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希克斯肖像畫:希克斯收藏館珍藏倫勃朗畫作

作者: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嘉蓮 編譯
倫勃朗創作於1654年的揚‧希克斯(Jan Six)肖像局部,藏於阿姆斯特丹的希克斯收藏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1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倫勃朗‧凡‧萊恩(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年)至今仍是這座城市的「藝術君主」。他的許多經典畫作都收藏在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該館擁有的倫勃朗畫作是世界上最多的,為人們展現了獨具特色且面貌多樣的倫勃朗作品全貌。

這座城市也是倫勃朗故居博物館(Rembrandt House Museum)所在地,博物館恢復了倫勃朗居住時的建築外觀,從家居室到藝術家工作室一應俱全。不過,要想在原始陳設中欣賞倫勃朗的作品,一個更獨特、更親切的地方,是距倫勃朗故居博物館步行幾分鐘的貴族私宅——希克斯收藏館(Six Collection)。

希克斯府邸

長期以來,希克斯收藏館鮮為公眾所知。儘管在訪客留言簿上,從俄國君主亞歷山大一世,到美國總統羅斯福、約翰‧肯尼迪和羅納德‧里根等訪客的大名赫然在列,但由於希克斯家族更希望他們收藏的珍品保持低調,因此報章宣傳非常有限。不過,2019年拍攝的一部精美紀錄片《我的倫勃朗》(My Rembrandt),卻為希克斯收藏館贏得了國際關注。

從英法大貴族們的家珍,到美國創業家卡普蘭(Thomas Kaplan)的「萊頓收藏」(Leiden Collection),這部影片探索私人收藏倫勃朗作品的世界,也首度在大銀幕上呈現了希克斯家族藏品的掠影。片中,現任家族族長揚‧希克斯十世(Jan Six X)和他的兒子——著名畫商揚‧希克斯十一世(Jan Six XI)簡要導覽了運河河畔的家族大宅,宅內擺滿重要的古代家具、繪畫、進口紡織品、鍍金皮革壁紙、銀器、玻璃器皿、瓷器、古典雕塑、埃及工藝品,還有可追溯到約千年前的家族檔案。

這批藏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倫勃朗的一幅肖像畫,畫中人正是他們家族的先祖——揚‧希克斯一世。揚‧希克斯十一世在紀錄片中分享道:「在你成長的過程中,能如此接近這樣一幅畫,如此接近這樣一位藝術家,真不可思議。這真是獨一無二(的體驗)。」

揚‧希克斯

倫勃朗1654年創作的《揚‧希克斯肖像》(Portrait of Jan Six),布面油畫,112×102cm,藏於阿姆斯特丹的希克斯收藏館。(公有領域)

揚‧希克斯一世(Jan Six I)從家族的布匹貿易中繼承了一筆很可觀的財富,他是一位文人,曾任阿姆斯特丹市長,也是荷蘭黃金時代一位活躍的藝術贊助人。他與倫勃朗交好,後者作為高產畫家,被公認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藝術家。

倫勃朗的畫作以引人入勝地描繪空間、形體、質地,以及戲劇性的明暗對比而聞名。在肖像畫方面,他有一種罕見的能力,能通過對象的表情和手勢來傳達其思想、情感和性格。這得益於他對模特及其物品眼光敏銳、筆法細膩的寫生草圖。

《揚‧希克斯肖像》(Portrait of Jan Six)這幅肖像畫咸認是倫勃朗偉大的作品之一,加上一直留在委託創作它的家族之中,其聲譽也因此提升。希克斯收藏館自行出版的《希克斯府邸》(The House of Six)一書這樣描述道:「一幅生動且極具人性的畫作……(畫中)倫勃朗讓自己的風格大放光彩。」這幅畫展現了揚的大半身像,一頭紅色長捲髮、下巴微凸、臉長麻子的他,正以沉思的姿態望向畫外。他頭戴一頂寬邊黑色氈帽,身穿釘有黃色鈕扣、風格典雅的淺灰色大衣,一個肩膀上隨意披著鑲金邊的紅色短斗篷,似乎正準備出門。

在這幅親切的肖像畫中,倫勃朗捕捉了主人公戴上手套的瞬間。畫家採用其後期作品特有的厚重大筆觸,賦予人物造型以質感和立體感,並強化了空間的視幻覺。相比之下,希克斯收藏館一幅倫勃朗為揚‧希克斯的母親安娜‧維默(Anna Wymer)繪製的肖像畫(創作年代比《楊‧希克斯肖像》要早十多年),在技法和整體形象上則更為傳統、肅穆。

倫勃朗為揚‧希克斯的母親安娜‧維默(Anna Wymer)繪製的肖像畫。(公有領域)

倫勃朗蝕刻版畫中的希克斯

倫勃朗1647年創作的版畫《揚‧希克斯》(Jan Six),蝕刻、直刻加推刀,五種狀態之第五;25.7×20.3 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倫勃朗還是一位技藝精湛且多產的版畫家。他的版畫作品因其創新性、細膩的感知力、繪畫性以及表現一系列光影效果的出色能力而享有美譽。1647年的一幅蝕刻版畫,同樣以揚‧希克斯為主人公。

蝕刻是一種凹版印刷技術,將圖樣繪製在經過處理的金屬板上,再浸入酸液腐蝕;然後在銅版上抹油墨、擦版,讓墨只填滿刻痕;將浸濕的紙放在印版上,最後通過壓印機進行印製。

倫勃朗的《揚‧希克斯》蝕刻版畫印了一個系列五種狀態,並取得了傳奇般的藝術地位。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Hermitage Museum)、荷蘭國立博物館和希克斯收藏館等著名收藏機構,都藏有這幅版畫的副本,希克斯收藏館還擁有該作品的速寫草圖和原始銅版。

