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成仙?九月初九重陽節原來不是老人節!

文/愛麗Ally
在古代,重陽節是一個男女老少,所有人都會祈求長壽,消災避禍的節日,而不是現代人們以為的專門給老人過的節日。圖:清畫院畫《十二月月令圖‧九月》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309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大家好,我是Ally。

一提到九月初九重陽節,很多人第一印象想到的就是敬老,以為這是一個專門給老人過的節日。其實呢,傳統的重陽節和敬老沒有任何關係,它原本的節日內涵充滿了傳奇色彩。

那至於為什麼重陽節會有登高、喝菊花酒和插茱萸的習俗呢,這都要從一個神奇的葫蘆說起。

費長房的故事

《後漢書》卷八十二下‧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費長房

費長房者,汝南人也。曾為市掾。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唯長房於樓上睹之,異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長房之意其神也,謂之曰:「子明日可更來。」長房旦日復詣翁,翁乃與俱入壺中。唯見玉堂嚴麗,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飲畢而出。翁約不聽與人言之。後乃就樓上候長房曰:「我神仙之人,以過見責,今事畢當去,子寧能相隨乎?樓下有少酒,與卿與別。」長房使人取之,不能勝,又令十人扛之,猶不舉。翁聞,笑而下樓,以一指提之而上。視器如一升許,而二人飲之終日不盡。

長房遂欲求道,而顧家人為憂。翁乃斷一靑竹,度與長房身齊,使懸之舍後。家人見之,即長房形也,以為縊死,大小驚號,遂殯葬之。長房立其傍,而莫之見也。於是遂隨從入深山,踐荊棘於群虎之中,留使獨處,長房不恐。又臥於空室,以朽索懸萬斤石於心上,眾蛇競來嚙索且斷,長房亦不移。翁還,撫之曰:「子可教也。」復使食糞,糞中有三蟲,臭穢特甚,長房意惡之。翁曰:「子幾得道,恨於此不成,如何!」

長房辭歸,翁與一竹杖,曰:「騎此任所之,則自至矣。旣至,可以杖投葛陂中也。」又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

在東漢年間,河南省的汝南,也就是今天的駐馬店市汝南縣,有一個小伙子叫做費長房。他住在一條熱鬧街市的樓上,從他住的房間窗戶望出去就能看到樓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形形色色的攤位。

費長房有空就愛靠在窗邊觀察樓下的街市,有一天竟然被他看到了一幅奇異的景象。這條街上有一個賣藥的老頭子,他早上開市的時候把一個葫蘆掛在店門口,等到晚上休市關門的時候,就縱身跳進葫蘆裡不見了蹤影。

這滿大街來來往往的人沒有一個人發現,只有樓上的費長房看見了,他心想,這個老人一定不簡單,八成是個神仙,我得去拜訪他。

費長房猜的沒錯,這個老人確實是個神仙,因為犯了錯被貶到人間,現在已經接受過了懲罰正準備離開了,沒想到臨走前被費長房給發現了。

第二天,費長房帶著上好的美酒和肉乾去送給老人的時候,老人就知道這個小伙子有尋仙問道的機緣,但是他要先考驗考驗這個小伙子的誠心,於是老人讓費長房明天再來,費長房果然乖乖地來了。

老人又考驗他信不信,讓他跟著自己跳進葫蘆裡,費長房也毫不猶豫地就跳了。他一跳進葫蘆才發現這裡面的世界寬敞得不得了,有富麗堂皇的大廳和美酒佳餚。

老人又給費長房展現了一點神跡,費長房終於動心想要拜師修道了,不過他還是有點擔心家人,割捨不下。於是老人給了費長房一根跟他一樣高的竹子,讓他掛在屋子後面,沒想到家人們看到的卻是費長房懸梁自縊的景象,就算費長房站在他們身邊也沒有一個人察覺。就這樣費長房割捨了親情,跟著老人入山修道去了。

