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博彩网址导航 - 体育

【東瀛采風】柔道:善用精力 自他共榮之道

作者:脩實
柔道在日本普及程度很高。圖為日本代表阿部詩贏得女子柔道52公斤級冠軍。(Harry How/Getty Images)
font print 人氣: 465
【字號】    
   標籤: tags: , ,

日本有許多行業名後綴「道」字,如「茶道」、「花道」、「香道」、「書道」、「武道」、「弓道」、「劍道」、「柔道」等等。此處之「道」,既是特指某一行當,又意為該行當實為一個研磨技藝、裨益身心、領悟人生可走的一條路,一種修行方法。其中的柔道,基於格鬥,宗於武門,自然其屬性帶有濃厚的尚武色彩。然而,絕非為尚武而產生了柔道,也絕非為格鬥而使柔道得以在日本乃至世界普及,並傳承繁盛至今。

先有道後生術

所謂柔道,乃以柔術涵養道義之武道。自古,一些武藝就在日本不同階層中傳承,12世紀後,武藝作為格鬥技法正式在武家誕生。據説,武士掌握十八般武藝。戰國時代結束,進入江戶時代後,柔術作為武術之一種形式而誕生,並自成體系。但柔術卻不是柔道。

柔道創始人為嘉納治五郎(1860~1938年),他自幼體弱,為強身健體,開始修習柔術。1877年(明治10年),嘉納治五郎在天神真楊流派的福田八之助門下學習柔術。此外,他還深入研習起倒流派。此後,他以兩派身形、技法為基礎,深入研習從起倒流派中悟到的一些原理,並加入修身法、練身法、勝負法等修行方法。他研究各派所長,不斷加以改良,從而創造出全新的柔術技術體系與指導體系,以此用於普及教育。

1882年(明治15年),嘉納治五郎在東京下谷北稻荷町(現台東區)永昌寺書院開設道場「講道館」,開始講習、傳授柔道,這被認定為柔道之起源,也是日本近代武道教育之濫觴。

他將古傳柔術「柔能克剛」之理發展成「最有效使用身心之力」,並基於先有道後生術之理,將其命名為「柔道」。亦基於此,他創設教習柔道的場所並命名為「講道館」。

柔道小史

通過「講道館」的教授,柔道在日本迅速傳播,知名度與影響力亦與日俱增。1895年(明治28年),大日本武德會在京都成立,旨在獎勵武道,培育武德,充實教育,提高國民士氣。大日本武德會由劍術、柔術、弓術三部門構成,人們可超越各自門派,自主參加。1898年(明治31年),柔道進入中學教育,成為其必修課。

嘉納治五郎還創建了日本體育協會,在東京高等師範學校設立體操專業等,一生為柔道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日本體育之父。這期間,他積極向世界舉薦柔道,使其在世界得以普及。現在,世界204個國家和地區加盟國際柔道聯盟,習練柔道者眾多。

1909年(明治42年),嘉納受國際奧委會之邀,就任奧委會委員,這是東亞首位奧委會委員。嘉納成為奧委會委員後,進一步向世界推廣柔道,使柔道得到進一步發展。自1964年東京奧運會後,柔道正式成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其國際影響力也與之俱增。

柔道所依據的理論,所崇尚的理念,所規定的制度等,為近現代武道奠定了基礎。因其影響力甚大,在日本九大武道中(加盟武道協會並被公認的九個武道團體)居於榜首。

依照「講道館」柔道分類,柔道摔技大別為「投技」和「固技」兩類。投技,即摔的技術,凡68種,含利用關節摔、用身技摔等技巧,並分為實戰用和訓練掌握兩類。固技,是指在格鬥中封殺對手的技巧,凡32種,多體現在躺技,也有用於攻擊對手薄弱處等。當今國際柔道比賽,幾乎依然遵循「講道館」柔道所制定的規則進行。

浴火重生

二戰後,武道曾一度被進駐的美軍禁止,不許在學校教授柔道。1956年日本成功舉辦了第一次世界柔道比賽,加之東京奧運會日本柔道隊獲得輝煌戰績等因素,推動柔道進入了空前繁盛時期。1989年,新學習指導要領頒布,「武道」名稱得到恢復。自2012年4月,「武道」成為中學生必修課,男女學生可從柔道、劍道、相撲中任選其一。日本的柔道在教育界全面普及,幾乎每個中學、高中及很多大學都有柔道部(社團)。而且,其普及不僅限於學校,當學生們步入社會後,又會以另一方式參與到社會的柔道修練中。可以説,柔道幾乎覆蓋了日本全社會。因此,在民間各地區,皆有相關組織,多設柔道館,教授、習練柔道。企業等也是柔道普及的巨大推手,從人員到經濟等全方位協助,貢獻之大,可圈可點。

有趣的是,在日本,警察必須掌握柔道。據嘉納治五郎所著《我的柔道生涯》(1928年在《作興》連載)所述,明治21年(1888年),在警視廳武術大會上,講道館出場參賽者除兩三個比賽得平局外全勝。感佩於此,會後,其時的警視總監三島通庸決定將講道館的柔道作為警視廳的必修科目,並推廣至全國。至今,日本警官仍將柔道與劍道(女警官可選修合氣道)作為其必修科目,進入警察學校時,尚無段位者在學期間必須獲得初級段位。

柔道之心法

日本傳統體育界,經常言及「心」、「技」、「體」。「心」,一般包括意志、精神、專注、心理準備等要素;「技」,一般為發力、技術、技巧等;「體」包括體能、體式、反應等因素。要求選手達到「心」、「技」、「體」平衡,並完美結合。但是,三者的關係絕非簡單相加,而是相乘。這是「心」、「技」、「體」追求的基本境界。

在日本傳統的諸道中,除「心」、「技」、「體」外,還講究「守」、「破」、「離」。此三要,既表示從師後需經過的三個階段,也意味著自我成長需走的路程。從師初始,要遵師命行事,恪守師囑修行,這叫「守」。在修行過程中,會發現新的或更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而這些卻超出了師規,打破了原有的體,這就是「破」。隨著修行的加深,最終對技藝乃至自我有更深的領悟,從而摒棄固有定式,邁向自我之路,這就是「離」。

1882年,嘉納治五郎在東京文京區創立了「講道館」,作為他教授柔道理論與實踐的道場。而後,該館成為柔道的大本營。「講道館」柔道,有兩句師範名言:「精力善用」,「自他共榮」。意為:通過柔道鍛鍊所培養出的能力,要善用於世事,促進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通過切磋技藝,達到互信互助,使自己和他人均獲昇華。嘉納尚有師範遺訓:「柔道乃最有效使用身心力量之道。其修行以攻防習練來鍛鍊身體,修養精神,體悟斯道之神髓。藉此完成自我,補益社會。此乃柔道修行之最終目的。」看來,柔道的宗旨,並非以術制人,而在合於道。

誠然,隨著時代變遷,世道風化,在各種傳統競技中,當下人們似乎更注重體能、技巧、勝負等物質層面的表象,而忽視了、忘卻了乃至背棄了原有的武德、道義、修行等精神層面之神髓。心法不靈,乃諸行之大忌,亦為異變、敗落之本因。故此,恢復傳統,重德尚道,恪守心法,方為諸行諸業該走的回歸正途。@*#

─點閱【東瀛采風】系列─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