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吃「苦」嘗新過小滿 善用五行保健之道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1189
【字號】    
   標籤: tags: , ,

立夏之後的節氣是「小滿」,它是二十四節氣中進入夏季的第二個節氣,每年約在陽曆5月20日到22日之間交節。「小滿」節氣是一個和農業生產緊密相關的節氣,節物時鮮對應到健康生活之道,淵源流長。這時節,也是吃「苦」嘗「新」的好時節,古來的神傳文化豐富了小滿的內涵。

小滿

「小滿」這個名稱,讓人萌生出青春的氣息、等待、向上的美好感受。小滿時節到,傳達了幾種物候訊息:

萬物小得盈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小滿得名由來:「四月中,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農諺說「小滿櫃,芒種穗」,「做櫃」是含苞的意思,就說副熱帶地區的稻穀即將結實。

還有農諺說「小滿麥滿仁」,指「冬小麥」漸漸黃熟。《禮記‧月令》說黃曆四月「麥秋至」,「麥秋」是指麥的收穫季節。古來有一些俗諺,比如:小滿三日望麥黃、小滿十日滿地黃、冷收麥熱進倉……等等。都是形容冬麥在小滿時節一天又一天快速轉變成熟,等人來嘗新囉。

小滿吃苦嘗新 保健身心防未病

小滿時,新麥做成新麵待嘗新,此外苦菜正當令。《逸周書‧時訓解》記載:「小滿之日,苦菜秀。」苦菜含有苦味營養豐富,「褊苣」「買菜」「老鸛菜」「苦荼」「游冬」「山萵苣」「鵝仔菜」,等等稱呼都是屬於苦菜。

吃苦菜成了古代中國民間小滿時節風物詩。中醫有一說:吃苦旺心氣。夏季養生重在養心,小滿時吃適量的苦菜,正得時宜,符合天人合一的養生食補原理。吃苦菜、嘗新麥,形成吃「苦」嘗「新」的小滿習俗。

小滿時,中國民間有吃苦菜(苦苣、苦菊)的習俗。圖為一種苦苣。(shutterstock)

另外,清人的竹枝詞:「枇杷黃後楊梅紫,正是農家小滿天」,還有「小滿三鮮,黃瓜、蒜薹、櫻桃」,都指出了小滿的時鮮蔬果,是最得天時地利的當令食材,利益身心保健。

五行養生當令時鮮

楊梅和櫻桃都是紅紫色的水果,從五行保健來說,紅色入心,是適合夏天補心的水果。楊梅營養豐富,果肉中含有8種對人體有益的胺基酸、粗纖維、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鎂,還有鈣、磷、鐵含量要高出其它水果10倍以上,有助於補血。它的果酸既能開胃生津,消食解暑,又有助於減肥。紅紫色的櫻桃有水果中的「黑鑽石」之稱,營養價值很高,富含維生素C又能幫助補血,富含鉀能平衡體內鈉鉀的比例預防高血壓,有益保健心臟,還可以緩解疲勞、助眠,是適合夏天補心的水果。

瓜類食物是夏季補水聖品,在夏天盛產,很適合在夏天食用。同時,黃瓜含有苦味素,可以降火瘦身,黃瓜特有的成分「丙醇二酸」,能預防脂肪生成,因此黃瓜堪稱為超級抗肥食物,但身體虛寒的人切忌生吃,也要少吃。蒜薹中還含有辣素、大蒜素,具有消毒殺菌的作用。蒜薹又稱蒜毫,是大蒜的花莖。蒜薹的營養豐富,具有溫補作用,能溫中下氣,補虛、活血以及調和臟腑,對於預防冠心病、動脈硬化、降血脂,通便防痔等有一定作用,是養護心臟血管的好食物,很適合夏季養心之用。蒜薹具有溫補作用,適合腸胃虛寒的人食療。

節氣養生重在預防未發之病。上天為我們準備的當令時鮮,其中都蘊藏有節氣養生的養分,天人合一的道理,等待人們好好利用。

梅雨季節要開始

俗諺說「小滿雨水相趕」,指的就是小滿也是梅雨季來臨的時節,家中也要作些防霉除溼的準備。事先做好疏通排水溝渠、清理雜草、垃圾,可減低梅雨期間農作物的損失。

節氣與民俗

明代姚士粦《見只編》說小滿的節俗:「祈穀父,禳蠶母,助之導利農桑。」祈穀父就是人們祈求豐收之神神農大帝,保祐作物的豐收;禳蠶母即祈求蠶神保祐蠶絲順利生產。

周代《禮記‧月令》記載在黃曆四月后妃要在祭祀中獻繭。四月裡一年中重要的養蠶取絲已經完成了,可以開始紡織製衣了,所以舉行祭典感謝天神賜福。這也是小滿民俗中祭祀蠶神的歷史源由。

人們傳說黃曆四月二十六日,是神農大帝誕辰。神農大帝是中華民族的遠祖炎帝神農氏,他教民務農,並且親嚐百草作草藥,為生民解決疾病之苦。據說神農氏天生就擁有神通。在出生三個時辰後,他便能開口說話;五天後能行走;七天後就長出了牙齒。在三歲玩耍時,他便展示了農業種植的技巧。神農氏天生具有聖人之德,後來被推舉為王。

神農嘗百草。(公有領域,Shutterstock/大紀元合成)

遠古的歷史《路史‧卷十二》記載,神農氏在淇山之陽,向天祈求降給人民可以久食之穀。《逸周書》記載,神農之時,天下粟雨(粟是穀實的總稱),神農用這些天賜之穀播種,教導人民耕種,人民終於得到穩定的食物來源。他還發明了農具幫助人民農耕更加順遂。

那個時候,人們對治療疾病的藥物還一無所知。《搜神記》說,神農氏有一條赭紅色的鞭子,他用這條鞭子掃過百草,就能知道它們的特質是平和或有毒,是寒涼或溫熱,以及它們的氣味如何等等特質。

神農氏走訪各地親嚐各種草藥,辨別藥效。他曾經在一天之內嚐了七十種有毒的草藥,都神奇化解了。(《綱鑑易知錄》)同時,他還親自調查各地水源的甘苦特性,以便人們選擇使用。從此,民眾患病普遍可以得到醫治,生活得更加安樂,神農氏也成為中藥鼻祖。

神農還製作了一把七弦琴,彈奏出美妙聖潔的樂音,可以安撫人民的心靈,驅除邪念,提昇性靈。音樂也成了預防疾病的精神藥方。

神農吃苦嘗辛為人民解難,促進人民的生活幸福,和小滿節氣吃「苦」嘗「新」的特色巧妙應合!《太平御覽‧炎帝神農氏》記載:「神農不貪天下,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自貴於人,天下共尊之。」神農聖德,他一心為民,竭盡一己的智慧帶給人民安穩幸福的生活,但是他不顯揚自己,不貪天功,因此得到天下的尊仰。

後語
易理說「滿招損」,當生命循環處在將滿而未滿之時,一切奮發向上,是充滿希望的青春昂揚時期,是人生最好的時期。初夏小滿時節,陰陽調和,農作物小盈滿,展望收穫期,正是充滿希望的青春好時光。
@*# ◇

─點閱【二十四節氣】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臘月裡虔誠祭灶神。圖為 清代周鯤繪高宗御題范成大祭竈詞 軸局部。(公有領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歷史時間長河中曾經發生過改變。這要從祭灶的歷史說起,先看一下祭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風俗有過怎樣的變遷?哪一種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傳遞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節氣的氣候與物候特徵有哪些呢?小寒補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來探一探,提供我們,歲末補冬的精神與物質之寶。
  •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哪些事適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