老人給了費長房好幾次考驗,比如讓他被成群的老虎包圍,他一點也不害怕;又把萬斤重的大石頭懸在他的上方,驅趕了一堆蛇來咬懸掛石頭的繩子,繩子都快被啃斷了費長房也不移動身子。

老人對費長房的根基和悟性都很滿意,拍著他的肩膀說:你小子不錯,可以教。

說著又給他安排了一個考驗,也是最後一個考驗,過了這關費長房就能得道了。老人指著一坨糞便讓費長房吃下去,這坨便便不但奇臭無比,中間還有三條蠕動的蟲子,費長房看了就噁心得不行,第一次拒絕了老人的要求。

老人嘆息著說,你差一點兒就要得道了,就這一關沒過,可惜呀可惜!費長房這下也明白了,自己已經痛失了得道的機緣,只能回家去了。

雖然費長房沒有修成得道,臨走前老人還是送給了他幾件法寶,讓費長房可以在人間繼續做一些驅邪治病的好事。

《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飲菊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飲菊酒,婦人帶茱萸囊是也。

後來費長房身邊也聚集一些人跟著他到處遊歷,其中有一個人叫做桓景,跟了他很多年。

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再過幾天就是九月初九,你家會有災禍發生,你趕緊回家告訴家人們採摘茱萸繫在胳膊上,到時候登高喝菊花酒就可以避禍。

桓景在九月九號果真帶著全家人登山,等到晚上回來的時候,發現家裡的雞犬牛羊全都死了,費長房告訴桓景,是這些牲畜代替桓景一家承擔了災禍。

從此以後,人們就有了在九月初九登高、喝菊花酒、戴茱萸避邪的習俗。

而這個故事裡掛著葫蘆賣藥的老翁被當時的人們叫做壺翁,我們現在常說的「懸壺濟世」的典故就是從壺翁這兒來的。

當然了,這個故事是晉代的《續齊諧記》這本書中的記載,關於重陽節習俗的起源還有別的說法。

《物原》
「齊景公始置重陽、端午」

比如明代的《物原》裡寫道,重陽節是春秋時期齊景公最先開始的,齊景公的年代比東漢的費長房還早了500年以上。

那麼重陽節的起源到底是什麼呢?古代的重陽節和今天區別在哪裡呢?其實很簡單,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飛昇成仙

首先,重陽節是每年黃曆的九月初九,九這個數在《易經》中是陽數,九月初九是兩個九重疊,所以叫做重陽。按照道家的說法,這一天的陽氣最重,清氣會上揚,濁氣會下沉,利於人乘清氣升天,所以這一天是個飛昇成仙的好日子。

最早從五千年前的軒轅黃帝,就是在九月初九乘龍升天的;還有道教的神仙真武大帝也叫玄武大帝,也是在同一天飛昇成仙。

《張天師家傳》
真人張道陵於桓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九月九日,在巴西赤城渠亭山中,太上遺使者持玉冊,授正一真人之號。

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天師是在九月九日這天得道成為真人的。

《敕封天后志‧湄洲廟考》
天后於宋雍熙四年九月九日到湄洲飛升,里人立祠祀焉。

沿海的保護神媽祖娘娘也是在九月初九這天飛昇成仙的。

所以對修道人來說,九月初九是個大吉的日子。

消災避禍

但是同時,對於普通人來說,九月初九也可能是個大凶的日子,為什麼呢?

