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鑑】

受用的智語:紙紙家書只說牆 讓他徑寸有何妨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氣: 673
【字號】    
   標籤: tags: , ,

「退一步海闊天空」勸勉人以「退讓」的胸襟待人接物,世界會更寬闊,心境也會更開闊無憂。只是當事到臨頭的時候,當事人能不能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的矛盾困境,就有待個人平時的修養了。我們來看三個和牆有關的歷史名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怎樣擺平牆界引起的糾紛呢?

紙紙家書只說牆  讓渠徑寸有何妨

明代舒芬(字國裳),在明朝正德十二年狀元及第,任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舒芬豐神玉立,嚴格固守氣節操守,白日端居毫無倦容,夜裡則檢討自己的過錯並自我責備。他學貫諸經,同時對天文、律曆等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尤其在《周禮》方面更是精通,對於皇上有不符禮節的舉措一定進言勸諫。他因為上諫幾度受到責備、奪俸、廷杖,幾近於死,也不改其氣節,世稱「忠孝狀元」。

他在翰林院中任職的時候,兒子多次寄家書給他,告訴他鄰人每年蠶食他們家的土地,現在又建造了一堵牆,牆基越過了地界。最初,舒芬看了兒子的來信後,也沒答覆,後來兒子一再來信講這件事,終於,他提筆一揮,在兒子的信末加添自己的意見,回覆道:

「紙紙家書只說牆,讓渠(*他)徑寸有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計,今見城牆不見王。」

舒芬借用秦始皇,勸戒兒子:你封封家書牽腸掛肚只為了牆下寸土,讓他一寸又何妨呢?畢竟人生易逝呀!

然而舒芬的年輕兒子收到父親的信後,並沒有共鳴。他念誦著父親回信中的詩,越念越氣,氣老爸在朝為官,卻懦弱無能!他一腔憤懣之情無處宣洩,就通通發洩在信上,恨恨地把信丟掉。

恰巧這信被鄰人撿了回來。鄰人一看就感受到舒芬高尚芬芳的品德,暗自慚愧,於是動手把自己建好的牆壁拆掉。這一來,兩家人互相禮讓,最終雙方各取牆基的一半土地,彼此相安如舊。

普天之下皆王土  再過些兒也不妨

楊翥(音同住)字仲舉,蘇州地方的布衣,年少時失父,生活貧困,隨著從軍的兄長戍守武昌,在武昌教授學徒,維持生計。他為人端厚謙沖,孝順母親恭敬兄長,地方人士都對他的孝弟品行讚不絕口。他對人寬和仁恕,別人冒犯他,他也沒放心上。

明朝內閣大臣楊士奇(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的大功臣之一)還沒有功名的時候,到處流浪,居無定所,生活困難。楊士奇來到武昌得到好心的楊翥的幫助。楊翥把自己教學的館舍讓給他教學,自己想辦法另覓他處去教。

楊士奇心中很感念楊翥的賢德,當他發跡顯貴後,就向朝廷薦舉還是布衣的楊翥。明宣宗下詔讓吏部考一考楊翥的實力,果然不錯,就授予楊翥翰林院檢討一職。後來楊翥累升編修、修撰,並參與編修三朝實錄,後來告老歸鄉。土木之變後,明景宗即位,那時楊翥年紀老大了,景宗讓他在家中拜禮部右侍郎,第三年,進位資善大夫禮部尚書並加俸,楊翥回朝廷,不多久又歸鄉,朝廷給他帶祿辭官退休。楊公德冠一時,受到郡邑上人士尊崇敬重。

《堅瓠集》的作者褚人獲和楊翥是同郡人,他在集中記載了一則楊翥的讓界詩。楊翥的鄰家蓋房舍,屋簷緊挨著邊界。每逢下雨天屋簷上的雨水就滴落他家庭院。楊公心中沒有把它當回事,然而他的家人屢有怨言。楊公勸慰說:「晴日多,雨日少。」鄰居的房子有一小部分蓋過界了,家人也鬧心,楊公又說:「普天之下皆王土,再過些兒也不妨。」可見楊公胸襟氣度之大。

《明史》中記載,楊翥身居六卿時,仍然沒有為自己建造房舍樓宇,住的還是借用的房舍;他有薄田半頃,收穫的稻穀僅僅夠一家人吃粥的份量。楊翥的沖淡無欲、樸素絕俗,襟度厚德為人敬仰。他死後,景帝很懷念他,召見他兒子子珒,授與蘇州主簿一職。

四鄰侵我我從伊  畢竟須思未有時

楊玢字靖夫,生活在唐末五代十國的時代。他在西川節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前蜀仕途順利,達到顯職。蜀國覆滅後,他隨同王衍歸順後唐,當時他已經年華老大了,獲得了工部尚書的職位。退休後歸返長安。當年舊居房舍有不少被鄰里侵占了,家中的子弟打算向官府提告訴,將寫好的狀子給楊玢看。

楊玢就在狀紙尾端批示道:「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試上含元殿基望,秋風禾黍正離離。」楊玢借景、借史付於詩中勸諭家中子弟:四方鄰居侵占我的土地我隨他去,靜心想想人生苦短,能占得幾時?不妨到前朝的含元殿[2]的殘基上去望望吧,當年的富麗輝煌,如今卻被一片繁盛茂密的秋草征服取代了。」他的子弟看了之後,也很受教,閉口不敢再提上官府告狀一事。

本文的三個主人翁的退讓襟度讓人景仰,在歷史上都留下了一抹光輝,供我們借鑑。

註釋:
[1]「楊玢」在一些筆記古籍中被誤植為「揚玢」。據《舊五代史‧明宗紀一》所記「以偽蜀吏部尚書楊玢為給事中,充集賢殿學士、判院事」,當以楊玢為正,而非訛傳的揚玢。

[2]當年的含元殿在哪呢?它是唐代長安都城大明宮第一正殿,極其輝煌富麗,是為長安城代表性的地標建築,也是當初大唐帝國舉行國家儀式和慶典的大殿。後來於唐僖宗光啟二年(西元886年)毀於戰火,存世僅二百二十餘年,如今只剩殘存的「殿基柱礎」。

資料來源:
《堅瓠六集‧讓牆基》
《堅瓠三集》
《明史‧列傳第四十》
明·楊循吉《吳邑志》(卷十·人物傳四)
《明史‧列傳第六十七》
楊文公《談苑‧楊玢詩》

@*#

─點閱【救世古鑑】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