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竞彩比分

【東瀛采風】鏡餅開鴻運 紙牌懷古風

作者:脩實
記述江戶城內年中活動的繪畫《千代田之御表》系列的「御鏡開圖」。揚州周延,明治30年(1897年)繪畫。(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01
【字號】    
   標籤: tags: , , ,

正月過後,天增歲月人增壽,年神了願返天庭。在日本,人們將門松等正月飾物燒掉,恭送年神,還要把供奉的年糕撤下「開鏡」。至此,正月相關祭祀禮儀正式結束,人們的生活恢復正常。但是,正月裡紅火的傳統紙牌遊戲「百人一首」,卻不會就此止步,還要繼續玩下去,甚至以此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開鏡

將正月裡貢獻給神佛的鏡餅撤下,切開食用,是正月裡的一道儀式,叫「開鏡」。

古時,將圓鏡敬獻給神佛,是日本獨特的傳統禮儀。「鏡餅」據此得名。所謂「鏡餅」,就是將年糕做成像圓鏡形,貢獻給神佛。這一習俗,古已有之,早在奈良時代,就將鏡餅獻給神佛。現在常見的鏡餅形狀,起源於室町時代。鏡餅上的飾物,不限於橙子,海帶、蝦等,無論何物,都寄託著人們美好的祈願。

日本鏡餅。八田與一紀念園區元旦的裝置,洋溢日本過年的氣氛。(嘉南農田水利會提供)

鏡餅是供奉給神的聖物,也是年神棲身之所,因此人們認為鏡餅具有神之靈力。另外,鏡餅也象徵家庭和睦美滿。將鏡餅切開,為什麽不説切鏡餅,而叫開鏡呢?原因大致有三。鏡餅原本就製作得較硬,加上經過數日擱置,愈加堅硬,用一般的刀具無法切割。過去,需要用鑿子加上木槌鑿擊,才能將其切開。這一動作,不是切,而是開。此外,切這個字不吉利,不無與年神割斷緣份之嫌,故避之。而開就頗吉利了:鏡餅本為圓滿,開則是開運、開啓美好而長遠之未來。再者,武士時代,人們忌諱用刀具切割東西,而切鏡餅易使人聯想到自刃、殺戮,故避之。

傳統的鏡餅吃法是,將鏡餅切割成小塊後做成年糕湯「御雜煮」,或加入小紅豆做成紅豆年糕湯「善哉」。人們吃時,要帶著感恩之心,祈願新的一年闔家健康、平安、幸福美滿。還要一點不剩,全部吃下。開鏡的日期,各地不盡相同,關東1月11日居多,關西1月15日居多。

這種風俗起源不詳,但江戶時代確已流行。當時,商家要藉此舉行開市慶典,武家也藉其舉行相關慶祝活動。例如,記述江戶城內年中活動的繪畫《千代田之御表》的「御鏡開圖」(揚州周延,明治30年),就描繪了這一儀式,從中可見儀式十分莊重、神聖。

記述江戶城內年中活動的繪畫《千代田之御表》系列的「御鏡開圖」。揚州周延,明治30年(1897年)繪畫。(公有領域)

日本在舉行祭神、慶典等儀式時,都要將日本酒奉獻給神,參加者也一同舉杯共享,祈願健康平安、事業興旺。開木製酒桶蓋時,人們是用木棰子將酒桶蓋砸開,而這一動作不叫打開酒桶蓋,也叫「開鏡」。這一習俗,也是基於上述信仰,文化意義上具同源性。

正月裡玩紙牌

正月期間,人們會玩多種遊戲,其中「歌留多」(Karuta)紙牌 ,是較為普遍、頗受歡迎的傳統文化遊戲。「Karuta」本為葡萄牙語,意為卡片,實為紙牌。如今日本的紙牌,種類頗多,就內容而言,有傳統文化(故事、俗語、和歌等)、歷史、地理等方面的,也有世界文化以及現代文化等。

紙牌一般用長方形的厚紙或塑料製作,每張上面印有圖畫、和歌、數字等,一套數十張。傳統的是「百人一首」和「いろはかるた」(Iroha Karuta)。「百人一首」稍後介紹,而「いろはかるた」是用48個假名(日本古假名)開頭的48首七五調和歌或俗語等。

紙牌分為書寫文字的「読札」(讀札)和解析文字的繪畫「絵札」(繪札),一副共96張。吟誦紙牌詩文者用「読札」,擺在競賽者面前的是「絵札」。

玩法有多種,最普通的是:洗牌後,將印有繪畫或文字的一面朝上擺好,當吟誦詩文者念出某一詩文後,競賽者便尋找面前相應紙牌。發現後,口喊「はい」(嗨)並用手壓住那張紙牌,或將其打出界外,以此證明自己最先發現並拿到了這張紙牌。如此反復,直至紙牌被搶光,獲牌多者勝。

百人一首與紙牌

古時,宮廷貴族們就玩類似今日紙牌的遊戲,用的是貝殼等器物。據説,這是紙牌遊戲的雛形,而最早的紙牌遊戲,其內容就是流行至今的《百人一首》。

《百人一首》又名《小倉百人一首》,是鎌倉初期藤原定家(1162-1241年)編撰的和歌集,收錄了史上百名詩人的百首優秀和歌。每首和歌皆有序號,大致按時代排列,自天智天王(626~672年)開始,至順德院(1197~1242年)完結。

百人一首和歌紙牌圖例。推定是日本江戶時代的和歌紙牌。(公有領域)

現存最早的《百人一首》紙牌,是元和年間(1615~1624年)由道勝法親王書寫的。元祿(1688~1704年)時期,開始有了木板印刷的彩色紙牌,並逐漸在社會普及,今昔玩法大體相同。當時,紙牌遊戲用於教育的作用較大。自明治時代以後,該遊戲愈加普及,在東京還成立了相關協會,並舉辦了全國比賽。戰後,這種遊戲曾一時冷淡,後來又復蘇,熱度保持至今,且成為正月期間必不可少的文化遊戲。

《百人一首》紙牌共200張。與其它紙牌不同,競賽者用的牌上沒有繪畫,只有文字,並且只有詩的下半句。當吟誦者唱出上半句時,參賽者即刻尋找、搶奪面前寫著該詩下半句的紙牌。常常,吟誦者剛剛唱出第一個音,紙牌就被搶走了。其速度之快,反應之敏,競爭之烈,令人嘖嘖稱奇。這種場面,在舉行的各類相關競賽中司空見慣。

「百人一首」紙牌歷史悠久,品味高雅,老幼皆宜,備受歡迎。不但人們在自家玩,學校也作為教育用途,社會上還成立了相關組織,定期舉辦地區、全國大型比賽,並通過比賽評定等級,授予初段到十段不等的段位。

這種遊戲寓教於樂,通過遊戲、比賽,人們不但能獲得快樂,增強記憶,訓練機敏的反應能力,還能培育文學修養,體味古韻,回歸傳統。《百人一首》被用於遊戲後,日本國民的和歌修養得到了普及、提升。在日本文化史、教育史上,其作用可謂別具一格,影響獨特。

《百人一首》第66首歌,為平安時代後期歌人行尊(1055~1135年)所作。在吟詠風花雪月居多的和歌中,此歌凸顯修行者之孤高志趣,如今讀來也頗令人沉思。歌曰:

深山野櫻花,勿忘惜我身。
今此知吾者,捨汝別無人。

@*
責任編輯:古容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