剛才說到九在《易經》中是陽數,九又是陽數裡最大的數字,象徵最高、最廣和最深,那兩個九加在一起更是一切都到達了極點。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古人認為禍福相倚,物極必反,陽極生陰,所以這一天也往往會伴隨著一些災難出現。這些災難對於已經得道成仙的修煉人來說不算什麼事,但是普通老百姓們沒有抵抗的能力,就只好想辦法去消災避邪。

比如我們今天說到的東漢時期的桓景就靠著費長房的點撥避開了一難。也因此,後世的老百姓們都會在這天登高來獲取更多的陽氣,還有佩戴茱萸來避邪。

延年益壽

古代的重陽節雖然沒有敬老的內涵,但是有延年益壽的說法。

魏文帝《與鍾繇九日送菊書》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宴享高會。

曹操的兒子,魏文帝曹丕,就曾在信裡寫道,當時的民間百姓普遍認為九與久同音,有長久、長壽的說法,所以人們在這一天有宴飲登高的習俗。

《西京雜記》
在宮內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在記載西漢遺聞軼事的《西京雜記》裡寫道:在漢高祖劉邦的時代,每年到了九月九日,宮裡的人都會佩帶茱萸,吃一種叫蓬餌的糕點,喝菊花酒,以求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太清記》
九月九日採菊花與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

魏晉時期的《太清記》裡也記載,九月九號採菊花與茯苓和松脂混合,長久服用,能夠達到抵抗衰老的作用。

在古代,重陽節是一個男女老少,所有人都會祈求長壽,消災避禍的節日,而不是現代人們以為的專門給老人過的節日,更沒有敬老的內涵在裡面,那重陽節是什麼時候和敬老扯上關係的呢?

我在這裡賣個關子,讓我先給大家推薦一個重陽節的好消息,一會回來咱們繼續說。今年重陽節,身在紐約的朋友們有福了,10月22號神韻藝術團的交響樂團會在林肯中心表演兩場演出,這是史無前例的,將東西方樂器完美融合的樂團。座位有限,想訂票的話要抓緊時間,我會把訂票信息放在下面。那如果你人不在紐約,沒辦法去現場看演奏會的話呢,我還有一個好消息和大家分享。神韻和紐約飛天學院,在中秋節的時候聯手舉辦了一場特別的中秋聯歡會,展示各種超高超的中國舞舞蹈技巧,這場演出現在只在乾淨世界上獨家播出。如果你像我一樣看不夠神韻的舞蹈,或者你還沒看過神韻,好奇中國古典舞到底是什麼樣的,那就趕緊去乾淨世界上欣賞這場表演吧。

神韻交響樂團今年全球的唯一演出在林肯中心 大衛格芬音樂廳10月22日 1PM & 5PM https://shenyunsymphony.com/  訂票熱線:877-781-1158

神韻藝術團+紐約飛天學院,中秋舞蹈技術技巧表演:(11月6號前開放免費觀看)https://www.ganjingworld.com/zh-TW/live/1g6vjf1sajp1FvGUEv8XQWofn1cb1c

好的,那我們說回剛才的話題,重陽節是怎麼變成今天的老人節的呢?

時間回到1966年,在中國大陸開始了文化大革命,廢除了包括重陽節在內的所有傳統節日。同一年,台灣政府把九月初九這一天定為了「老人節」,後來1988年中共政府也把這天定為了「中國老年節」。從此重陽節被重新定義為專門給老人過的節,重陽節原本的節日內涵也被斬斷,最後完全被敬老給取代了。

其實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應該是每天都要履行的義務,而不是特定一天要做的事情。

所以我希望今天看完視頻,大家都可以了解到九月初九重陽節原本的面目,將來有一天我們可以過回一個傳統的重陽節。

那今天先說到這兒,歡迎大家給我提出意見或者建議,咱們下次再見!

乾淨世界頻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7ckQslcxWceIfl1oh0c

 

─點閱【愛麗話五千】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臘月裡虔誠祭灶神。圖為 清代周鯤繪高宗御題范成大祭竈詞 軸局部。(公有領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歷史時間長河中曾經發生過改變。這要從祭灶的歷史說起,先看一下祭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風俗有過怎樣的變遷?哪一種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傳遞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節氣的氣候與物候特徵有哪些呢?小寒補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來探一探,提供我們,歲末補冬的精神與物質之寶。
  •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哪些事適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