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hkjc投注户口中文 - App Store

【漢典集錦】明君良臣與鏡子的故事

文/杜若
在中國古代,鏡子對明君良臣有著特別的意義。圖為唐朝銅器──四鸞鏡。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88
【字號】    
   標籤: tags: , , ,

鏡子,尋常之物。然而在中國古代,鏡子對明君良臣有著特別的意義。周武王伐紂後,為警戒自己,在鏡子上銘刻箴言。梁武帝起兵,臣子向他獻上明鏡,以表誠意。隋朝高熲功高震主,遭人嫉恨和詆毀,隋文帝又是如何以鏡子評價他的呢?明鏡伴隨著明君良臣,留下了千秋佳話。

周武王鏡銘「見爾前,必慮爾後」

商朝末年,紂王寵愛妲己,荒淫無道。他聽信妖婦讒言,造蠆盆酷刑虐殺股肱良臣,還敲骨剖胎殘害黎民,導致天怒人怨,人神共憤。為解萬民之倒懸,救群生之性命,周武王奉天命伐紂,大會天下諸侯,討伐獨夫紂王,終是滅了商朝。

周武王即位三天後,召見了士大夫,向他們詢問有哪些良好的箴言,可以留給後世子孫。姜子牙說:「在上古遺作《丹書》中就有。大王想要聽,需要先齋戒。」

武王齋戒三日後,穿戴著正式的冠冕大禮服,恭敬地聽姜子牙宣讀上古箴言。武王聽罷《丹書》,內心既震撼又警醒。於是退朝後,親自御書警戒格言。他宮室內每個角落都刻上自警銘文。

「見爾前,必慮爾後」就刻在鏡子上。意在告誡自己不要只看到眼前的權勢風光,還要考慮到江山社稷,後代子孫的長遠福祉。

周武王照鏡子,不僅僅只為了修整儀表,而且還要通過鏡子自警自戒,為周朝的長遠留下鏡鑒。

《南史》故事 獻明鏡表心地

南北朝時期,南齊王珍國(?-515年,字德重),擔任南譙太守,治理地方頗有才能,名聲也很不錯。當時郡內百姓苦於饑荒,王珍國賑濟穀米,散發財物,救濟窮困的百姓。齊高帝蕭道成(427年-482年)親寫御書,下詔說:「愛卿愛護百姓救助國家,這非常符合我的心意。」

齊明帝駕崩後,繼任者東昏侯蕭寶卷暴虐無道,引起天怒人怨。梁武帝起兵攻入首都建康。東昏侯召回王珍國返回都城,使他出城駐紮在朱雀門,但後來他被王茂打敗。王珍國密遣郗纂捧著一面明鏡獻給梁武帝,以表心地光明、磊落之誠意。梁武帝以斷金為信回報他。

當時衛尉張稷總領大軍,王珍國密交張稷心腹張齊,與張稷相約結盟。到了十二月丙寅日早晨,王珍國帶領張稷來到衛尉府,領兵從雲龍門入宮,在內殿殺了東昏侯。此後,他和張稷、尚書僕射王亮等人在西鐘下,派中書舍人裴長穆歸順了梁武帝。

一天,宮中舉行盛宴,梁武帝問王珍國:「愛卿,昔日你送來的明鏡,如今我還保存著。昔日我送你的黃金是否還在?」王珍國回奏說:「臣將黃金鄭重地放在了手肘後,不敢有所閃失。」

獨孤公如明鏡 越磨越皎明

大司馬獨孤信(503年-557年)引薦高熲父親高賓擔任屬官,並賜高家為獨孤氏。所以高熲,也稱獨孤熲。此人精明強幹,善於辭令,不僅富有謀略,而且知道運兵作戰之事。楊堅擔任北周靜帝大丞相時,重用高熲任相府司錄(官職,掌總錄眾曹文簿,舉彈善惡)。

開皇八年(588年),隋朝滅陳。晉王楊廣(569年-618年)為元帥,高熲任元帥長史,輔佐隋文帝完成南北一統。滅了陳國後,高熲自知功高震主,不僅禮讓功勳,也想辭去職務、避開權勢,起初文帝並未同意。因高熲一再堅持辭讓,為了成全他的好意,文帝只是解除了他的僕射職務。但不久之後,仍舊讓他官復原職,擔任朝廷要職。

隋文帝重用高熲,引起衛右將軍龐晃,以及將軍盧賁等人的妒嫉。他們在文帝面前搬弄是非,詆毀高熲。隋文帝震怒,疏遠並罷黜了龐、盧等毀謗高熲的人。

一天,文帝對高熲說:「獨孤公猶如一面鏡子,每次遭到磨礪,愈發皎潔,變得更加明亮。」兩人君明臣賢,為後世留下一段佳話。

參閱資料:
《梁書》卷17
《隋書·高熲傳》卷41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
《南史·王珍國傳》卷45@*#◇

點閱【漢典集錦】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