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羅姆派修道院 致敬發現與探索的時代

作者:Ariane Triebswetter 嘉蓮 譯
葡萄牙里斯本哲羅姆派修道院的曼努埃爾式外觀。(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429
【字號】    

想像有一個地方,其中寄託了航海大國海員和探險家們的希望與祈願,這就是哲羅姆派修道院(Hieronymites Monastery,葡萄牙語為「Mosteiro dos Jerónimos」,又譯熱羅尼莫斯修道院),它是16世紀葡萄牙最著名的修道院。

這座專門獻給聖哲羅姆(St. Jerome,註1)的修道院,最初由「哲羅姆派」占據。這一隱修士團體的職責,是為國王及航海家和探險家們祈禱。僧侶們還為前來修道院的海員們提供精神信仰上的幫助。

葡萄牙的探險時代

葡萄牙航海家和探險家們的新大陸之旅,就從修道院附近──里斯本市貝倫(Belém)教區的塔霍河畔(Tagus River)開啟。這些探險活動改變了十五六世紀人們眼中的世界。

巴托洛梅烏‧迪亞斯(Bartolomeu Dias)探索了歐洲南端以外的地區;費迪南德‧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是橫渡太平洋的第一位歐洲人;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Pedro Álvares Cabral)發現了巴西;航海家亨利(Henry the Navigator)繪製了新發現地區的世界地圖。

羅克‧加梅羅(Roque Gameiro),《瓦斯科‧達伽馬1497年離開葡萄牙里斯本港前往印度》,葡萄牙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1498年,葡萄牙最著名的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從塔霍河出發,發現了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線。他是第一個將亞洲與西方連通的歐洲人,從此鞏固了葡萄牙在海上航線版圖上的霸主地位。

葡萄牙大航海事業的象徵

葡萄牙的大探險家們,特別是航海家亨利和達伽馬,啟發了這座修道院的建造,以此作為葡萄牙大航海時代和繁榮歷史時期的象徵。

航海家亨利(Henry the Navigator)在15世紀建造過一座獻給貝倫聖母(Saint Mary of Belém)的教堂。1495至1521年攝政的國王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阿維斯王朝的第一位君主,則於1496年委託建築師在貝倫當地建造一座修道院。

曼努埃爾想要紀念亨利,並表現他本人對聖母瑪利亞和聖哲羅姆的虔誠。他還想紀念達伽馬,後者體現了這些地理大發現及支持國王的重要性。達伽馬於是被安葬在這座修道院裡。

修道院費時百餘年才建成。建築工程於1501年開始,但在1521年國王去世後暫時停了下來。不過在1580年之前,建築師們並未中輟局部施工。由於伊比利亞聯盟(Iberian Union),西班牙在1580—1640年間統治了葡萄牙(註2),這項工程由此完全被放棄了。

哲羅姆派修道院主教堂和迴廊入口。(公有領域)

葡萄牙於1640年重獲獨立後,修道院建設得以繼續。許多年中,不同的建築師都曾參與,包括法國出生的建築師迪歐戈‧德‧博伊塔卡(Diogo de Boitaca)、葡萄牙建築師若昂‧德‧卡斯蒂略(Joao de Castilho)和迪奧古‧德‧托拉爾瓦(Diogo de Torralva)。

獨特的建築和航海母題

這座修道院在葡萄牙獨一無二,因為它在哥特式、晚期文藝復興和風格主義(Mannerism,又稱樣式主義)之間架起了橋樑。它與歐洲其它的哥特式修道院很相似,有教堂、迴廊、圖書館、花園和大殿。建築設計的靈感來自浮華的北歐哥特式風格,同時也有摩爾人的影響,當時伊比利亞半島剛剛擺脫摩爾人的統治。

它還結合了曼努埃爾式(葡萄牙語:Manuelino)建築元素,這是16世紀初葡萄牙特有的奢華裝飾風格,源自曼努埃爾一世統治時期。

曼努埃爾支持葡萄牙探索大西洋,並且扶植葡萄牙的商業。他在位期間,航海家發現了巴西,葡萄牙建立起了對海上貿易通道的壟斷,達伽馬則於1498年發現了印度洋航線。

曼努埃爾一世統治時期,葡萄牙的財富依賴海上貿易。由此,曼努埃爾風格通過使用航海母題來頌揚這一盛世。修道院融入了一些航海元素:雕花木飾的圖案像似珊瑚、藤壺、海藻和海草;拱門呈半圓形,門窗雕刻有航海儀、十字架、錨,還有葡萄牙和王室的紋章盾牌,及浮標、沉石、纜繩等船舶設備。

哲羅姆派修道院迴廊的曼努埃爾式裝飾。(Shutterstock)

