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开奖查询-nba彩经-七星彩开奖结果

美國鍍金時代最氣派的建築:比爾特摩莊園

喬治‧范德比爾特的「比爾特摩莊園」是美國鍍金時代一處宏偉的歷史遺跡
BOB KIRCHMAN撰文/吳約翰編譯
比爾特摩莊園立面,遠處可見層層山巒。(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590
【字號】    
   標籤: tags: , , ,

喬治‧華盛頓‧范德比爾特二世(George Washington Vanderbilt II)是威廉‧亨利‧范德比爾特(William Henry Vanderbilt)最小的孩子。喬治在25歲時首次來到北卡羅來納州山區時便愛上了阿什維爾(Asheville)附近的高地。隔年與母親瑪麗亞‧路易莎‧范德比爾特(Maria Louisa Vanderbilt)再度造訪,開始購買土地建造鄉間別墅。

瑪麗亞‧范德比爾特想找一處氣候溫和、有溫泉的地方,而喬治則想找個「鄉下地方」。提到鄉間別墅,多數人認為是不太需要維護的簡易住宅。但如果你是美國首富之子,同時又是美國傑出企業家的孫子,可能會有更大的願景。

年輕的范德比爾特想建造一座能自給自足的莊園,成為永續發展的典範。眼見多處阿帕拉契森林(the Appalachian forest)殘破不堪,喬治開始研擬計劃來管理這塊土地。他在著名景觀設計師弗雷德里克‧勞‧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和護林先鋒吉福德‧平肖(Gifford Pinchot)的幫助下,設計出這座模範莊園,命名為「比爾特摩」(Biltmore)。名字的前半段來自荷蘭小鎮「比爾特」(Bildt),是范德比爾特家族祖先在舊世界時的居住地,再搭配盎格魯-撒克遜語用詞「連綿起伏的鄉村」(more)而成。

比爾特摩莊園占地12萬5000英畝,在奧姆斯特德與平肖的指導下成為莊園管理典範。附近居民因為照料這些美麗的花園而獲得工作機會,有一個村莊也因此富裕起來。范德比爾特聘請知名建築師理查‧莫里斯‧亨特(Richard Morris Hunt)設計他的宅邸,兩人更偕同前往歐洲尋找靈感和家具擺飾。

攝於1892年,從左到右分別是採購代理暨農業顧問愛德華‧伯內特(Edward Burnett)、建築師理查‧莫里斯‧亨特、景觀設計師弗雷德里克‧勞‧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喬治‧華盛頓‧范德比爾特(George Washington Vanderbilt)和建築師理查‧莫里斯‧亨特的兒子建築師理查德‧豪蘭‧亨特(Richard Howland Hunt)。(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莊園內的村莊還有其核心建築萬靈聖公會教堂(All Souls Episcopal Church)、馬厩、商店和奶牛場等都是由學院派風格(Beaux-Arts)建築師亨特設計。亨特選擇以羅馬式的哥德式風格(Romanesque Gothic style)設計教堂,而村莊和商店則仿照英國小村莊建造。

亨特在設計喬治‧范德比爾特的宅邸時,參考另一重要影響:法國羅亞爾河谷(the Loire Valley of France),那裡有15、16世紀建造的法式城堡(châteaux,譯註1)。其中布盧瓦城堡、舍農索城堡、香波爾城堡(Blois, Chenonceau, and Chambord)更成為打造這位單身百萬富翁住所的範本。布盧瓦城堡的樓梯塔(the stair tower)儼然成為新宅邸的特色。

宅邸樓高三層還有地下室,採質地細緻的印第安納石灰石(Indiana limestone)建造。250間客房占地四英畝。比爾特摩莊園是最早的「智能住宅」(smart house),因為它配有電、鎢絲燈泡、火災報警器、水路管道、冷藏設備和中央供暖系統等。

1895年,奧的斯公司(Otis Corporation)在宅邸安裝了客用電梯和貨梯。這些電梯不僅是北卡羅來納州阿什維爾最早使用的一批,而且至今依舊在使用。奧的斯公司仍在替莊園維護這些老電梯。

