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世界博彩公司排名- 线上博彩全攻略

【東瀛采風】一元復始 萬象更新

作者:脩實
日本迎新年有哪些禮俗呢?(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64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明朝學者馮慶京在《月令廣義》中言:「一天之計在晨,一年之計在春。」基於此,在日本又衍生出「一年之計在元旦」之類的説法來。時值年初,人們探親訪友,互賀新禧,在享受辭舊迎新喜悅的同時,祈望本年平安、健康、幸福、吉祥,更有許多人年初述懷、言志,規劃新年的目標。這些,是日本一首既傳統又現代的迎新風物詩。

正月今古

所謂「正月」,本為黃曆一月,日本近代啓用西曆後,為了方便,就將西曆的一月稱為「正月」。昔日,正月泛指一月,此外,還有將初七稱為「七日正月」,十一稱為「田打正月」,將初一至初七稱為「大正月」,將十五為中心的三天稱為「小正月」,還有將正月頭七天稱為「大年」,將正月十四至十六稱為「小年」等等。在日本,關於正月的分法、叫法、忌諱等,因時因地相異,可謂林林總總。

一月,雅稱「睦月」,意為人們相互往來、和睦之月。又稱祝月、正月、始和、初春月等。元旦,本指元月元日日出之晨,一陽初始之際。例如,宋代《夢梁錄》記:「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現在,常常被用於泛指元月元日。

現在,日本住在都市裡的人,一般只重視元日至初三的頭三天;而在鄉村地區,有些地方迄今仍保留著年至正月十五的傳統習俗。

迎新禧,就要煥然一新,尤其是女子,要穿上傳統盛裝和服。過正月,還要吃正月特定食物,稱為「御節料理」,是事先做好的冷食料理,從正月初一開始食用,一般連著吃幾天。初七為「人日」,喝「七草粥」。十一為切開鏡餅的「開鏡」日,吃「御汁粉」。十五是小正月,要吃「小豆粥」等等。

日本新年期間,在家中吃御節料理(冷食年菜)。目前以三重盒的御節料理最為普遍。

一年初夢

新年做的第一個夢叫「初夢」,既然是新年首夢,也就被視為神對本年的運勢、吉凶禍福的告喻。關於初夢的記載,最早可從鎌倉時代(1185~1333年)的《山家集》中查到。關於做夢時間,史上有多種説法,一般是從除夕夜到初三。

自室町時代(1336~1573年)起,人們為了能做個好夢,就將七福神(一般為:恵比壽、大黒天、福祿壽、毘沙門天、布袋、壽老人、弁財天)乘坐寶船的畫卷放在枕下入眠。如果是因此而做了噩夢,次日清晨便將該畫投入河中,祈求重接良緣。

在日本,依民俗信仰,一般最吉利的三個夢依次為:富士山、鷹、茄子。所以,日本人常説:「一富士、二鷹、三茄子」。這種説法,似乎起源於江戶初期(1603~1868年)。關於其象徵意義,有多種解釋,並記載於諸多古籍中。最通常的解釋是:富士山為日本第一高山,鷹既聰明又勇猛,而茄子的發音則與「成功」相同。此外,還有扇子、菸草等等。與此相對,還有反夢之説。如夢見厠所、起火、葬禮等,也預示好運。

初書與若水

正月初二,用毛筆書寫本年的抱負與奮鬥目標,叫「初書」。原本稱「吉書」,為宮廷中的一種儀式:書者端坐,面向吉方,書寫吉祥言辭、詩歌等。江戶時代,從事庶民普通教育的機構的「寺子屋」,以及明治以後的學校,都要教授毛筆書法,因此使得這一習俗在民間普及開來。

正式的儀式是:在室內掛上日本平安時代的大學者、太政大臣菅原道真(845~903年)的畫像掛軸,備好新的筆墨,用若水研墨,書寫。這個菅原道真精通漢學,聰明絕頂,在日本被譽為學問之神。目前,雖然在自家寫初書者漸少,但有的地區、學校,每年仍然舉辦初書大會。

所謂若水,就是元日早上汲取的乾淨水。水取回後,要先供到神壇,然後用於雜煮、沏大福茶、書法等。據稱,若水具有靈性,可驅除一年的邪氣。平安時代(794~1185年),宮中在立春時節,都要舉行汲若水的儀式,後來改成元旦舉行,進而普及至民間。

