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古代不賀夏至 節俗中蘊含什麼深機?

作者:容乃加
夏至落在每年6月21日前後,木槿盛開標誌夏至到來,提醒人「夏至一陰生」。(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339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夏至在每年6月20—22日之間到來,這時點標誌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可是古人卻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其中展現中華文化的哲學智慧。夏至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帶著這一季節標誌的特色節俗也應時而生。

夏至:一歲算來今夕短

夏至是夏天的第四個節氣,夏至日來臨表示夏天過了一半了,同時夏至也是一年中日最長夜最短的一天。《孝經纎》說:「夏至陰氣始動。」從天地陰陽五行的現象來說,從冬至以後直到夏至這半年之間,陽氣升而陰氣降;從夏至到冬至則是陽氣降而陰氣升的循環過程。夏至是黃曆五月中氣,五月之卦是姤卦,卦爻是五陽一陰,一陰起於下,表示「夏至一陰生」的現象。

夏至的夕陽;夏至一陰生。(Shutterstock)

由上可知,夏至來到也表示天地陽氣達到極點了,物極必反,從此陰氣起,陽消陰長。所以古人不賀夏至[1],這是一種悟道的智慧。唐代詩人元稹詩《詠廿四氣詩夏至五月中》反映夏至物候的同時也重點點出了天地陰陽消長的現象:

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龍潛淥水坑,火助太陽宮。
過雨頻飛電,行雲屢帶虹。蕤賓移去後,二氣各西東。

詩中「蕤賓」(音ruíbīn)是古樂十二律中的第七律,對應黃曆五月、地支中的「午」位,因此,指代黃曆五月端午節(蕤賓佳節)。端午節和夏至非常接近,也可能是同一天,五月五日午時處於天地純陽時點,陰陽未分,過了端午「二氣各西東」,陰氣漸萌而陽氣漸消。

在夏至物候中,有一種花的特色和夏至的陰陽變化現象相應,就是木槿。《禮記‧月令》記載「仲夏之月木槿榮」。在夏至蟬響轟鳴中,木槿展開明媚的花顏,傳遞仲夏的熱情,反射豔陽的光華。木槿這種夏至之花,又叫玉蒸、朝菌、日及、朝開暮落。花如其名,木槿花的豔麗只有一日榮光,短暫是她的宿命。看木槿花的一生,在清晨見光而榮,日中而衰,至夕就凋零了,唐詩人白樂天給木槿取了「無宿花」之名,傳達了美麗不過夕、生命無常的訊息。這種訊息也是夏至這節點傳遞給人間的提醒!

夏至之花木槿。(Shutterstock)

夏至常典  祭土地之神

中華文化善於觀察天地陰陽的演遞變化,實踐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學,先人從天象變化中尋求歸正人事之道,以求長治久安。

夏至一陰生,而且天氣炎熱、多雨,是病蟲害、水旱災害最頻繁的時期。《通典‧禮三‧郊天下》記載「夏至祀皇地祇(神)」。周朝就有夏至祭地典禮的記載,祭典在皇城外北郊舉行,天子率領群臣在夏至到皇城外北郊祭祀土地神,並祀祖先,虔誠祈禱風調雨順、民安物阜。為何夏祭在北郊舉行?因為夏至時,中原所見的太陽的位置到達了一年中運行軌道的最北方。(《通典》云:「夏至祭方澤於北郊者,以其日行躔次極於南北之際也。」)祭地的祭壇築成方形,稱為「方丘」,又稱「方澤壇」,表現「天圓地方」的概念。北京安定門外的地壇就是明清兩朝舉行夏至祭典的地方。

古人敬天敬地而自省己身,這種精神啟迪人類謙卑自保的生命智慧。

夏至節氣的習俗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四個節氣之一,古來就是重要的傳統節日「夏至節」,又稱「夏節」。從古以來,民間也有很多夏至的節俗,展現了順應天時過好日子的生活智慧。