在這幅揚‧希克斯的版畫肖像中,倫勃朗用層層密布的交叉線,描繪出天鵝絨般精緻的背景色調,光線有如在室內游動。與他的油畫肖像一樣,揚‧希克斯也是以非正式的形象出現。他很隨意地待在家,正在沉思默想,盡顯學者風範。他靠在窗台上,全神貫注地讀著一本書,椅子上堆滿等待閱讀的讀物。

倫勃朗很可能是直接在銅版上寫生創作的,因為一些微小的細節,像是支撐窗戶的木釘,在原初的底稿上並沒有出現。室內左側的帽子、斗篷和手杖僅能勉強辨認出來,這些物件體現著揚的外在生活(或許還預示了油畫《揚‧希克斯肖像》中的配飾)。然而,倫勃朗將表現的重點放在了他的內心生活:主人公為了將注意力集中於汲取知識,背向著外面的世界。倫勃朗的兩幅揚‧希克斯肖像,都充滿內省專注的氛圍。

希克斯的姐妹們

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代爾夫特房屋街景》(View of Houses in Delft),又稱「小街」(The Little Street),約1658年創作,布面油畫;54.3×44cm,阿姆斯特丹荷蘭國立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富蘭克林有句話說,人生只有兩件事是必然的——死亡及納稅(death and taxes)。幾個世紀以來,希克斯收藏館也未能倖免。為支付遺產稅,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的《擠牛奶的女僕》(The Milkmaid)和《代爾夫特房屋街景》(View of Houses in Delft,又稱「小街」)、倫勃朗的《戴紅帽的薩斯基婭半身像》(Half-length Figure of Saskia in a Red Hat)和揚‧斯汀(Jan Steen)的《吃牡蠣的女孩》(Girl Eating Oysters)等傑作陸續離開了收藏館。這四幅作品如今都歸大博物館所有,其中兩幅維米爾畫作都收藏在荷蘭國立博物館。

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擠牛奶的女僕》(The Milkmaid)。(公有領域)
倫勃朗的《戴紅帽的薩斯基婭半身像》(Half-length Figure of Saskia in a Red Hat)。(公有領域)

20世紀初,荷蘭政府與希克斯家族達成協議,只要該家族將藏品完好無損地保存在荷蘭,就可以免繳遺產稅;此外,藏品的維護費用由國家補貼一部分。由此,公眾可以通過預約,免費參觀希克斯家族的藏品一小時。

在《我的倫勃朗》一片中,現任希克斯家族族長談到其先祖(揚‧希克斯)的兩幅肖像時這樣說:「對我而言他們還活著,因為這就是他們生活的地方。」令人欣慰的是,《揚‧希克斯肖像》和名號世代承襲的揚‧希克斯家族,都將留在府邸原地,候迎八方來客。

揚‧斯汀(Jan Steen),《吃牡蠣的女孩》(Girl Eating Oysters),約1658─1660年作,面板油畫,21×15 cm,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王家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原文:Jan Six at Home: Amsterdam’s House of Six Collection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藝術顧問,居住在紐約。她撰寫的文章涉及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和特別展覽等一系列主題。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德國的視覺藝術,相較其哲學文學音樂,是較少被德國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國藝術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卻深深影響著其它領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為什麼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對色彩與構圖的運用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特色,他賦予風景畫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意義。他將靈魂注入風景裡,而風景裡被照亮的空氣是「靈體」,讓每一幅畫作充滿個體性與內在連結
  • 馬德里擁有世界上最[ascii]著[/ascii]名的博物館之一——普拉多博物館。而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貴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畫《宮娥》(Las Meninas)是其鎮館之寶。
  • 斯皮諾拉對敵軍的武藝充滿敬佩,遂允許荷蘭軍隊如閱兵遊行一般地撤出布雷達——他們手持武器,鼓聲震天,旗幟飄揚;他也嚴禁部下對敗軍幸災樂禍。當尤斯蒂努斯以傳統方式向他走來示降時,斯皮諾拉下馬與他平等相見。兩人一見面,斯皮諾拉便對這位荷蘭指揮官及其部隊大加讚賞。
  • 在16、17和18世紀,職業女畫家非常稀少,更不用說取得成功的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朱迪斯‧萊斯特(Judith Leyster)和阿黛拉依德‧拉比耶-吉婭爾(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三位畫家都創作了多幅自畫像,其中包括突顯其職業的版本。
  • 藝術家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約1397-1475年)所處的年代正好是中世紀末國際哥特式藝術進入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當口。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史學家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的記載,烏切洛對透視法非常著迷。透視在當時是相當新穎的概念,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已成了畫家的必備技能。
  • 長久以來,在人們的集體意識中,神祕的無名女子一直是令人著迷的存在。在古代世界,女性形象代表著各種美德和藝術領域,發展出了如五感(Five Senses)、自由(Liberty)、四季(Four Seasons)和勝利(Victory)等可識別的擬人化形象。
  • 秋天是最能代表美國的季節,尤其美國東北部,那裡的樹葉特別壯麗。樹葉會變幻成畫家顏料盒裡的典型色彩,像是青銅、深紅、金、紫、紅褐、棕褐和鮮紅色。所以在19世紀美國藝術運動中,秋天自然就成了專攻風景畫的哈德遜河派最喜歡的題材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