起旋滅的黑潮中。

皇上厚愛的駙馬爺

當開元中,天下承平,人物駢集,張垍也在其中享有盛名。張垍是唐朝宰相張說的次子,他和寧親公主結親成了駙馬,他的兄長張均是翰林學士。唐玄宗對駙馬張垍恩寵特別深厚,准許他在禁中設立內宅,住到宮中來。玄宗喜他奉侍文章,多次賜給他珍玩,數不勝數。張垍經常將得賜寶物展示給兄長張均看,張均開玩笑地說:「這位岳父送女婿,可不是天子賜予翰林學士的。」

天寶年中,玄宗曾經到張垍的內宅,對垍說:「希烈因為多次請辭機要職務,我正在擇人接替他,你認為誰比較合適?」垍感到驚訝,還沒等他回答,玄宗就接著說:「沒有人比得上我深愛的女婿了。」張垍下階拜謝。這從天而降的福澤,正是他和兄長張均夢寐以求的。然而,楊國忠得知後感到不滿,就在陳希烈罷相之後,推舉韋見素來代替陳希烈,張垍因為心願未成而生怨。

與安祿山交好

天寶十三年正月,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入朝。當時安祿山因為擊敗奚族、契丹等鮮卑族(契丹與奚族同源,同源出鮮卑),軍功赫赫,因此受到極大的寵遇。安祿山有野心,要求加官平章事。「中書門下平章事」是宰相的職務。玄宗把他的請求交付中書門下參議們討論。宰相楊國忠在會議上提出意見,說:「安祿山雖有軍功,但他不識字,如果將政令交由他執行,我擔心外族會輕視我們國家。」玄宗因此作罷,加封他為左僕射,賜封千戶、奴婢十房,一莊一宅,又加閑廄、五坊和宮苑。

「僕射」這個職官是秦朝時設置的。古時重視武官,用善射的人督課事物,漢代以後各朝都根據秦法而設有此官。《漢官儀註》云:「僕,主也。古者重武事,每官必有主射督課之,故名。」就是說,古代以武官僕射督導官員,漢朝之後,以僕射為名的僅見尚書僕射,位在尚書令之下,唐朝時亦是。安祿山求到的左僕射官職是比宰相低了一級,心願沒能達成。當時,張垍和安祿山交好,張的內宅在宮中,得以知道了這個議事的內容,就洩漏給了安祿山。

「靠山」起禍

那時詩聖李白正在朝中任職。有一次,張垍與李白談起了自己與安祿山交往的事。李白對張垍直言道:「我看安祿山有謀反之心,他的野心很大,到時會連累你的。你萬萬不可「靠山」(「山」指安祿山),還是靠近皇上吧!」

安祿山離開京師回守地時,皇帝派遣宦官高力士在滻坡設宴為他餞行。高力士回京,玄宗問他說:「安祿山是否滿意?」力士回答說:「從他鬱鬱不歡的樣子來看,一定是知道了和宰相之位無緣了。」

玄宗把這事轉告楊國忠,楊國忠說:「這件事的評議別人不得而知,必定是張垍告訴他的。」玄宗因而大怒,將張垍兄弟全都趕出朝廷,張均外放建安太守,張垍為盧溪郡司馬,張埱為宜春郡司馬。不久,這一年歲中,皇上又把張垍召回,升遷他為太常卿。

太平世起亂流  人心反背

不久,安祿山起兵反叛朝廷,唐玄宗奔蜀地避亂。

南宋 佚名《唐玄宗避蜀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南宋 佚名《唐玄宗避蜀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當時有宰相韋見素、楊國忠和御史大夫魏方進等人隨行,但也有許多朝臣並未前往。到了咸陽城時,皇帝問高力士說:「昨天倉皇離開京城時,朝廷官員一時不知道朕的行蹤,今天誰會先至?」

高力士回答:「張垍兄弟素來受到國家的寵遇,而且他們還是國戚,必當會先到來。至於房琯,他一直有宰相的聲望,祿山也很器重他,應該不會前來。」

玄宗說:「事情難以預料。」就在那一天,房琯就來護駕了,玄宗非常高興。他隨即詢問張均和張垍兄弟的情況。

房琯回答說:「我離開京城的時候,去過他們的家,約他們一起出發。當時張均告訴我說『已經去城南取馬了』。從他的態度看,似乎並不急於前來。」

果然,張垍和他的兩個兄弟都沒有前往蜀地護駕,反而都投向賊軍安祿山的陣營,接受了安祿山的偽命,成了賊營中的官員,張垍作賊宰相。

後來,當郭子儀領軍奉廣平王(唐肅宗李亨的庶長子李俶)入東都收復洛陽時,張垍和叛臣三百餘人著素服在路邊請罪。唐肅宗登基後,念先帝對張的舊愛,減了他的罪刑,賜張垍於大理寺監獄中自盡。

最好的「靠山」

張垍等張家兄弟急名好利,卻自甘失節去勾結賊寇。他們的父親張說是唐朝的名相,一家受恩寵。開元十七年,張說拜尚書左丞相、集賢院學士。視事之日,皇上敕賜他行帳,音樂演奏,從大內出酒食慶賀,而且皇上還御製詩一篇,來敘述誌慶。後來,張說又以修謁陵儀有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那時,長子張均為中書舍人,次子,即張垍,娶寧親公主,拜駙馬都尉得到玄宗皇帝的寵賜。當時張家一門的榮寵,在朝中沒人能比。

張家兄弟欲令智昏,都成了無賴子弟,玷污先人建立的偉業,辜負了皇上的殊恩厚寵,辜負了國家的撫育,反而投向賊山,靠錯了山,落得喪命的現世報。毀了自己的一生,也毀了後代的出路。

後人講「靠山」,這一詞就是從張垍靠向安祿山這段歷史而來的。不論居太平鄉或處亂世,作人能把住良心,不為名所俘,不被利益所誘,不畏強權欺壓,不懼邪惡逼迫,才能真保平安哪!即使一時為邪惡所害,生命轉生也能得到補償和福報。處世最好的靠山當是自己的良心!@*#

資料來源:《舊唐書》

─點閱【救世古鑑】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