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建築典範: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宮

文/阿麗亞娜‧特里布韋特(ARIANE TRIEBSWETTER) 翻譯/陳遇
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佛羅倫薩的舊市中心裡,矗立著雄偉的美第奇故居,這座宮殿堪稱文藝復興民用建築的典範。 (JJFarq/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789
【字號】    
   標籤: tags: , , ,

美第奇家族是推動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重要推手,這個以銀行業起家的強大家族在十五至十八世紀期間統治著意大利托斯卡尼的重要商業城市——佛羅倫薩(又譯佛羅倫斯)。在他們統治期間,將佛羅倫薩帶入了黃金時代,而他們對於藝術的崇尚也在歐洲興起了古希臘羅馬藝術的熱潮。在他們的贊助下,留下了許多美麗的藝術遺產,像是米開朗基羅的許多經典作品、「文藝復興雕刻之父」多那太羅的雕刻等。甚至連美第奇家族自己的居所(至1659年)——美第奇-里卡迪宮(the Palazzo Medici Riccardi),又稱美第奇宮(the Medici Palace),也是至今建築課堂中重要的經典案例。

1444年,美第奇家族的大家長老科西莫(Cosimo the Elder)委託建造了這座宮殿,作為家族的私人住所。這座宮殿位於佛羅倫薩的舊市中心內,和其它建築物比鄰,在建築設計上有許多獨特的創新,堪稱文藝復興民用建築的典範。從銀行業起家的美第奇家族對托斯卡尼地區的經濟和藝術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也促使了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發展。

在托斯卡尼的豔陽照耀著美第奇宮的花園。這裡種著許多檸檬樹,有馬賽克的地板和希臘羅馬神話的雕像。在花園中央是一座大力神的雕像,披著涅墨爾獅子皮。(silverfox999/Shutterstock)

這座宮殿的結構是由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先驅米開羅佐‧迪‧巴多羅米歐(Michelozzo di Bartolomeo)所設計。巴多羅米歐從古希臘羅馬的建築中汲取靈感,再次將古典建築的風格發揚光大。在粗糙的宮殿外牆上可以觀察到,這種樸實的磚石風格是古羅馬建築的一種裝飾手法,用以凸顯建築物的石頭結構。宮殿的立面結合了這種粗曠的表面和方石(更細緻的石材),以及雙尖頂窗;這些都是15世紀托斯卡尼的宮殿建築廣為使用的元素。

美第奇宮的外牆有著由下而上三層不同的表面材質,這樣有韻律感的立面設計啟發了後來的許多文藝復興建築。其中,最底層是粗糙的大石塊,中層為較細緻的方石,而最上層的高度最短,使用最細緻的方石緊密排列,以致石塊之間幾乎沒有空隙,產生一種輕盈的感覺。這樣的安排也讓這座隱身於舊市區的宮殿更加雄偉氣派,充滿精神卻又不會過於沉重。

走近美第奇宮殿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典雅的中庭,充滿了古典建築的元素。中庭四周由拱廊環繞著,這是文藝復興建築物相當常見的元素,而美第奇宮則是這種設計的早期先例之一。在圓拱的上方是美第奇家族的徽章,由五個紅色和一個藍色的小球組成,代表著他們對佛羅倫薩文藝復興的影響。在拱廊窗戶下方的帶狀裝飾上,則有大理石雕刻的徽章。

走近美第奇宮殿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典雅的中庭。在拱廊窗戶下方的帶狀裝飾上有著大理石雕刻的徽章。(Bernard Barroso/Shutterstock)

美第奇宮是文藝復興建築的原型,代表著新時代的理想。甚至有傳言說,米開朗基羅的一些作品是他年輕時受到美第奇宮中庭裡的大理石徽章所啟發而創作出來的。

從中庭望向天空的景致。古羅馬格狀鐵花窗和方形天井直通天頂。(Fedele Ferrara/Shutterstock)

這座宮殿裡收藏著文藝復興的重要瑰寶。其中之一是賢士小聖堂(Magi Chapel)裡面的彩色壁畫,由畫家貝諾佐‧戈佐利(Benozzo Gozzoli)繪製,描繪著美第奇家族的崛起。

賢士小聖堂是美第奇家族的私人禮拜堂。這座小教堂有大理石的牆壁,上面覆滿了畫家貝諾佐‧戈佐利的連環壁畫,繪於1459年。在文藝復興時期,沒有一處裝飾是隨意加上的。這座彩色的牆壁描繪的是《聖經》中三賢士的朝拜之旅和美第奇家族中的一些成員,像是老柯西莫和他的兒子皮耶羅。賢士小聖堂的入口面向市區街道,象徵著美第奇對佛羅倫薩的影響力,以及對未來的希望。

賢士小聖堂有著畫家貝諾佐‧戈佐利的壁畫,繪於1459年。(silverfox999/Shutterstock)

1659年加布里埃洛‧里卡迪侯爵(Marquis Gabriello Riccardi)接手美第奇宮,在保留原本的建築風格之下將宮殿擴建,並且把室內重新裝潢成華麗的巴洛克風格。在一些房間中可以看到巴洛克風格的裝飾,像是美麗的鍍金天花板、水晶燈與家具,同時也有文藝復興時期特有的藝術品,像是掛在牆上的掛毯等,顯示里卡迪成功地融合了巴洛克風格和美第奇的遺產。

在里卡迪家族接手美第奇宮後,將室內重新整修並加入了較為後期的巴洛克元素。這間房間是巴洛克風格,有著美麗的鍍金天花板、水晶燈和古典家具。然而,掛在牆上的掛毯卻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特色,顯示里卡迪成功地融合了巴洛克風格和美第奇的遺產。(Vasco Figueiredo/Shutterstock)

盧卡‧焦爾達諾畫廊(the Luca Giordano gallery)是美第奇宮的另一個重點。這座驚豔眾人的畫廊掛滿了大鏡子,這是巴洛克風格的重要特徵。天頂壁畫也是巴洛克的另一個重要元素,紀念著美第奇家族的事蹟。

盧卡‧焦爾達諾畫廊是美第奇宮的另一個重點,美麗的天頂壁畫紀念著美第奇家族的事蹟。(Bernard Barroso/Shutterstock)

盧卡‧焦爾達諾畫廊的天頂壁畫是由畫家盧卡‧焦爾達諾所繪製,描繪的是四種美德的化身(審慎、勇氣、節制、正義),場景取材自神話故事的內容。焦爾達諾在壁畫中央將美第奇以神話的形象描繪出來,丘比特周圍環繞著美第奇家族的成員:老柯西莫、他的兒子吉安‧加斯托內和費迪南多,以及他的兄弟弗朗切斯科‧瑪麗亞。

盧卡‧焦爾達諾畫廊的天頂壁畫是由畫家盧卡‧焦爾達諾所繪製。(Ann Raff/Shutterstock)

作者簡介:
阿麗亞娜‧特里布韋特(Ariane Triebswetter)是一名自由撰稿人,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原文Palazzo Medici Riccardi: The Power and Beauty of the Medici Palac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 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鎮(Cesky Krumlov),距捷克、奧地利、德國三國交界處不到50英里,是該地區建築遺產的傑出代表。小鎮歷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許多普通建築,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更大型的建築,包括兩座宏偉的修道院在內,更為小鎮增添了美感和歷史氣息。
  • 克拉約瓦藝術博物館(Craiova Art Museum)是羅馬尼亞的[ascii]著[/ascii]名景點,收藏著該國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繪畫和雕塑,時間跨度從中世紀到現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