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名人傳》:偉大的畫家、建築師拉斐爾的一生(六)

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著 嘉蓮譯
拉斐爾,《伊利奧多羅被逐出聖殿》(The Expulsion of Heliodorus from the Temple),濕壁畫,1514年作,底寬660 cm,位於梵蒂岡宮伊利奧多羅廳。(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42
【字號】    

接前文

《伊利奧多羅被逐出聖殿》

在另一面無窗的牆上,他同樣畫了敬拜儀式(Divine Worship)、希伯來人的約櫃和燭台;還有教宗儒略將「貪婪」逐出聖殿的場景,和前面描述的夜景一樣動人而出色。座椅上的教宗儒略形象極為逼真,幾位腳夫也是當時在世的真人肖像。

拉斐爾,《伊利奧多羅被逐出聖殿》局部1。(公有領域)

眾人紛紛為教宗讓道,其中包括一些婦女;與此同時可以看到,在兩位步行男子的隨同下,一位身披鎧甲的騎士怒氣沖沖地馭馬上前,正以最威猛的姿態將傲慢的伊利奧多羅(Heliodorus)擊倒在地、踏在馬足下;後者受安條克(Antiochus,註釋1)之命,企圖將耶路撒冷聖殿內為孤兒寡母儲存的財物洗劫一空。金銀財寶正在被搬出聖殿,伊利奧多羅則被三人擊倒在地、暴打一通(這是個異象,只有他本人看到和聽到),飛來橫禍使得他的一干人馬頓時陷入驚恐,我們看到財寶散落一地,搬運的人們紛紛失足跌倒。

拉斐爾,《伊利奧多羅被逐出聖殿》局部2。(公有領域)

在這些人之外,還可以看到身著法衣的祭司長奧尼亞司(Onias)合掌舉目向天,至為虔誠地祈禱著,對那些險失財產的無辜者心生悲憫,又為感受到的上界救助而歡欣慶幸。此外,拉斐爾還以生花妙筆描繪出幻想的圖景:人們攀到柱礎上面,緊緊抓住柱子,以極不舒服的站姿觀望著;驚訝的眾人表現各異,都在等待事情的結局。

拉斐爾,《伊利奧多羅被逐出聖殿》局部3。(公有領域)

這件作品的各個部分都令人驚歎,就連草圖都受到了最高尊崇。切塞納(Cesena)的一位紳士弗朗切斯科‧馬西尼(Francesco Masini)先生在他眾多的圖畫與古代大理石浮雕藏品中,就有拉斐爾為伊利奧多羅故事繪製的一些草圖——在他看來是真正值得珍藏的(馬西尼沒有任何大師輔導,而是自幼就在非凡天分的指引下鑽研素描與繪畫,其畫作受到藝術鑑賞家們的讚譽)。我也想說一句,向我提供這些信息的尼科洛‧馬西尼(Niccolò Masini)先生是由衷熱愛藝術之人,在其它各方面也有真正的文化修養。

回來說拉斐爾。他在這些作品上方的天花板上又畫了四個場景,分別是:上帝向亞伯拉罕顯現並應許他後裔繁多,以撒之祭,雅各的天梯,以及摩西與燃燒的荊棘;這些作品在藝術、創意、技巧與優雅方面與其它畫作相比毫無遜色。

拉斐爾,梵蒂岡宮伊利奧多羅廳天頂畫,濕壁畫,1513—1514年作。《伊利奧多羅被逐出聖殿》對應的一幅是《摩西與燃燒的荊棘》。(公有領域)

正當這位巨匠快樂地施展著天才,為世界帶來這般藝術奇蹟之時,命運之神的妒忌折去了儒略二世的壽命,這位教宗生前不但滋養了卓越的創造力,並且熱愛每一件傑作。良十世(Leo X,註2)當選新一任教宗後,希望已經開始的創作能夠繼續,他繼承家族血脈,對這樣的藝術非常傾心;拉斐爾很幸運遇到如此偉大的王子,並且從他那裡得到了無盡恩惠,從而得以憑藉天才登峰造極。

《聖良一世會見阿提拉》

拉斐爾由此受到鼓勵繼續創作,他在另一面牆上畫了阿提拉(Attila,註3)進軍羅馬,及他與良三世(實為聖良一世,詳見註4)在馬里奧山腳下的會面,教宗僅用祝禱就將他趕走了。在這一場景中,拉斐爾畫了天上的聖彼得和聖保羅,他們手中執劍前來保衛教會;雖然良三世的傳記並未提到此事,拉斐爾還是選擇這樣的表現方式,或許是作為繪畫上的一種創新,就如同詩歌會偏離題材以美化作品,而又不至於違背初衷。

拉斐爾,《聖良一世會見阿提拉》(The Meeting of Leo the Great and Attila),布面油畫,1513年作,154×119 cm,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在兩位使徒身上可以看到神威與勇氣,這是「神義」(Divine Justice)經常賦予那些負責捍衛信仰的神僕的特徵。阿提拉的形象也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他騎著一匹額頭帶星的白蹄黑駿馬,仰起頭來轉身欲逃的姿態透露著極度的驚恐。還有其它一些駿馬,特別是一匹斑駁的西班牙種小馬,由一個滿身魚鱗的人物騎著,這個形象模仿了圖拉真紀功柱,柱子上的浮雕人物都身披這種盔甲,據信是用鱷魚皮做的。畫中的馬里奧山被烈火吞沒,表明當(匈人)士兵出征時,其營地總是遭到焚毀。

拉斐爾,《聖良一世會見阿提拉》局部。(公有領域)

拉斐爾也畫了一些陪同教宗的持權杖者,連同他們的坐騎,全都栩栩如生;紅衣主教的隨扈們也是如此;一些馬夫牽著小馬,馬上坐著身穿全套法衣的教宗(是良十世的畫像,與其他形象一樣逼真),此外還有眾多廷臣。整個場面極為賞心悅目,與這樣一件作品十分相稱,而且對我們的藝術也很有用,特別是對那些需要這類素材的藝術家而言。(待續)

譯者註:
【註1】安條克,塞琉古帝國國王。此處應指塞琉古四世,伊利奧多羅為塞琉古四世的宰相。
【註2】良十世原名若望‧迪‧洛倫佐‧德‧美第奇,是洛倫佐‧德‧美第奇的次子,早年是佛羅倫斯共和國統治者。
【註3】阿提拉(Attila),匈人帝國大單于,東、西羅馬帝國最主要的外敵頭領之一,於公元452年率兵入侵意大利本土。
【註4】瓦薩里原文作良三世(Leo III),實為大教宗聖良一世(Leo the Great),他說服匈人首領阿提拉從羅馬撤退,阻止了匈人西進。據《歐洲史讀本》(Readings in European History),「聖良一世對面目猙獰的君主說:『……阿提拉啊,你已經征服了羅馬人——所有民族中的勝利者所能征服的整個疆域。現在我們祈禱:你這個征服了別人的人應該征服你自己,人民已經感受到你的禍害;如今他們作為支持者,也應該感受到你的憐憫。』」

原文Life of Raffaello Da Urbino, Painter and Architec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小標題為譯者所加。

(點閱【《藝苑名人傳》:偉大的畫家、建築師拉斐爾的一生】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 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鎮(Cesky Krumlov),距捷克、奧地利、德國三國交界處不到50英里,是該地區建築遺產的傑出代表。小鎮歷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許多普通建築,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更大型的建築,包括兩座宏偉的修道院在內,更為小鎮增添了美感和歷史氣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