正月初二,用毛筆書寫本年的抱負與奮鬥目標,叫「初書」,有迎接「吉祥」之意,講究用元旦的「若水」。(Shutterstock)

汲若水,是年初的重要儀式,一般由男人承擔。去汲若水,叫迎若水,要謹慎、莊嚴,如在途中遇見人,嚴謹開口講話。汲水時,要吟唱「汲黃金水」小調。現在,雖然沒有井水可汲,但依照舊習,仍有不少人元日清晨奔赴名山,去汲取名水。

初詣

為驅逐一年的災禍,祈禱健康平安,年初第一次前去寺廟、神社參拜叫「初詣」。其中,有許多人要耳聞除夕鐘聲走出家門,這叫「跨年參拜」。據説,昔日的習慣是,一家之長除夕夜前往神社參拜,並通宵達旦迎接新年到來。昔日,原本只去供奉氏族祖先的神社參拜,後來變為大多去本年處於吉利方位的神社參拜。但是,眼下的日本,並不限於此,去有名神社或家近神社參拜的人更多,一般都在正月初七之前完成。

庶民舉行初詣,天王元日也要迎初陽,「拜四方」。元日清晨,天王要在宮中神嘉殿面向伊勢神宮方向禮拜,而後再拜天地四方諸神,祈禱本年消災除禍,五穀豐登。這一傳統始於平安時代,已成宮中固定祭祀活動之一。

成人禮

將進行成人禮儀式的女孩們。(Getty Images,1月6日)

每年1月的第二個星期一,是該年的成人日,今年的成人日是1月9日。2022年4月1日,日本將成人年齡從過去的20歲下調為18歲。這一禮制定於1948年,至1999年止為1月15日,2000年相關法律修改後,改為每年1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為祝賀年滿18歲的新成人,各地方政府每年都要舉行慶典,並召開演講會、聯歡會,饋贈禮物等。受邀與會的新成人則身著華服,春風滿面,或聆聽前輩教誨,或自覺成人的責任。

在日本,舉辦成人禮,自古有之。男子身著「元服」,女子則穿「裳著」而「結髪」。但現行的成人禮卻始於1946年11月22日。其時,經受戰爭重創,世間滿目瘡痍,社會百廢待興。為勉勵擔當未來的年青一代,應埼玉縣蕨町青年團長高橋庒次郎提議,在本地舉行了一次青年節。此後,演變為現代成人節,並在全國普及。日本政府也應勢而動,依據1948年頒布的節日法,決定從1949年起將1月15日定為成人節。

依照王室典範規定,天王、太子、太孫的成人年齡,與庶民相同,皆為18歲。依照身分不同,王室、王族舉行成人禮的內容各有差異。

日本的成人節源於中國的冠禮,又稱元服,女子稱為筓禮。《禮記‧冠義》曰:「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禮,王公十五。文王十二歲而冠。成人禮,不只是一個儀式,也是一則約束,一份誓約,通過此儀式,男女青年們會意識到:自己業已步入成人行列,為維護傳統理念價值以及社會的繁榮、安寧,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新歲偶感

無垠浩宇,浩繁群星。
寰球雖渺,芸芸衆生。
百國千朝,文化萬種。
大和親夏,共承古風。
千年正道,隱於東瀛。
否極泰來,萬象亨通。

─點閱【東瀛采風】系列─

責任編輯:古容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 「六代樂舞」之首,就是黃帝的《雲門大卷》。據《史記》等典籍記載,黃帝以「雲」命名百官,軍隊也稱為「雲師」。 雲門即是天門,世上人都來自天上,《雲門大卷》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 在商紂王時代,殷商朝廷和各諸侯國都設有禁獄,只西岐才有畫地為牢的事出現。這是因為管理西岐的文王是位聖人,他通曉先天八卦,知道法律的設置本質是為了規範人心。
  • 《論語》中,退隱的賢人不少,如「楚狂接輿」,如「長沮」和「桀溺」,如「荷蓧丈人」等。但是,只有儀封人對孔子完全認同,知道孔子的歷史使命所在,可以說是孔子的千古知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