吃粽子應天時節氣

晉朝到南朝,當時人在夏至和端午節日吃粽子。那粽子當時也叫角黍,是用菰葉(即筊白筍葉)裹黍米,泡在濃厚的草木灰汁(鹼水)中煮到熟爛。因為鹼性可以增強米粒黏稠性,煮好後粒粒米都黏在一起分不開了。周處的《風土記》記載這樣子象徵「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也就是對應了端午、夏至時陰陽循環剛好處在陽氣至極之時點的現象。反映了當時人對天地陰陽五行變化的敏覺。

夏至嘗新麥  日短夜長入心來

夏至時節小麥剛剛收穫,清香美味,人們期待吃麥嘗新,在夏至有吃麥粽、夏餅和夏麵的風俗。《吳江縣誌》記載:「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麥粽做成之後先祭祀祖先,並且用來互相饋贈嘗鮮。農家也吃「夏至餅」,擀麵做薄餅,烤熟之後夾上青菜、豆莢、豆腐、臘肉等等各種菜餚食用。清代《燕京歲時記》記載北京民俗說:「冬至餛飩,夏至麵。」俗諺說:「吃過夏至麵,一天短一線。」以吃麵反映夏至後日漸短夜漸長的現象。

俗諺說:「吃過夏至麵,一天短一線。」(Shutterstock)

吃夏至蛋健身一夏

民間傳說夏至吃蛋,能強身有勁。有的地區吃夏至蛋,將雞蛋煮熟剝殼後,加紅棗煮湯吃。俗諺說:「夏至吃蛋,石板踩爛。」有的地方在夏至當天早晨將雞蛋煮熟,然後用染料將蛋殼染紅,再用一個小網袋裝上,讓少年、兒童掛在胸前,直到中午或過午再剝殼吃蛋。

夏至避暑風尚

古人在夏至有避暑的風俗。唐代詩人韋應物詩《夏至避暑北池》描寫:「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在清代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而宋代百官更在夏至時放假三天。

南宋杭州都城人士多以登舟泛湖避暑。身上佩戴香囊、清香的茉莉花以驅蚊抑臭,同時攜帶畫扇驅熱,這種習尚延自遼朝北地,人有也互贈香囊的習俗。

南宋都城杭州人在避暑船上享用新鮮時令水果、涼湯、涼茶和冰雪兼賞荷、觀碧蘆。遊船多停在岸邊不駛入湖中,傍著柳密蔭深涼爽的地方,水釣玩耍,直到月上柳梢才返家。甚至也有人使用寬敞的畫舫、設置有涼蓆、高枕、快速洗浴的設施,整夜留宿湖心,盡興才歸。

小結
在一年之中,夏至日標誌陰陽循環消長,陽氣至極而陰氣生的重要轉變,節俗中也多反映了古人敬慎天地間陰陽變遷的生活態度,提醒自己生活的順應之道。

我們這些年來的夏天,大地異象頻發,非常不安寧。頻發的水旱災都是超常的災害,甚至改寫有史以來的災害紀錄比比皆是。另外,陰陽錯位的警訊,夏天下雪,冬天打雷,地震頻發,且異常現象頻繁密集令人怵目驚心。還有令人不解的,突然塌陷的地洞,找不見起因的地鳴……。

我們居住的大地已經山河變色:大江大河大湖的生態被過多的水壩、水庫、耕田……侵占摧殘,大山大嶺的空間磁場被森林砍伐、開礦採伐、核彈試爆、人工道路……改變攪亂。我們人以「建設之名」展現了「人定勝天」的狂妄自大;以「需要之名」取得了絕對的制高點,卻不解那些怵目驚心的警訊因何而發,更把警訊視以為常!如果我們從夏至節氣學得古人一絲絲對大地的虔敬和自制的能力,這也將是今天我們的大幸!

註[1]:《漢書》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夏至陰氣起,故不賀。」@*#◇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臘月裡虔誠祭灶神。圖為 清代周鯤繪高宗御題范成大祭竈詞 軸局部。(公有領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歷史時間長河中曾經發生過改變。這要從祭灶的歷史說起,先看一下祭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風俗有過怎樣的變遷?哪一種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傳遞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節氣的氣候與物候特徵有哪些呢?小寒補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來探一探,提供我們,歲末補冬的精神與物質之寶。
  •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哪些事適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