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傳統藝術:「崇高」的天頂壁畫

LORRAINE FERRIER撰文/吳約翰編譯
意大利羅馬聖依納爵堂(the Church of Ignatius of Loyola)天頂壁畫(局部)。(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468
【字號】    
   標籤: tags: , , ,

抬頭仰望羅馬聖依納爵堂(the Church of St. Ignatius of Loyola)中殿的天花板,你會目瞪口呆,因為天堂好像真的就在眼前。然而,仔細端詳後會發現,其實中殿並沒有建造穹頂或拱形天花板。耶穌會士兄弟安德里亞‧波佐(Andrea Pozzo,1642─1709年)以繪畫技巧和數學計算(透視法)完成創作。波佐的天花板彩繪是「幻視法」(quadratura)的最佳例子。這是一種結合錯覺和真實的繪畫技巧,在牆壁或天花板上繪製幾可亂真的建築和雕塑品。

波佐在中殿的天花板上,描繪基督和聖母瑪利亞歡迎耶穌會的創始人依納爵‧羅耀拉(St. Ignatius of Loyola)來到天堂。上帝將光發送給基督,基督則散發光芒照亮整幅畫面。其中有一道光芒映入依納爵的心臟。此外,基督也朝著代表歐、亞、非、美四大洲的寓言圖案發出光芒,象徵慶祝耶穌會傳教任務遠播。

意大利羅馬聖依納爵堂(the Church of Ignatius of Loyola)天頂壁畫(局部)。(Shutterstock)

壁畫裡的諸多場景展示了依納爵的人生逐步昇華至神(Apotheosis)的過程。藝術家波佐透過教堂的壁畫延伸這個主題,他描繪舊約聖經裡的人物,例如:朱蒂思和荷羅佛納(Judith and Holofernes)、大衛和歌利亞(David and Goliath)、雅億和西西拉(Jael and Sisera),以及參孫和非利士人(Samson and the Philistines)等,進一步鞏固了當時反宗教改革時期的羅馬天主教的信仰。

安德里亞‧波佐的習作《聖依納爵堂拱頂的幻視建築》(Illusionistic Architecture for the Vault of St. Ignatius),1685年或1690年創作。鋼筆、灰色和棕色墨水、灰色淡墨素描、兩張厚簾紋紙拼接;19 3/4英寸×35 7/8英寸。羅伯特和安妮‧巴斯致贈(Robert M. and Anne T. Bass),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公有領域)

波佐的巴洛克幻視藝術傑作,以及他的透視權威著作《透視法:畫家和建築師》(Perspectives of Painters and Architects)(兩冊),對後世的天頂壁畫影響深遠。

宣揚正義的傳統

波佐的繪畫來自數百年的傳統。根據傳統,歐洲各地的藝術買家,經常委託藝術家裝飾著名的建築物。這一系列裝飾的主題可能包括鼓勵信仰、崇尚愛國主義、道德等,同時也讚揚國家的領導者、王室成員或偉大的歷史人物。藝術家把包括天花板在內的所有建築物表面都當作畫布,傳達委託的任務。

卡羅‧卡羅內(Carlo Innocenzo Carlone)的習作《聖女歐斐米封神》(The Apotheosis of Saint Euphemia),約1759年創作。鋼筆用淺棕色墨水搭配石墨做淡墨素描,再以筆尖塗上一層深灰色加強,另外可見奶油簾紋紙(cream laid paper)上用紅色粉筆畫的方格線;31 7/8英寸×22英寸。藝術贊助永恆基金(Patrons’ Permanent Fund)沃爾夫岡‧拉金(Wolfgang Ratjen)收藏,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公有領域)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正在舉辦新展覽,名為「仰望:天頂壁畫習作,1550─1800年」(Looking Up: Studies for Ceilings, 1550–1800),探究用壁畫裝飾天花板的傳統。美術館此次展出大約30幅畫作,包括安德里亞‧波佐為羅馬聖依納爵堂拱頂設計的幻視建築。同時,這些作品也顯示了天頂壁畫用來裝飾建築物這項傳統的發展過程:從建築物的骨架到巴洛克風格的幻想和戲劇場景,再到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幾何與理想化場景。

