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定能戰勝天?「人定勝天」這麼多年你都解釋錯了!

文/愛麗Ally
「人定勝天」的翻譯應該是,當人有足夠的決心堅定地去做什麼事的時候也能夠改變原本天命的安排。(Ally愛麗授權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319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主持人:歡迎收看並沒有贊助商冠名播出的「傳統文化大會」,我是主持人小王,我們來認識一下今天的兩位選手,首先是中國九年義務教育出廠的現代選手代表小麗。另一位是穿越來的古代選手代表小愛。

好的,接下來,請聽題,成語「人定勝天」如何翻譯?

小麗: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

主持人:小麗請回答。

小麗:這個太簡單了!人定勝天就是「人類一定能夠戰勝大自然」嘛。

主持人:「人類一定能夠戰勝大自然」是正確答案嗎?

(答案顯示:錯誤。)

小麗:怎麼可能?!課本上就這麼教的啊!

主持人:課本上教的可不一定是絕對正確的,那小愛知道答案嗎?

小愛:剛才這位選手用了現代語法來翻譯了古代成語,很不幸,四個字全都翻錯了。

小愛:首先,「人定勝天」裡的「定」不是一定、肯定的意思。「人定勝天」這個詞在固定下來成為成語之前,還有很多類似的說法,比如「人強勝天」「人觽(音xī)者勝天」「人眾者勝天」等等。可以看出來,定、強、觽、眾都是人能勝天的條件,所以定在這裡不是一定的意思,而是安定、堅定的意思。還有「勝天」也完全沒有要戰勝天的意思,我們古人非常重視天人合一,順天而行,怎麼會想要打敗天呢?

在「人定勝天」最早的出處《逸周書》裡記載,周文王教導太子如何治國,先說了人要順應天地自然的道理,這樣在面對天災的時候,才能有足夠多的糧食儲備。

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不鹿弭不卵,以成鳥獸之長;畋漁以時,童不夭胎,馬不馳騖,土不失宜。土可犯,材可蓄,潤濕不穀,樹之竹葦莞蒲,礫石不可穀,樹之葛木,以為絺綌,以為材用。

像是山林的砍伐,要順應草木生長的需要,樹木不成材就不砍;捕撈魚類,要挑季節,不亂撒網,讓魚鱉可以成長;放過鳥獸的幼仔,讓它們可以長大;泥土可以作陶笵,材木可以積蓄。低濕地不能種穀,就種上竹子、蘆葦、水蔥、香蒲;礫石地不能種穀,就種上葛藤與樹木,用以織葛布、為材用。

生十殺一者,物十重,生一殺十者,物頓空。十重者王,頓空者亡。

如果有十個新生禽獸,只殺死一個充飢,還會有十倍的食物;如果只有一個新生禽獸,卻殺死了十個,那很快就什麼都沒得吃了。所以,有十倍食物的人會成為王者,而濫砍濫伐,肆意捕殺的人就會滅亡。

然後周文王才說:兵強勝人,人強勝天。也就是說,順應天地自然的王者才能讓國家的兵力和人力都強大起來,從而達到兵力強大可以抵禦敵人,人力強大可以抵禦天災的目的。在這裡「人強勝天」的天是指天災,而後來成語「人定勝天」的天主要是天命的意思。

所以「人定勝天」的翻譯應該是,當人有足夠的決心堅定地去做什麼事的時候也能夠改變原本天命的安排。

主持人:答得好!連出處都給了,小愛得一分!小麗加油,我們接下來還有一題,請聽題,舉出一個中國歷史上「人定勝天」的實例。

小麗:我我我我知道!

大躍進時期糧食畝產萬斤,以人力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主持人:啊呀,你不知道這是fake news(假新聞)嗎?後來餓死了4000萬人。這個不算,再給你一次機會。

小麗:那三峽工程呢,世界水利工程的奇跡,可以抵擋萬年一遇的洪水。

主持人:這個也是fake news,三峽工程不但擋不了小洪水,還造成了各種地震和洪災,這是妥妥的反例呀。來來,小愛有沒有例子?

小愛:有,明代的馮夢龍寫過一個唐朝的例子。唐朝的時候有個窮小子叫做裴度,他不僅年少的時候貧窮,而且有人給他看相之後發現,命理安排他最後會活活餓死,因為他嘴上有縱向的紋理延伸入口。

《喻世明言‧裴晉公義還原配》
如今說唐朝有個裴度,少年時,貧落未遇。有人相他縱理入口,法當餓死。後遊香山寺中,於井亭欄干上,拾得三條寶帶。裴度自思:「此乃他人遺失之物,我豈可損人利己,壞了心術?」乃坐而守之。少頃間,只見有個婦人,啼哭而來,說道:「老父陷獄,借得三條寶帶,要去贖罪。偶到寺中盥手燒香,遺失在此。如有人拾取,可憐見還,全了老父之命。」裴度將三條寶帶,即時交付與婦人,婦人拜謝而去。

他日,又遇了那相士。相士大驚道:「足下骨法全改,非復向日餓莩之相,得非有陰德乎?」裴度辭以沒有。相士云:「足下試自思之,必有拯溺救焚之事。」裴度乃言還帶一節。相士云:「此乃大陰功,他日富貴兩全,可預賀也。」後來裴度果然進身及第,位至宰相,壽登耄耋。

小麗:等一下等一下,縱向的紋理,難道是滅霸Thanos的同款?

