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9+1多少钱官网-双色球9+1多少钱开户-双色球9+1多少钱注册

萬神殿:聯繫上天與地球的舞台

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JAMES HOWARD SMITH撰文/吳約翰編譯
從羅通達城市廣場 (Piazza della Rotonda) 放眼望去,典型的神廟立面造型映入眼簾,三角楣飾(pediment)(門楣或屋頂上方的裝飾結構)位於正面一排八根石柱門廊(portico)上方。後方高聳著混凝土建造的巨型穹頂,穹頂內部由形似樂鼓的造型牆支撐,以厚磚和混凝土構成。(picturepixx/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439
【字號】    
   標籤: tags: , , ,

近2千年來,萬神殿(The Pantheon)給君王和人類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更是歷史上最重要的古典建築。萬神殿座落於羅馬市中心的羅通達城市廣場(the Piazza della Rotonda),於二世紀時由羅馬帝王哈德良(Emperor Hadrian)重建。

從廣場放眼望去,典型的神廟立面映入眼簾。三角楣飾(pediment)位於正面一排八根石柱門廊(portico)上方。石柱的底座是大型大理石,柱頂是科林斯柱頭(Corinthian capitals),而柱身則是以哈德良帝王從埃及進口的花崗岩建造。巨大的花崗岩石柱像樹幹般支撐著天篷(canopy),提供民眾遮雨避暑,以及聚會、碰面或休憩的場所。

立面石柱有大型的大理石底座,柱頂是科林斯柱頭(Corinthian capitals),柱身則是以花崗岩製成。(Taras Vychyna/Shutterstock)
巨大的花崗岩石柱像樹幹一樣支撐著天篷,提供民眾遮雨避暑,以及聚會、碰面或休憩的場所。(J.H. Smith/Cartiophotos)

正門入口後方高聳著一座混凝土建造的巨型穹頂。通過門廊石柱後,可見兩扇巨大的青銅門通往室內。室內牆壁展示來自古羅馬帝國各地深淺不一的大理石,彰顯哈德良帝王的影響所及甚遠。

正門入口後方高聳著一座混凝土建造的巨型穹頂。(Sean Pavone/Shutterstock)
穿過石柱後,可見兩扇巨大的青銅門(照片左邊)通向室內。(J.H. Smith/Cartiophotos)
室內牆壁展示古羅馬帝國各地的深淺不一的大理石,顯示哈德良帝王的影響深遠。(Shutterstock)

萬神殿內部空間之寬闊令人讚歎。直徑和高度皆是142英尺的球體,將室內空間呈現出完美的幾何造型。圓形象徵著精神的完美或神性,這樣的概念反覆出現在室內的設計。

直徑和高度皆是142英尺的球體,將室內空間呈現出完美的幾何造型。圓形象徵著精神的完美或神性,這樣的概念反覆出現在室內的設計。(J.H. Smith/Cartiophotos)

天花板向上延伸成一個巨大的穹頂,營造出寬闊的空間。穹頂頂端有一個直徑27英尺的圓形天窗(oculus),方便陽光進入室內,雨水也能灑落至大理石地板上,藉此強化與外部空間還有上方大氣層的聯繫。

隨著地球繞行太陽轉動,太陽光透過圓形天窗射進一道光束,投射成一個圓形光影在室內移動,就好像舞台上的聚光燈,提醒我們身處人世間這個舞台。

穹頂的圓孔天窗就像舞台上的聚光燈,提醒我們身處人世間這個舞台。(Martijn Smeets/Shutterstock)

穹頂下的大廳可見許多石柱、壁龕。位於二樓環繞的窗戶似乎跟外部的空間相通,讓人猶如置身於城市廣場的建築物之中,不像是在室內的感覺。

廣闊的空間喚起一種連結和完整的意涵。萬神殿以供奉眾神而建造,歡迎有信仰的人來到神的面前。

萬神殿前方的碑文提到,羅馬將軍兼政治家馬庫斯‧阿格里帕(Marcus Agrippa)在更早以前曾於此處委託建造一座神廟,但後來遭焚毀。(J.H. Smith/Cartiophotos)

原文:The Pantheon: A Stag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詹姆斯‧霍華德·史密斯(James Howard Smith),是建築攝影師、設計師、建築攝影網站Cartio的創辦人。他鼓勵大家欣賞經典建築藝術。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 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鎮(Cesky Krumlov),距捷克、奧地利、德國三國交界處不到50英里,是該地區建築遺產的傑出代表。小鎮歷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許多普通建築,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更大型的建築,包括兩座宏偉的修道院在內,更為小鎮增添了美感和歷史氣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