展出的圖稿也顯示藝術家在繪製這些大型的天花板作品前是如何做準備的。其實,就像他們在畫布上創作一樣。首先,他們會畫初稿,然後發展出建築設計,有時還會研習細部人物。例如,意大利畫家利維奧‧雷蒂(Livio Retti)精心為他的壁畫《美德與神聖智慧的勝利》(The Triumph of Virtue and Divine Wisdom)繪製習作,內容呈現擬人化的「智慧」女神在制高點,掌管所有「美德」女神。「智慧」的正下方,有位「美德」正在對抗及踩踏「惡習」。雷蒂這幅天頂壁畫成品,現位於德國南部斯圖加特(Stuttgart)東北邊施韋比施哈爾鎮(Schwäbisch Hall)的市政廳。壁畫的主旨在提醒議會的公僕要履行公民義務。

利維奧‧雷蒂的習作《美德和神聖智慧的勝利》,1736年創作。鋼筆、棕色墨水、以石墨做棕色淡墨素描、簾紋紙;17 1/2英寸×21 1/4英寸。藝術贊助永恆基金,沃爾夫岡‧拉金收藏,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公有領域)

意大利畫家路易吉‧加爾齊(Luigi Garzi)的習作《雲端上的錫耶納聖加大利納》(St. Catherine of Siena on a Cloud),以黑色粉筆繪製。構圖中展示她全神專注地凝視亞歷山大聖女加大利納(S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和聖子基督的顯像。加爾齊的這幅成品,位於意大利那不勒斯福米耶洛(Formiello in Naples, Italy)的聖加大利納堂(the Church of St. Catherine)。錫耶納的聖加大利納虔誠地仰望視野上方展開的天堂。畫面也在提醒造訪教堂者要重視信仰。

路易吉‧加爾齊的習作《雲端上的錫耶納聖加大利納》,約1696年創作。黑、白色粉筆、藍色簾紋紙;15 1/4英寸×10 5/8英寸。致贈給羅伯特‧洛珀與艾爾莎‧梅隆‧布魯斯基金會(Robert B. Loper and Ailsa Mellon Bruce Fund),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公有領域)

觀展者還可以仰望美術館的天花板,一瞥來自波佐繪製的聖依納爵堂中殿天花板壯觀的壁畫。儘管只是照片輸出,你依然能感受到這令人讚歎的天花板,以及這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傳統。

展覽主題:「仰望:天頂壁畫習作,1550─1800年」,即日起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展至7月9日。如需額外信息,請上網站NGA.gov

原文:Europe’s Lofty Ceiling Masterpiece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洛琳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美術和手工藝相關文章。關注北美和歐洲的藝術家和工藝師,如何在他們的作品中傳達出美和傳統價值觀。希望能為稀有而鮮為人知的藝術和手工藝品發聲,進而保存傳統藝術遺產。現居英國倫敦郊區,從事寫作。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米開朗基羅在一封1554年寄給瓦薩里的信中寫道:「……畫與雕刻再也不能安撫,我的靈魂全心全意的轉向神聖的愛,在十字架上展開了雙臂接納我們。」藝術雖然無價,真正不朽的還是神的永恆慈悲。
  • 沿著西斯廷禮拜堂高高的筒形拱頂外沿,文藝復興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畫了十二位先知——七男五女。在藝術家筆下,這些人物或深思,或閱讀、書寫,聆聽上帝對他們說話。
  • 西恩納市政廳議會大廳牆上的壁畫洛倫澤蒂與喬托( Giotto, 1267─1337 年)身處同一時代,而洛倫澤蒂開始繪製西恩納市政廳議會大廳牆上的壁畫時,正逢文藝復興揭開序幕。這幾幅壁畫描繪近300位人物,寓言角色位於較高的位置守護著西恩納的百姓,這些在城市或鄉下從事日常活動的百姓。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