修道院中,曼努埃爾式風格最引人注目的範例是側門(南門),係根據德‧博伊塔卡的設計,由德‧卡斯蒂略在1516至1518年間建造。此門是曼努埃爾時期做工最精細的大門之一,高達105英尺,宛如一座神龕,上面的宗教人物包括曼努埃爾王朝的守護神——天使長米迦勒,以及海員守護神和水手保護者──貝倫的聖瑪利亞。

哲羅姆派修道院側門,高達105英尺,宛如一座神龕。(Shutterstock)
哲羅姆派修道院側門精細的雕塑。(Shutterstock)

門上也有細緻入微的曼努埃爾式雕刻展現聖哲羅姆的生平,門中央是航海家亨利的浮雕像。除了奢華的雕飾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元素外,還有曼努埃爾一世的紋章和渾儀(譯註3)。

哲羅姆派修道院測門旁外牆的大窗戶。(Shutterstock)
哲羅姆派修道院西門。(Shutterstock)

葡萄牙王室成員的陵墓

在這一激動人心的時期,葡萄牙歷任的國王資助了航海探險,在發現新土地和為葡萄牙積聚財富與實力方面,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很多年中,葡萄牙的王室成員都葬於這座修道院,當然,是從當時最煊赫的君主曼努埃爾一世和妻子開始,這並不意外。他的兒子、國王若昂三世(João III)也是葡萄牙稱雄世界的關鍵人物,在其統治下,葡萄牙殖民巴西,海上統治權也擴展到了印度洋。若昂和妻子也一同葬於這座修道院。

當代葡國領導人同樣將與這座修道院有關聯視為榮耀。2021年,葡萄牙前總統若熱‧桑帕約(Jorge Sampaio)的葬禮就在那裡舉行。

葡萄牙詩人與大航海時代

兩位最著名的葡萄牙詩人路易斯‧德‧賈梅士(Luís de Camões,又譯卡蒙斯)和費爾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的墓就在修道院內,因為他們都通過自己廣受讚譽的作品讓葡萄牙大航海時代流芳百世。

受曼努埃爾之託,賈梅士隨達伽馬第一次出航印度洋,並加以記述。其著名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Lusiads,澳門譯本題為「葡國魂」)因而問世,這是葡萄牙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該詩以荷馬詩風寫成,講述達伽馬的旅程,也結合古典神話和葡萄牙歷史,為葡國文化奠定了基礎,至今仍在塑造和影響著葡萄牙的民族特性。

佩索阿作為葡萄牙20世紀最著名的作家,對民族敘事做出了貢獻。他的史詩《使命》(Mensagem)是對《盧濟塔尼亞人之歌》的改寫。佩索阿的詩作歌頌那一繁盛時期,同時融入了16至20世紀葡萄牙的歷史。

世界遺產勝地

過去五個世紀中,哲羅姆派修道院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行者、藝術家和編年史學家。在19世紀,修道院的一部分闢為里斯本的海事博物館,展示葡萄牙15至21世紀的海事史。

1907年,這座修道院被指定為國家紀念碑;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其為世界文化遺產。

葡萄牙里斯本的貝倫塔(Belém Tower)是曼努埃爾風格最具代表性的實例之一。(Shutterstock)

修道院大部分結構在1755年里斯本地震後奇蹟般地保留下來,那次地震摧毀了里斯本90%的建築。貝倫塔(致敬大航海時代的另一建築)是曼努埃爾式建築的又一典範,也在提醒著人們銘記葡萄牙人航海的大發現。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哲羅姆派修道院和貝倫塔是15、16世紀文明與文化傑出的見證。它們反映出葡萄牙人在鞏固其地位和洲際貿易通道版圖時的力量、知識與勇氣。」

哲羅姆派修道院至今仍然是葡萄牙整體不可或缺的部分,因為它是葡萄牙人引以為豪的歷史時期的縮影。

作者簡介:Ariane Triebswetter 是國際自由撰稿人,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專業背景。

【譯註1】聖哲羅姆(St Jerome,又譯耶柔米、傑羅姆等,公元約347—420年),西方教會四聖師之一,最廣為人知的事跡是將希伯來文《聖經》譯成拉丁文。
【譯註2】當時葡萄牙發生王位繼承危機,作為曼努埃爾一世外孫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發動戰事,宣布兼任葡萄牙國王腓力一世。
【譯註3】曼努埃爾一世即位前,渾儀是他的個人紋章。他在位期間,這枚紋章成為代表葡萄牙王國、特別是其海外帝國的國家符號。

原文:A Tribute to the Age of Discoveries and Exploration: The Hieronymites Monaster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 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鎮(Cesky Krumlov),距捷克、奧地利、德國三國交界處不到50英里,是該地區建築遺產的傑出代表。小鎮歷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許多普通建築,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更大型的建築,包括兩座宏偉的修道院在內,更為小鎮增添了美感和歷史氣息。
  • 克拉約瓦藝術博物館(Craiova Art Museum)是羅馬尼亞的[ascii]著[/ascii]名景點,收藏著該國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繪畫和雕塑,時間跨度從中世紀到現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