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首位海景畫家:亨德里克‧科內利斯‧維姆

灰濛濛的天空,一艘全副武裝的荷蘭貨船疾駛在波濤洶湧的北海上;畫面描述的是亨德里克‧科內利斯‧維姆(Hendrick Cornelisz Vroom)的畫作《海上艦隊》(A Fleet at Sea)。風帆飽滿,水手們努力工作,確保船隻航行在正確的航線上。高高的桅杆上,有一面帶紅獅圖樣的金色旗幟在微風中飄揚,顯示這艘船來自荷蘭,很可能就是1597年啟航前往加勒比海和南美洲的紅獅號(the Roode Leeuw)。
船尾飄揚著紅、白、藍的荷蘭國旗,中心圖案是鹿特丹市政徽章,暗示貨船來自何方。
畫面遠處可見荷蘭西部的登布里爾港(the port of Den Briel),流至此處的馬士河(the Maas River)河道變寬後匯入北海。
我們還可認出這艘船的輪廓與1620年11月21日帶領英國清教徒登陸科德角(the Cape Cod)的五月花號相似。兩艘船都是福祿特帆船(fluyts),也就是荷蘭貨船。福祿特船外形呈梨子狀,類似西班牙大帆船(Spanish galleon),擁有兩到三根桅杆(註1)(mast)的方形帆索(square rigs)。福祿特船設計源自16世紀,目的是加大載貨空間和提升船員效率。
出色的海景畫家
2022年10月,美國華盛頓國家藝廊(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獲得了維姆的作品《海上艦隊》。
維姆是首位專精海景畫的荷蘭畫家,他描繪船隻和史詩般海戰場景的技藝精湛,臨場感十足。確實,海景畫也因他而開始流行起來。根據國家藝廊出版刊物描述,「維姆是17世紀後期海景畫的先驅」。
荷蘭東印度和西印度公司(the Dutch East and West India Companies)的船主、船長和股東都分別委託維姆創作,其中許多作品呈現荷蘭輝煌的黃金時代(the Dutch Golden Age),展示強盛的荷蘭海軍和商業。
維姆有些畫作在彰顯英國的海上實力,例如海軍大臣(the lord admiral)委託他在掛毯上創作一系列戰爭畫(preparatory drawings,預備素描),慶祝英國於1588年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Spanish Armada)。這些掛毯一直在英國會上議院(the House of Lords)展示,直到1834年一場大火,全數付之一炬。

就算描繪戰爭的場面或驚濤駭浪的大海,維姆也能創作出協調的畫面。

水手維姆
維姆出生在北荷蘭省的哈倫(Haarlem),父親是一名雕塑家和陶瓷藝術家。他早期大致追隨父親腳步,成為一名彩陶藝術家。
維姆19歲時登上一艘開往西班牙後又至意大利的船。值得一提的是,1585至1587年間,美第奇家族(the Medici family)成為他在佛羅倫斯的藝術贊助人。旅居意大利和法國期間,他繪製陶器,師從弗拉芒(Flemish)風景畫家保羅‧布里爾(Paul Bril),結識同樣來自哈倫的意大利杜林(Turin)薩伏依王朝(the House of Savoy)的宮廷畫家揚‧克雷克(Jan Kraeck),從他那兒獲得許多藝術靈感。
維姆也曾歷經一些冒險。有一次他航行到葡萄牙里斯本附近遭遇船難。當地人誤認他與船員是海盜,要把他們處死。好在維姆展示了他的一些宗教小畫作,才使當地人相信船員是基督徒而饒了他們的命。
身為經驗豐富的水手,維姆非常了解海洋元素:在不同的天候下,海風、海水和陽光會如何呈現。在海上度過無數時日,他知道如何繪製水手的工作以及船舶建築的每個細節。
維姆生動、充滿活力的海景作品,見證了帆船航行公海及至遙遠大陸的盛況,當然也見證了水手的夢想。
註1:帆船中的桅杆約在船中央,是直立的長桿。作用包括支撐帆、長臂起重機,高度可作為支撐瞭望台,裝設航行燈,懸掛海事旗發旗語,控制方位,架設天線或信號燈等用處。
原文:The 1st Dutch Artist to Specialize in Painting the High Seas: Hendrick Cornelisz Vroom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洛琳‧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美術和手工藝相關文章。關注北美和歐洲的藝術家和工藝師,如何在他們的作品中傳達出美和傳統價值觀。希望能為稀有而鮮為人知的藝術和手工藝品發聲,進而保存傳統藝術遺產。現居英國倫敦郊區,從事寫作。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