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病入膏肓:巫人看到晉景公的夢境 行不義將被取命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1306
【字號】    
   標籤: tags: ,

常言形容人「病入膏肓」,或說「病在膏肓」是指一個人已經無藥可救了。病勢已入膏肓,命將危矣!膏肓是在人體的什麼地方?為什麼「病入膏肓」就無藥可救?這成語是出自《春秋左傳》的老故事,一起來回顧歷史認識成語故事。

莊姬向晉景公進讒言毀謗誣陷大夫趙同、趙括。(莊姬是趙同、趙括這兩兄弟的侄媳,她的醜事被兩兄弟知道了。)晉景公聽信她的讒言殺了趙同、趙括全族。

二年後,晉景公夢見一個厲鬼,披散一頭長到地面的長髮,捶胸暴跳,對晉景公說:「你做了不義的事,殺了我的孫子,我的孫子何罪之有?我已經請示了天帝,來取你的命。」說著,厲鬼破壞大門接著又破壞寢門,徑直走了進來。晉景公驚慌失措,跌跌撞撞躲進內室,厲鬼又破壞內室的門,眼看就要攫住他了。

晉景公驚出一身冷汗醒了過來,原來是一場惡夢。雖然是夢,但是夢中情境歷歷在目,把晉景公嚇出病來,病得不輕。他召來桑田地方的巫人問病因,結果巫人所卜竟然和他所夢是一樣的。

景公驚懼,問道:「有辦法制服這個鬼嗎?」巫人說:「這鬼是晉國先世功臣,這事他已經請示了天帝,制服不了。」

景公又說:「那麼寡人的病體吉凶將如何呢?」巫人說:「恕小的直言,主公這一病,恐怕吃不到新麥了。」

這時一旁的臣子厲聲呵叱巫人說:「你妖言惑亂國君,若主公吃到新麥,就治你死罪。」巫人被轟出宮外。

晉景公聽說秦國有良醫,就向秦國求醫。秦桓公派遣醫生高緩前往為他治病。在秦醫未到時,晉景公又作了一個相關的夢。夢中,他的病化成二個童子。一個說:「那個良醫,會傷害到我,怎麼辦?往哪逃?」另一個說:「躲到肓之上、膏之下,像我一樣怎麼樣呢?即使有良醫,對我們也無可奈何!」晉景公驚醒後,就感覺到胸膈間疼痛萬分,坐臥不安。
(膏肓是人體的兩個部位,「膏」在中醫上是指心下的脂肪,「肓」是指膈上薄膜。)

秦醫到了晉國,診察晉景公之後說:「病沒辦法治了,在肓之上、膏之下,在人體中這兩處不可攻,用針不及,用藥不到,治不了。」景公聽了秦醫診病的結果和他的夢境相符,不禁稱道:「唉,真是名醫!」送給他厚禮,送他回秦國。

這一年夏天小麥收成的季節到了,晉景公想吃新麥,就派人獻麥,讓廚子料理。這時他召來桑田的巫人,展示新麥給他看,說道:「你看新麥已經收成了,寡人就要吃新麥了。你說寡人吃不到新麥,該當死罪。」然後將桑田巫人送斬了。

就在晉景公要進食新麥的時候,突然感到肚子很脹,急急去上廁所。結果心、膈的膏肓間大痛,讓他支持不住,掉入糞池淹死了。

這天早晨,朝中有一小臣作了一夢,夢見背著晉景公登天。這一天中午,這個小臣把晉景公的屍體背出了廁坑。

《左傳.成公十年》的記載留下了「病入膏肓」這個成語典故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病入膏肓的原因在於道德上的失德,反映給我麼這麼個理:心生病了人就生病了,心患大病人也就無救了。

(「病入膏肓」出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

資料來源:《春秋左傳‧成公十年》《春秋左傳三家注‧成公十年》
@*#

─點閱【成語故事】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