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博彩网址导航-亚洲体育博彩平台-在线赌博
向內探尋:傳統藝術的心靈甘泉

經典名畫解讀:西蒙‧武埃的「繆斯圖」

《繆斯女神烏拉尼亞和卡利俄佩》 呼喚讚美上天之辯才
文/埃里克‧貝斯(Eric Bess) 嘉蓮 譯
西蒙‧武埃(Simon Vouet),《繆斯女神烏拉尼亞和卡利俄佩》(The Muses Urania and Calliope),約1634年作,木板油畫,79.8×125 cm,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72
【字號】    

古希臘的「繆斯女神」到底是誰?宙斯——揮舞雷電的眾神之王和記憶女神謨涅摩敘涅(Mnemosyne)生有九女,合稱「繆斯九女神」。繆斯是公認帶來靈感的女神,她們啟發了人間的音樂、詩歌、舞蹈與知識。

有趣的是,通常和閃電有關聯的宙斯,與記憶之母謨涅摩敘涅的結合才創生了作為靈感來源的九位繆斯。我們有時會把靈感迸發的時刻說成是「靈光一閃」。我們可能還會想,「我怎麼沒早點想到呢?」彷彿那就是我們本來就知道的東西。

繆斯九女神中的第一位是卡利俄佩(Calliope,希臘語意為beautiful voiced,即「聲音悅耳的」),她是專司辯才和史詩的繆斯。最後一位繆斯女神是烏拉尼亞(Urania,希臘語意為heavenly one,即「天上的那一個」),如名字所示,她是掌管天文學和占星術的繆斯。

西蒙‧武埃的《繆斯女神烏拉尼亞和卡利俄佩》

16至17世紀法國畫家西蒙‧武埃(Simon Vouet,譯註1)為這兩位繆斯女神畫了一幅可愛的繪畫,題為「繆斯女神烏拉尼亞和卡利俄佩」(The Muses Urania and Calliope)。

作品最左邊是烏拉尼亞,她穿著白色和藍色的衣裙,頭戴星辰之冠,坐在天球上。她身體對著卡利俄佩,手搭在她肩上,理想化的臉龐卻回望著觀眾。

身著黃色和粉色衣裙的卡利俄佩則專注地看著烏拉尼亞。她將一本書放在雙腿間,書上可以看到不完整的單詞「odiss」,或許在暗指荷馬史詩《奧德賽》(Odyssey)。

兩位繆斯坐在古老的建築前,凹槽柱從其頭頂之上延伸至畫外。她們右邊是繫著黃色、粉色和藍色腰帶的三位小天使。小天使們手持月桂花環,飛向畫作右側的開闊景觀。

呼喚文學作品讚美神

我們可以從這幅畫中領會到什麼意涵?讓我們先來看看卡利俄佩和烏拉尼亞。柏拉圖在著作《費德魯斯篇》(Phaedrus)中,將卡利俄佩和烏拉尼亞描述為這樣的繆斯女神:「主要關注天國與哲思,半人半神,她們有著最甜美的言詞。」

據其名字的含義,當描繪她倆在一起時,她們成為啟迪音樂、詩歌、舞蹈創作和對天國認知的「美音天子」(beautiful-voiced heavenly one)。

烏拉尼亞坐在天球上,可能代表上天的支持。她轉頭注視我們,神情透露出她在默默等待著我們。她在等我們做什麼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看一看卡利俄佩。她正全神貫注看著烏拉尼亞,後者則把手放在卡利俄佩的肩膀上,彷彿在安撫她。然而,兩個人物形象的手可能有更多可讀可想的地方。

烏拉尼亞觸碰卡利俄佩,是否在分享天國世界,而卡利俄佩轉向她則表示接受?或許烏拉尼亞就像是天上事物的管道,「天啟」從她所坐的天球轉移到她所觸碰的卡利俄佩。

卡利俄佩延續著這種「天啟」。她的雙手觸碰著什麼,在與誰分享天國世界呢?她手摸荷馬的《奧德賽》,這表明史詩——文學是分享天理的一種方式。這樣說來,烏拉尼亞將天國世界分享給卡利俄佩,而卡利俄佩再通過詩歌來分享。

那麼三位小天使呢?他們會有什麼寓意呢?雖然小天使們在卡利俄佩身後,但從構圖上看,他們是從她手拿詩作的位置飛出來的。他們會不會是象徵著創造史詩、美的文字與美妙言詞的靈感呢?