意大利花園(The Italian Garden),花園後方可見比爾特摩爾圖書館的露台。(Courtesy of 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圍牆花園(The Walled Garden),園內可見一座溫室花園。(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宅邸以當地開採的石材打造地基,手工鑿成三面方石塊(ashlar)。採用這種石材施工不易,但卻會讓地基看起來有粗曠感。針對宅邸主體,亨特選用印第安納石灰石打造,由印第安納州的哈洛韋爾石材公司(Hallowell Stone Company)開採,切割成塊後運往工地現場。

紐約詹姆斯‧辛克萊公司(James Sinclair & Company)負責生產和建造宅邸所需要的石材,石灰石總重五千噸,足以裝滿287節火車車廂。工地位在高山上非常偏遠,因此載運這些石材相當困難。但如果你是范德比爾特,不難想像可能為此建造一條鐵路,而這正是喬治‧范德比爾特做的。

這條鐵路長3英里,後來也為莊園到阿什維爾市區提供電車服務。石匠和砌磚工人的日薪高達3.5美元。儘管工程長時間持續進行著,然而,1,000名工人大軍,每週工作六天,建造這座豪宅終究耗時六年才完工。

宅邸屋頂的造型多元、精細繁瑣。現今遊客還可參加「屋頂導覽」,近距離觀賞許多石灰石雕像,造型有野獸、動物或人類等怪誕風格;還有雕刻精美的巨型煙囪。另外,石板瓦屋頂(slate roofs)非常陡峭,施工人員必須先將石板瓦捆綁好,再從屋頂內部帶往建築結構外施作。

1895年平安夜,喬治‧范德比爾特的莊園正式開幕,喜迎家人和賓客。聖誕節慶祝活動至今在比爾特摩莊園仍保有傳統。每年莊園都會在這個時節大大地布置一番。莊園有35間臥房、43間浴室及65個壁爐,待客之道堪稱一門高雅藝術。

莊園的維護和運作,需要一支盡職負責的僕人團隊。女傭們的宿舍在四樓,薪酬都以「紐約工資」的標準計算,比當地工資高。

鳥瞰圍牆花園(the Walled Garden),遠處是藍嶺山脈(the Blue Ridge Mountains)。(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莊園建成三年後,喬治與荷屬新阿姆斯特丹總督(Governor of Dutch New Amsterdam)彼得‧斯圖維森特(Peter Stuyvesant)的後代伊迪絲‧斯圖維森特‧德萊瑟(Edith Stuyvesant Dresser)結婚。他們唯一的孩子科妮莉亞(Cornelia)出生於比爾特摩。一家三口喜歡招待訪客在此盡情享受各種活動。莊園裡有室內游泳池(沒有過濾系統,所以只有客人到訪時才注滿水,然後再排乾直到下次聚會)、保齡球館、撞球室、冬季花園溫室,以及氣派的喬治‧范德比爾特圖書館。

喬治‧范德比爾特年輕時就是一位像托馬斯‧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般博覽群書的藏書家。他12歲時已會在小筆記本裡記下讀過的書籍。某位紐約記者這樣評論他:

「他是個書迷、好學的學生。……因為沒有讀完大學,所以他對書本的熱愛完全來自於自己。儘管沒有忽視學校教育,但也沒超出當時一般人高中畢業的程度。然而,我一點都不懷疑,他是國內首屈一指的讀書人」。

實際上,喬治‧范德比爾特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

宴會廳(The Banquet Hall),位在比爾特摩莊園內。(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喬治懂八種語言,平均一年閱讀大約81本書。他擁有23,000本書籍,而圖書館的藏書還不及他的一半。圖書館的藏書約10,000冊,氣勢宏偉,長72英尺,寬53英尺,天花板高27英尺。

書籍主題包含歷史、藝術、建築、景觀設計、林業、自然、室內設計、旅遊、文學、宗教、哲學、外語等等。從藏書中我們可略知一二喬治的興趣廣泛。

圖書館的天花板畫「極光戰車」(The Chariots of Aurora)是畫家喬瓦尼‧佩萊格里尼(Giovanni Pellegrini,1675-1741)的作品,來自意大利威尼斯庇薩尼宮(the Palazzo Pisani)的宴會廳,經修復後運到阿什維爾安裝。木製壁爐架上的雕刻紋飾與壁爐裡的鐵藝雕塑,由奧地利出生的雕塑家卡爾‧比特(Karl Bitter)操刀。螺旋樓梯可爬升到露台樓層;空間兩側都有露台,且隱藏式走道在煙囪後方與露台相連。

