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名人傳》:偉大的畫家、建築師拉斐爾的一生(五)

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著 嘉蓮譯
拉斐爾,《博爾塞納的彌撒》(The Mass at Bolsena),濕壁畫,1512—1514年作,底寬660cm,位於梵蒂岡宮伊利奧多羅廳。(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09
【字號】    

接上文

《博爾塞納的彌撒》

隨後,在繼續為梵蒂岡宮各居室作畫的過程中,他繪製了奧爾維耶托(Orvieto)聖體奇蹟、也稱博爾塞納(Bolsena)聖體奇蹟的場景【註1】。其中我們可以看到神父正在做彌撒,當他看到聖體因他的不虔誠而滲出鮮血,羞愧得面色發紅。他的眼中滿是畏懼,在聆聽講道的信眾面前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他的手幾乎在顫抖,手勢透露出人在這種情形下會感到的驚恐。

拉斐爾,《博爾塞納的彌撒》(The Mass at Bolsena)局部1。(公有領域)

在神父周圍,拉斐爾畫了姿態各異的許多人物,有的在做彌撒,有的跪在台階上;所有人都為這樁怪事感到困惑不解,做出各種優美絕倫的動作;無論男女,都流露出愧疚自責的神情。一位婦女懷抱孩子坐在場景底部的地上,聽到另一人向她講述發生在神父身上的事,她以奇妙的姿態轉過身,那種女性的優雅非常自然、栩栩如生。

拉斐爾,《博爾塞納的彌撒》(The Mass at Bolsena)局部2。(公有領域)

在另一側,他畫了聽彌撒的教宗儒略二世,還畫了樞機主教聖喬治(Cardinal di San Giorgio)和許多其他人的肖像。他還因勢乘便,在窗戶旁邊畫了一段台階,使得所有部分渾然一體——不,就好像如果沒有窗子占去的空間,作品反而不完整了。可以這樣說,在繪畫場景的構思與布局方面,沒人比拉斐爾更恰到好處、明確清晰,並且駕輕就熟了。

拉斐爾,《博爾塞納的彌撒》(The Mass at Bolsena)局部3,聽彌撒的教宗儒略二世。(公有領域)
拉斐爾,《博爾塞納的彌撒》(The Mass at Bolsena)局部4,中間轉頭者為拉斐爾自畫像。(公有領域)

《解救聖彼得》

拉斐爾,《解救聖彼得》(Deliverance of Saint Peter),濕壁畫,1514年作,底寬660cm,位於梵蒂岡宮伊利奧多羅廳。(公有領域)

拉斐爾在對面牆上描繪的另一場景也體現出這種才賦,畫的是聖彼得落入希律王(Herod)手中,被收入鎧甲衛兵把守的監牢中。這幅畫展現了他對建築物的駕馭和對牢房形制的把握——這種判斷力帶給他之後的追隨者更多的困惑。事實上,他的畫中更多的是美感,這是因他一直致力於忠實再現故事題材,並且在畫中描繪祥和美好的事物。

拉斐爾,《解救聖彼得》(Deliverance of Saint Peter)局部1。(公有領域)

從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森然可怖的監獄中,老彼得被鐵鍊綁在兩名士兵中間,獄守們陷入沉睡,天使耀眼的光芒劃破濃黑的夜晚,讓監牢中的一切無所遁形,並將士兵的鎧甲照得閃閃發亮——雖然是畫出來的,那種奪目的光澤卻彷彿比真的鎧甲還要真實。

拉斐爾,《解救聖彼得》(Deliverance of Saint Peter)局部2。(公有領域)

同樣的藝術天才亦表現在聖彼得的動作姿態中。當彼得脫出鎖鏈,在天使陪伴下離開監牢走向自由時,人們從聖徒的臉上看到一種信念,即這只是一場夢,並非現實。牢房之外全副武裝的衛兵聽到鐵門響聲,表現出驚恐錯愕,一個手持火把的哨兵喚醒同伴,當他用火把照明時,火光映照在所有兵士的鎧甲上;火光沒有照到的地方,都籠罩在月色中。

拉斐爾,《解救聖彼得》(Deliverance of Saint Peter)局部3。(公有領域)

拉斐爾將此場景畫在窗子上方,讓牆面顯得更暗了;當你注視畫面時,強光照在你的臉上,自然光與畫中夜景的各種光線爭相輝映;火把的青煙、天使的輝光和夜晚濃黑的陰影都是那樣自然逼真,他惟妙惟肖地傳達出這一精妙構思,你簡直無法相信這全都是畫出來的。

畫中可以看到鎧甲上的陰影、其它投影與反光,還有光亮中瀰漫的煙氣,一切都被最深暗的色調襯托得那樣好,真的可以說他是大師中的大師;在描繪夜晚的所有畫作中,這是最逼真、最神妙、也是舉世公認最為稀有特別的一幅。(待續)

譯者註:
【註1】1263年,一位德國神父——布拉格的彼得(Peter of Prague)朝聖途中在博爾塞納落腳,他對祝聖過的麵餅和酒(聖體)變成基督體血的「變質說」素有懷疑。彌撒中,他剛一念祝聖經文,就有聖血從聖體內冒出,流過手臂,又流到祭台和九折布上。教宗烏爾班四世正在奧爾維耶托,聽到神父的報告寬赦了他,並下令修建了該鎮的主教座堂,將浸血的九折布存入聖龕,以紀念這一神蹟。

原文Life of Raffaello Da Urbino, Painter and Architec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點閱【《藝苑名人傳》:偉大的畫家、建築師拉斐爾的一生】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 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鎮(Cesky Krumlov),距捷克、奧地利、德國三國交界處不到50英里,是該地區建築遺產的傑出代表。小鎮歷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許多普通建築,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更大型的建築,包括兩座宏偉的修道院在內,更為小鎮增添了美感和歷史氣息。
評論