主持人:小麗呀,讓人家說完嘛。

小愛:總之呢,漢朝的大臣鄧通和丞相周亞夫嘴上都有這種縱向的紋理,雖然他們倆活著的時候都曾經大富大貴,權傾朝野,最後還真的都是活活餓死的,所以按理說,這個裴度最後餓死的命運是跑不了的。

後來有一天,他去香山寺拜佛,在路邊的欄杆上竟然撿到了三條寶帶,一看就價值連城,這對裴度來說不是正好可以給自己改命了嘛。不過人家裴度雖然窮,但是他心術很正,他不想做損人利己的事,於是他坐在路邊守著,等失主回來。過了一會,果然有個女生一路哭著來找了,她說她的老父親遭了牢獄之災,自己好不容易借了三條寶帶要去贖罪,結果還給丟了,這不等於把老父親的命也丟了嘛。

裴度聽完趕緊把三條寶帶還給了這個女生,這個女生千謝萬謝,很感激地走了。

過了一些天,裴度又遇到了之前給他看相的相士,這一照面就給人家相士嚇了一大跳,他問裴度,你的面相完全變了,你最近做了啥好事?裴度告訴了相士他歸還了三條寶帶的事,相士說,怪不得,做了這麼大的好事,也救了人性命,積了功德,這個窮小子不但將來不會餓死,還會富貴兩全。

結果你猜怎麼著?

主持人/小麗:怎麼著?

小愛:裴度後來考上了進士,最後竟然當上了宰相,而且活到了耄耋(mào dié)的年紀,也就是八九十歲,壽終正寢。這個和他原本要被餓死的面相差距太大了,所以馮夢龍就說,面相不如心相。就算你有大富大貴的面相,要是做了虧心事,損了德,最後也撈不得好。也有面相不怎麼樣,命運本來窮困潦倒的人,但是做人心地端正,願意積德行善,最後也能得福報。這就是人定勝天的道理,不是面相不準。

主持人:哇,這個例子舉得太好了,恭喜小愛贏得比賽!唉,這也不能怪咱們小麗,人家課本上學的知識本來就是錯的,沒關係,咱們下次再接再厲。

主持人:來,小愛有什麼獲獎感言?

小愛:我們古人對神明、天命都是非常崇敬的,因為人是神造的嘛,所以人類怎麼可能把自己和老天擺在對立面上呢?

所以我們除了「人定勝天」還有「盡人事,聽天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等等說法。這些都代表了我們古人的天命觀,雖然天命的安排高於一切,但是人可以儘力而為,提升自己的德行,也許能改變命運的安排也說不定。

小麗:我看你們古代人就是缺少抗爭意識,怎麼就不能戰勝天了?試都不試一下,誰贏還不知道呢!|

小愛:古代還真有人試過和天叫板,但是下場不太好就對了。

《史記‧殷本紀》
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僇辱之。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獵於河渭之閒,暴雷,武乙震死。

商朝有個武乙王,《史記》裡記載,他非常的暴虐無道,蔑視神明,而且他當時就想要戰勝天。但是他一個凡人怎麼打敗天呢?於是他想了一招,做了一個木偶人,把木偶命名為「天神」,讓別人替木偶和自己下棋,那你想想,武乙身邊的人誰敢贏他呀?於是乎,毫無疑問地,武乙贏了棋,然後他就藉此來侮辱天。

這還不夠,他還讓人做了一個皮質的囊袋,裡面裝滿了血,吊在空中,用弓箭去射皮袋,說這是自己在「射天」。武乙以為自己很厲害,結果他在位才四年就被一道天雷給直接劈死了。

小麗:啊?雷擊?一個閃電瞬間電流10萬安培,電壓一億伏特,溫度2萬℃,電力相當於一個小型核電站的輸出功率,那死得一定很痛苦。

小愛:可不是,而且他死之後,商朝的國運就開始下滑,最終亡在了武乙的曾孫紂王的手裡。所以說,妄圖戰天鬥地的人,管你地位如何,一道天雷下來,再後悔就晚了。

小麗:學到了學到了。

主持人:好的,謝謝兩位選手,也謝謝各位收看這集並沒有贊助商冠名播出的《傳統文化大會》,我們下期再見!

─點閱【愛麗話五千】系列─

乾淨世界頻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7ckQslcxWceIfl1oh0c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