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夏至 長夏到 如何養心又養脾胃?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2847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一年四季的養生,中醫重視五行養生,五行對應季節和五臟的關係指出養生的重點,以掌握養生的功效。季節和五行、五臟的對應關係為何呢?四季中夏季和五行的對應比較特別,怎樣說呢,因為夏天對應火和土,夏至是分野的關鍵節點。夏天養生如何養心又養脾,照顧好基礎健康呢?

夏季養生的重點

五行養生對應季節和五臟的關係,簡單地說:春天為木,在人體為肝;夏天為火,在人體為心,長夏為土,在人體為脾胃;秋天為金,在人體為肺;冬天為水,在人體為腎。夏天對應火和土,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夏天的後半,也就是從夏至到立秋,是燠熱又多濕的「長夏」,人體外陽內陰,容易傷心又傷脾胃,所以在夏天的養生,可以說比其它季節要更用心調理,既要養心還要注重脾胃的養護。

夏天養心 夏至過後兼顧脾胃

從夏至之後到立秋之前,稱為「長夏」,是一年中暑氣最旺之時。所以夏至也是夏季養生的一個具有關鍵意義的時點。過了夏至之後,除了養心之外,還要注重養脾胃;古人說「夏天養心,長夏養脾胃」就是這個意思。

一、夏天養心,長夏養脾胃

夏季炎熱的天氣最容易干擾心神,讓人心煩。因為天熱,因為心煩就會使心跳加快、加重心的負擔,這也是夏季心腦血管疾病、肺心病的發病率高的原因,所以,夏季養生首先重在養心。

夏至到立秋熱氣和濕氣混雜,中醫認為長夏時濕熱之邪當令。暑熱易傷心的陰液,濕氣容易困脾。往往讓人會出現食慾不振,睡醒後仍覺疲累,四肢肌肉酸困沉重,時常覺得咽中有痰,皮膚出現癢疹,還有大便黏膩和腹瀉等症狀。因此,夏至養生要清心火,也要健脾胃。

食物進入身體先經過胃的研磨、消化之後,由脾將營養物質化為氣血,並且運送到全身,提供生命活動的動力。脾胃健旺、化源充足,各個臟腑功能則能強大,保持身心健康。脾胃一旦出了問題,不僅會影響食欲、睡眠、情緒,時間長了還會誘發全身性的疾病。

二、利用消暑清熱去濕的食物養生

飲食方面,夏天適合食用哪些食物來消暑清熱去濕呢?以顏色的五行屬性來說,紅色食物入心,黃色食物入脾胃,這是一個大要。胡蘿蔔、番茄、紅棗、紅豆、紅薏仁等等紅色食物,都有益氣養血、降血脂、改善心血管和血液循環的功效。黃色、甘味的食物入脾,五穀雜糧和根莖類食物中的澱粉質的自然甜味就是甘味,有裨益於健脾胃。

中醫建議豆類和夏天當令的食物都是好選擇,以下略加說明:

1. 紅豆:可以補血,也可以除濕,有健脾利水、清熱除濕的功效(綠豆清熱解毒),對水腫、黃疸等症狀均有幫助。

紅豆水雖然可以幫助消水腫,但不是所有水腫者都適合飲用紅豆水。(Shutterstock)
紅豆。(Shutterstock)

2. 黃豆:黃豆色黃入脾,兼入肝膽,中平疏洩,可養木氣和中氣,養津液。

3. 蓮子:具清熱、降火、利尿、治水腫之功效,且能提升食欲。

4. 苦瓜:苦瓜是夏季當令食材,氣味苦、無毒、性寒,好處很多,具有清熱祛暑、祛濕止癢、明目解毒、降血壓、降血糖、利尿涼血、解勞清心、益氣之功效。中醫有一說:吃苦旺心氣。在夏天吃些苦味的食物養心正是時候。

5. 黃瓜:黃瓜也是夏季當令食材,可抑制糖轉化為脂肪,讓人減肥。其內含的纖維能促進腸道對有害物質的排泄,抑制脂肪和膽固醇的吸收,有利於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6. 冬瓜:冬瓜是夏日中清熱解暑的代表性蔬菜,可利水消腫,而且冬瓜不含脂肪,且含有丙醇二酸成分,可抑制醣類物質轉化為脂肪,能防止人體的脂肪堆積。

7. 西瓜:西瓜能清熱解暑,除煩止渴,對於咽喉疼痛、口舌生瘡、風火牙痛、暑熱、小便不利等心火旺的症狀有療效。但是西瓜性寒,多食易積寒助濕,損傷脾胃陽氣,所以要節制,過猶不及。而且夏天時身體能量是「陽氣在外、陰氣在內」,傍晚就不要吃寒涼的食物,以免夜晚時身體陰氣加重讓身體不舒服。

三、夏天裡做這些事傷心、傷脾胃,宜禁忌:

1. 運動後馬上洗冷水澡。
2. 吃冰品、冰鎮食物,喝涼飲;早餐吃冰冷、生冷的食物。
3. 飲食過多,暴飲暴食不節制,用餐時間不規律。
4. 偏愛重口味、油炸、加工的精緻食物。
5. 長時間看電視、看電腦、打電動,缺乏運動。
6. 睡眠不規律;經常心情憂鬱,看不開、放不下許多事。
7. 抽菸、喝酒不忌諱。
8. 體重過重、肥胖而不在意。
9. 長日待在冷氣房裡不出汗,或頻繁進出冷氣房。
10. 過度疲勞後蒸三溫暖。

四、夏天調養身心、脾胃的好習慣:

1. 每天早晨6點─7點進行20分鐘背部日光浴(心兪穴、至陽穴為主)。
2. 少吹冷氣,讓汗能紓發。
3. 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笑口常開。
4. 利用晨光適度運動,鍛鍊身體。
5. 定時、定量吃三餐。
6. 細嚼慢嚥,常咽唾液。
7. 晚睡早起。

吃東西的時候,養成細嚼慢嚥的習慣,有益於養脾胃。(Shutterstock)
吃東西的時候,養成細嚼慢嚥的習慣,有益於養脾胃。(Shutterstock)

五、養生粥與養生飲

清代的名醫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古來中醫也說粥是養生聖品。吃粳米粥補體虛是上選之一。

粳米粥非常有助於夏天和長夏養生,益處如下:
1. 養脾胃、補胃氣。
2. 養陰生津、濡養五臟六腑。
3. 促進身體發汗排毒。
4. 利水、消脹氣。

明代大醫家李時珍還說,粳米和芡實一起煮粥,能夠益精強志,聰耳明目,通血脈,和五臟,並且讓氣色變好。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中寫道,貧窮的人,如果患上虛症,可以用濃米粥上層的湯,代替人參湯來服用,每每都有奇效。諮詢中醫師,依個人體質不同調配成合適的養生粥,對夏季養生是不錯的選擇。

據說清朝慈禧太后夏天經常感到身體倦怠、胃口不佳,禦醫為她開了一個方子「清熱化濕代茶飲」,有醒脾開胃的效果,讓她緩解炎夏不適症狀。可以諮詢中醫針對自己的體質,給開一二種夏季「清熱化濕」的養生飲,讓自己在燠熱的長夏裡享受健康舒適的每一日。@*#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 「六代樂舞」之首,就是黃帝的《雲門大卷》。據《史記》等典籍記載,黃帝以「雲」命名百官,軍隊也稱為「雲師」。 雲門即是天門,世上人都來自天上,《雲門大卷》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