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讀唐詩】

千古一詩《遊子吟》是怎麼寫成的?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氣: 2099
【字號】    
   標籤: tags: , ,

《遊子吟》是出自唐中期詩人孟郊之筆。孟郊字東野,天寶十年出生於湖州武康(一說洛陽),個性狷介寡合,藝術天分在寫詩中得以揮灑。詩評者說他格致古淡,韓愈讚賞孟郊「天葩吐奇芬」。

孟郊一生寫了五百多首詩,以《遊子吟》一詩千古著名。每年母親節的時節,鮮明的孺慕之情,更是感動人,千古一心。孟郊怎麼寫的這首詩?這詩其實反映了他的人生故事的底圖,凝縮了他大半生的懸掛。

孟郊的父親是崑山縣尉,是古時縣長的佐貳官,職掌捕盜賊,調查犯法作亂的事,維護地方的治安。孟郊的母親操持家務,事事親為,省吃儉用。他們家的生活稱不上小康,說是貧窮也不為過。家境貧窮並沒有讓孟郊低眉俯首,更不能限制他洋溢的詩才,完成了不少詩篇。但是孟郊無意於科舉仕途,年輕時就隱居嵩山,自稱處士。

孟郊有一首《遊終南山》的詩,詩中寫道「到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顯然他喜愛質樸的生活之道,在大自然中開懷自在,功成名就在天地間只是過眼煙雲。

不過,孟郊心中對父母的劬勞一直掛念在心,一年年過去,掛念越來越深。他這一個遊子,如飄忽的雲,他的生活得不到安頓,不能反哺父母。他的自描詩「一生空吟詩,不覺成白頭」,反映了什麼呢?掛念著什麼呢?原來,他掛念父母,不想再給父母添憂,將近四十歲的他終於邁向科考之途。

在唐德宗貞元七年,孟郊回到故鄉湖州,他得到州縣的選舉,列於貢給朝廷的鄉貢名冊中。然而,接下來兩年進京參加科舉都落榜。

母親殷殷的鼓勵,讓他第三次出馬應試,終於登上進士榜,此時孟郊在四十五歲之年。

拳拳孝心 千古詩篇《遊子吟》

登科進士的喜悅,並沒有改變孟郊孤直的個性,他不會隨波迎合,不得權貴的關注眼神。未等及授官,他也就離開了長安返鄉去了。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孟郊50歲才得授溧陽縣(位於浙江宜興縣西)縣尉的職務。雖然當不上正官,總算這一生中第一次有了穩定的收入,能夠買得一畝薄田,造一間簡單的住家。這時的孟郊,終於能落實報答親恩的心願,能迎來母親受他奉養。孟郊的名作《遊子吟》一詩,就是在出任溧陽縣尉時迎接母親所作,詩的題注即「迎母溧上作」,詩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詩中的「寸草心」就是指子女奉養父母,恩報父母劬勞的一點棉薄之力的表現。孟郊到了人生半百,才得以奉養父母,隨侍左右,「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宛然為他代言:這樣的回報,相對父母綿綿無盡的、無私的照拂,算得上什麼呢?「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孟郊歷經半生苦寒的壓抑,窺見父母恩得報終有期,那份欣喜乍現,千萬倍於自身的榮譽!《遊子吟》傳誦千年,從孟郊半生苦吟中躍然而出,言有盡而意無窮,清代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給予此詩「全唐第一」的讚譽。詩人純孝之詩,得到天下人自來善良本心的認同,遂成千古不朽的詩篇。@*#

參考資料:《新唐書》《唐才子傳》《全唐詩》

─點閱【愛讀唐詩】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