小天使們手持月桂花環飛離兩位繆斯。月桂花環是勝利的象徵,是他們觸碰的東西。看到這裡我們可以猜想,兩位女神通過她們觸摸的事物來分享天國世界,小天使是否也通過月桂花環來分享天堂?要我說,是這樣。

他們把花環帶去哪裡?他們正將其帶向我們的世界,來為勝者加冕。他們會為誰加冕勝利?——我們當中配得上接受點化來讚美天理的任何一人。小天使們加冕之人,即繆斯女神點化之人。

回到前面的問題,在我看來這就是烏拉尼亞望向我們的原因。她呼喚我們要配得上繆斯女神的點化。而那些有德之士受到點化做什麼?他們要以無礙辯才和美的方式,為上天的真理代言。她的眼神彷彿在問:「你們中誰將受到我們的點化?」

你是否見過你認為很美的藝術品,卻不了解它的意涵?在大紀元專欄「向內探尋:傳統藝術的心靈甘泉」中,我們嘗試以能給今人帶來道德啟迪的方式,去詮釋古典視覺藝術。我們試圖解讀每件藝術品,來發現經典名作如何從內心啟悟我們的善良本性。

【譯註1】西蒙‧武埃(Simon Vouet,1590—1649,又譯烏偉),法國學院派畫家,畫作博採眾長,包括卡拉瓦喬的光線運用、威尼斯畫派的色彩等等。他將意大利巴洛克繪畫帶入法國,在大型裝飾工程中引入神話跟寓言形象,因此在長達二十年間在巴黎畫壇獨領風騷。武埃的學徒中有人稱「法國拉斐爾」的厄斯塔什‧勒‧蘇爾(Eustache Le Sueur)與路易十四的首席畫師夏爾‧勒布倫(Charles Le Brun)。

作者簡介:
埃里克貝斯(Eric Bess)是一位美國寫實藝術家,目前是視覺藝術博士研究所(Institute for Doctoral Studies in the Visual Arts,IDSVA)的在讀博士生。

原文:A Call to Praise the Eloquence of Heaven: Simon Vouet’s ‘The Muses Urania and Calliop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點閱【向內探尋:傳統藝術的心靈甘泉】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位於紐約曼哈頓心臟地帶的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開館以來,坐擁1800件館藏,一直是美術與歷史愛好者心中的聖地。歷經5年、斥資3.3億美元整修與重新規劃的博物館終於修繕完畢,4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不僅一樓標誌性展廳煥然一新,更首次開放原為私人住所的二樓,並推出一系列嶄新的展覽、裝置藝術與公共活動,並開放一座可容納218人的全新音樂廳。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德國的視覺藝術,相較其哲學文學音樂,是較少被德國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國藝術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卻深深影響著其它領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為什麼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對色彩與構圖的運用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特色,他賦予風景畫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意義。他將靈魂注入風景裡,而風景裡被照亮的空氣是「靈體」,讓每一幅畫作充滿個體性與內在連結
  • 馬德里擁有世界上最[ascii]著[/ascii]名的博物館之一——普拉多博物館。而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貴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畫《宮娥》(Las Meninas)是其鎮館之寶。
  • 斯皮諾拉對敵軍的武藝充滿敬佩,遂允許荷蘭軍隊如閱兵遊行一般地撤出布雷達——他們手持武器,鼓聲震天,旗幟飄揚;他也嚴禁部下對敗軍幸災樂禍。當尤斯蒂努斯以傳統方式向他走來示降時,斯皮諾拉下馬與他平等相見。兩人一見面,斯皮諾拉便對這位荷蘭指揮官及其部隊大加讚賞。
  • 在16、17和18世紀,職業女畫家非常稀少,更不用說取得成功的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朱迪斯‧萊斯特(Judith Leyster)和阿黛拉依德‧拉比耶-吉婭爾(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三位畫家都創作了多幅自畫像,其中包括突顯其職業的版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