比爾特摩莊園圖書館(The Biltmore House library)展示了范德比爾特收藏的10,000本書,以及天頂畫作「極光戰車」,18世紀畫家喬瓦尼‧佩萊格里尼的作品。(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比爾特摩莊園被喻為「美國的唐頓莊園」(America’s Downton Abbey )(譯註2),成為鍍金時代奢華生活方式的象徵。莊園大部分裝飾和布置就像是一座宏偉的英式莊園。

冬季花園(The Winter Garden)是座大型八角溫室花園,位在莊園一樓中央,以維多利亞風格設計。園內有一座噴泉和卡爾‧比特的雕塑作品「偷鵝男孩」(Boy Stealing Geese )。1924年,科妮莉亞‧范德比爾特(Cornelia Vanderbilt)和約翰‧塞西爾(John Cecil)便是在噴泉旁舉辦婚宴。

冬季花園(the Winter Garden),園內棕櫚樹占多數。(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早餐室(The Breakfast Room)。(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氣派的樓梯。(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喬治、伊迪絲、科妮莉亞一家三口都不是那種「無所事事的富人」。年輕的喬治在史泰登島的新多爾普(New Dorp on Staten Island)經營家族農場。他年紀輕輕,求知若渴,研讀藝術、建築、音樂、農業、園藝和文學等知識。

隨著喬治對不同學科的知識愈益豐富,他開始對提高識字率產生濃厚興趣。他在年輕時就捐贈土地給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Columbia University’s Teachers College),也捐款給該大學的醫學院。紐約最早的公立借閱圖書館由他創辦,後來成為紐約市立圖書館的一部分。

喬治想讓世界變得更好的願景來自於終生學習的啟發,體現在比爾特摩的商店和村莊裡。他和伊迪絲在比爾特摩創辦企業,為當地居民提供教育和就業機會,始終以自給自足的社區願景為目標。

伊迪絲於1914年創辦「比爾特摩酪農月光學校」(Biltmore Dairy Moonlight School),教導莊園裡目不識丁的工人閱讀。她還創辦了比爾特摩家政學院(the Biltmore School of Domestic Science )培訓專業管家。她非常尊重在莊園裡工作的工人,給予豐厚的酬勞,更在聖誕節時為他們的孩子們舉辦特別晚會。

如今,范德比爾特家族仍持有莊園的所有權,由喬治和伊迪絲的孫子及其子女負責管理,延續祖父母當時建立的模式經營──親切有禮。雖然沒有人真正住在這座擁有250間客房的豪宅裡,但比爾特摩莊園每年仍接待為數眾多的訪客。

宴會廳。(The Biltmore Company提供)

譯註:
1:法式城堡(châteaux)指的是法國莊園領主的宅邸,或是紳士、貴族的住所,不一定擁有防禦設施。
2:《唐頓莊園》是英國嘉年華電影公司為英國獨立電視台(ITV)製作的時代迷你劇。時間設定在1910年代英國君主喬治五世(George V)在位時約克郡一個虛構的莊園──「唐頓莊園」。

本文最初發表於雜誌《美國精華》(American Essence)。

原文:Biltmore House: The Vanderbilts’ Magnificent Monument to America’s Gilded Ag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鮑勃‧基希曼(Bob Kirchman)是位建築插畫家,他和妻子帕姆(Pam)居住在弗吉尼亞奧古斯塔。目前在奧古斯塔基督教育自學小組(Augusta Christian Educators Homeschool Co-op)教導學生工作室藝術(studio art)。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 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鎮(Cesky Krumlov),距捷克、奧地利、德國三國交界處不到50英里,是該地區建築遺產的傑出代表。小鎮歷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許多普通建築,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更大型的建築,包括兩座宏偉的修道院在內,更為小鎮增添了美感和歷史氣息。
  • 克拉約瓦藝術博物館(Craiova Art Museum)是羅馬尼亞的[ascii]著[/ascii]名景點,收藏著該國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繪畫和雕塑,時間跨度從中世紀到現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