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最早指神童?什麼時候成了「女兒」的代稱

文/宋寶藍
刀筆吏王某每得到一筆不義之財,就會發生一件意外之事,將錢財消耗一空。(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16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如果您聽說誰家剛剛誕生了一個「千金」,當即知道這家的新生嬰兒是個女孩。說起千金的話題,這裡邊還有不少趣聞,不僅指貨幣,也曾指男孩,那什麼時候專稱發生了改變?

貨幣千金

《史記·平準書》中記載:「及至秦,分一國之幣為三等。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秦始皇帝統一六國後,隨即著手統一貨幣,將黃金稱為上品貨幣,名稱為「鎰」(合二十兩,一說二十四兩),銅錢稱下幣。「秦以一鎰為一金」,千鎰即千金。

到了漢朝時期,貨幣變革,將一斤黃銅稱為「一金」,價值萬錢。《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即漢王出價千金、封邑萬戶懸賞項羽的人頭。

在文化的演變中,「千金」融入了貴重、珍貴的意思。比如一飯千金、一諾千金等等。

那麼作為貨幣的千金,從什麼時候開始指代人了呢?

千金神童

根據《南史·謝弘微傳》記載,「謝朏幼聰慧,父親謝莊器之,常置左右」,南朝謝朏小時候聰慧過人,十歲就能吟詩工文,他的父親謝莊(421年—466年)很愛這個孩子,常常把他帶在身邊親自教導他。

有一次,謝莊帶著兒子謝朏去土山遊玩,看著眼前的美景,讓兒子即興作一篇詩賦。謝朏胸有成竹,拿起筆來一氣呵成。他不僅完美地寫出了詩賦,而且用詞考究,很有文采。

瑯琊王景文(即王彧)看過之後,由衷地讚歎說:「賢子足稱神童,復為後來特達」,意思是謝莊啊,你的這個兒子真是神童,以後一定會特別顯達的。聽到瑯琊王的讚美,謝莊很欣慰,撫摸著謝朏的後背說:「真吾家千金。」和人們今天說「真是我家的寶貝兒子」是一樣的意思。

謝家出了一個神童,謝朏的名氣一時風頭無兩。就連宋孝武帝也聽說了謝朏,於是在姑蘇遊玩時,便想考考這個神童,特別下令謝莊帶著謝朏一起伴駕出遊。

謝朏見到宋孝武帝還沒緩過神兒來,立即接到了一個任務,天子命他作一篇《洞井贊》。謝朏就坐在天子面前,輕鬆地作完了一篇。宋孝武帝御覽後,歡喜地拍手稱讚:「孩子雖小,卻是奇童。」

謝朏天資聰穎,自幼揚名天下,但並沒有成為「傷仲永」式的悲劇人物,後來他不僅出仕為官,官至尚書令、司徒,而且文學造詣深厚,堪稱一代文豪。因為謝父的一句話「真吾家千金」,人們便用「千金」代指聰慧的男孩這個用法到了元朝時才發生了變化。

千金小姐

元朝時期盛行元雜劇。在戲曲《薛仁貴榮歸故里》裏,第一次出現了將「千金」與女子聯繫在一起。

這齣戲曲的作者張國賓寫到:「小姐也,我則是個庶民百姓之女,你乃是宦官人家的千金小姐,請自穩便。」戲文裡以「千金小姐」代指身份尊貴的官宦之女。從此以後,在明清流行的話本小說中,以「千金」代指豪門世家女兒的用法便固定了下來。

關於千金小姐,另有一說和伍子胥有關。據說,在明朝戲曲(崑曲)《浣紗記》和《吳越春秋》中則記載了「千金小姐」的另一個版本。說的是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本是楚國的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建的老師。後來,太子建遭到奸人費無忌誣陷,正直的伍奢受到牽連。在費無忌的挑唆下,楚平王下令殺害了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和哥哥伍尚。而伍子胥出逃,準備投奔到別國。

伍子胥
《聖君賢臣全身像》伍子胥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伍子胥在逃難途中,由於饑困交加,曾向一位浣紗女乞討。浣紗女心生憐憫,慷慨贈予他飯食。伍子胥飽餐了一頓,臨走前允諾浣紗女日後必當報答,同時也希望女子能保守祕密,不要讓讓楚軍知道他的行蹤。

這位浣紗女子歎了一口氣,說:我和母親獨居了30年,堅守自身的堅貞清白,怎麼能夠贈送飯食給男子,做這種不合禮儀的事,實在令我難受,你快走吧!伍子胥離開後,回頭看浣紗女已經跳入溧水(另一說為楚軍至,浣紗女恐受辱,便抱石沉江而死)。看著眼前的一幕,伍子胥心裏悲痛交加,他咬破手指在石頭上寫下:「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

《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中記載了浣紗女捨身救伍子胥的故事。(柚子/大紀元)

時光飛逝,轉眼伍子胥成了吳國國相,率領大軍攻打楚國,為含冤而死的父兄報仇雪恨。大仇得報後,伍子胥來到浣紗女自盡的地方,向河中投下了千金,報答浣紗女的一飯之恩。伍子胥將一諾千金,一飯千金演繹到了極致。這就是「千金小姐」的來歷。從此無人再來撼動「千金小姐」的地位,並且沿用至今。@*#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